预防性临床护理对骨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分析
2019-12-03邓小琴
李 玲 邓小琴
( 江西省兴国县第二医院 , 江西 兴国 342400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英文名字缩写为DVT,在临床上将其定义为:下肢静脉血流发生异常现象,血流凝集在静脉处,静脉腔会发生阻塞,使静脉回流受到严重的影响。如未及时予以治疗,进一步发展会诱发一系列并发症[1]。其中,在临床上最严重的并发症为急性致死性肺动脉栓塞(PE),有关研究表明,在临床上发生病死率可高达20%-3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由于骨创伤的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容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为了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选择合理的护理手段尤为重要。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名骨创伤患者进行本次研究,按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为(51.72±16.82)岁;观察组患者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25-73岁,平均年龄为(48.73±18.27)岁,纳入标准:患者自愿参加本次实验,并且所有的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患者均为创伤性骨折;排除标准:患有心脏、肝脏、肾脏等疾病,不愿参加本次实验的患者。并且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也无较大差异(P>0.05)。所有研究对象及其家属对于本次研究目的和方法知情同意,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主动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包括:(1)制定细致的新制度应用于护理管理中。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技能和质量。强调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举止及服务态度。认真书写护理记录单,护理文件要及时整理,做到查漏补缺,有条不紊。(2)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由于骨创伤患者,疼痛感较强,且会对预后恢复情况有较强的担忧,因此应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治疗方法在临床上的优势,让患者降低焦虑的心理。(3)对患者进行治疗后的护理。在手术后嘱咐患者采取平卧位,需要严格卧床休息24小时后才能下床活动,在手术后患者不能长时间进行制动,避免血栓频繁发生。嘱患者抬高患肢15°-30°,这样可以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患肢的肿胀。严密观察患肢的皮肤颜色、测量患肢皮肤的温度以及感觉,观察患肢肿胀改善情况,并做好记录,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是否有疼痛的感觉。
3 观察指标[3]:(1)观察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患者满意度问卷分为对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服务态度、护理工作、以及病区环境4个部分,每部分各25分,每个部分下面均设有相关的问题,满意度分值≥80分表示满意,分值≥60分且<80分是基本满意,分值低于60分表示不满意。
5 结果
5.1 2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对照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35.00%,显著高于观察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n,%)
5.2 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91.25%,高于对照组的满意度72.50%,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满意度调查对比(n,%)
讨 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骨创伤后容易发生,属于临床高发疾病。如未及时给予有效治疗,易发生肺部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康复加大难度。故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有效的护理尤为重要[4]。
本研究表明,经护理干预后,对照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35.00%,显著高于观察组6.2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91.25%,高于对照组的满意度72.50%,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了,对骨创伤患者行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的发生。究其原因,传统护理即对患者完成医嘱所需操作,做好生命体征监测等护理操作,但对于治疗效果未能起到较显著的辅助作用,无法改善临床疗效[5]。预防性护理是根据护理人员管理,护理设备管理,专科护理,护理操作等做出详细的规定,强化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各种监护仪器的使用方法并有效管理,通过晨会提问、理论和操作考试等方式,检测护理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度[6]。尽可能的将护理操作中的细致化,因为护理人员熟练、细微,轻柔的操作能够减少患者的疼痛感,进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7]。并通过与患者以及家属进行沟通,用家属的亲情以及护理人员的热情感染患者,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8]。再通过饮食、运动等护理干预,确保患者每天所需营养补充的前提,健康饮食,并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并通过正确的康复训练,促进肢体血液循环[9]。
综上所述,将预防性临床护理应用于骨创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可显著提高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让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