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疗效
2019-12-03杨忠庆
杨忠庆
(大庆油田铁人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000)
脊柱胸腰段骨折是临床上常见骨折,患者出现脊柱中柱受累,导致脊柱不稳定,同时对脊髓神经带有压迫,出现多种并发症[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车辆不断增加,高空作业越来越多,导致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的发生率逐步上升,从而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有上升趋势,临床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对患者脊柱损伤段的生理结构以及生物力学进行重建,将压迫解除,减少神经损伤,促进脊柱功能康复为目的。手术方式分为前路、后路及前后路3种,虽然前路和后路手术方法存在一定的分歧,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的效果更佳显著,固定稳固,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为进一步评价哪种手术疗效确切,为临床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6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对我院2016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临床X线、CT等检查明确诊断为骨折部位;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试验,签署知情协议通知书。将所有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2组,观察组21例,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19-56岁,平均(39.5±3.6)岁;脊柱损伤节段:T114例、T126例、L17例、L24例;对照组21例,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18-59岁,平均(40.2±3.3)岁;脊柱损伤节段:T113例、T127例、L17例、L24例;2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前路内固定融合术,麻醉方式选择全身麻醉,取患者仰卧位,将椎体前部、侧部充分暴露,切除患者伤椎中后2/3骨质和椎间盘组织,对椎管前方进行减压,清除前方位置致压物,将髂骨植入进行内固定,采取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关闭切口;观察组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取患者俯卧位,以骨折椎体为切口中心,将皮肤逐层切开,充分暴露患椎和上下各1节椎体,采取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内固定,对椎管进行减压,将骨折复位并植入髂骨,冲洗后关闭切口;2组术后均给予抗生素常规抗感染治疗。
3 疗效判定标准:疗效判定根据患者的骨折恢复情况及症状改善程度分为治愈、有效、无效3个标准。治愈:患者的不良症状和体征消失,经临床X线检查显示伤椎生理结构完全恢复,未出现畸形,脊柱功能正常;有效:患者的不良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经临床X线检查显示伤椎生理结构恢复超过60%,有轻微畸形,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无效:患者的症状和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4 结果
4.1 2组疗效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疗效对比(n,%)
4.2 2组手术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为(185.8±26.5)分钟、切口长度(116.5±15.3)mm、术中出血量(513.6±97.5)ml、住院时间(9.1±2.3)天;对照组手术时间为(271.6±24.8)分钟、切口长度(221.8±23.7)mm、术中出血量(819.4±152.6)ml、住院时间(18.6±4.7)天;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手术情况对比
讨 论
脊柱胸腰段骨折在骨折中较为常见,患者胸腰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红肿等,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严重患者对脊髓神经造成压迫,出现肢体僵硬、排尿困难等,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除压迫,促进神经功能和脊柱功能恢复是治疗关键。临床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主要为手术治疗,目前常见的手术方法分为前路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但2种手术存在一定的争议,其治疗核心主要为清除压迫,使椎管形态恢复正常,将塌陷的椎体进行复位,恢复其稳定性;但椎弓根钉系统在复位后多数出现一定的空隙,导致前中柱的稳定性变差,前路缺乏支撑,在进行复位后易出现畸形、疼痛等,长期易导致螺钉松动,使内固定效果不够显著,因此,前路手术的风险较大,对医生的操作要求高,同时术中创伤大,术后康复慢,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后路治疗则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有利于术后康复;其主要原因有:后路手术能够有利于观察患椎角度,使复位、固定和植骨效果更佳直观[2];后路手术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降低了手术风险,保证了手术安全性;同时,后路手术的切口小,有利于减少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促进术后康复。另外,后路手术能够减少术后腰椎不稳、腰痛等情况,改善脊柱的各个运动功能[3],有利于恢复腰椎的日常活动,改善患者预后。本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后路手术相比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效果更佳显著,安全性高,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