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护理模式对重症外伤疼痛患者疼痛缓解及生活质量的改善评价
2019-12-03张馨方通讯作者
邓 蓉 张馨方(通讯作者)
(菏泽市立医院,山东 菏泽 274000)
近年来临床重症外伤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该类患者以急性疼痛为主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理、心理健康,同时降低其睡眠质量[1]。疼痛是患者主观上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及感受,多由手术、外界创伤导致机体组织以及潜在组织遭受伤害所引起,炎性致痛物质从组织细胞中大量释放,激活痛觉感受器进而导致痛觉的产生[2]。此外,急性疼痛还可导致患者病理、生理、心理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具体表现为血压升高、机体免疫力下降、焦虑、抑郁等,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护理学科不断发展,为进一步提高针对重症外伤疼痛患者的护理质量,关于该类患者的护理方法一直是临床医务工作者重点关注问题[3]。本研究选取本院2017年5月-2018年9月收治的92例重症外伤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疼痛护理模式对重症外伤疼痛患者疼痛缓解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临床纳入本院2017年5月-2018年9月收治的92例重症外伤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入选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年龄17-68岁,平均年龄(45.62±3.09)岁,男26例、女20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7例、高处坠落伤12例、重物砸伤7例、跌倒摔伤10例,骨折部位:胫腓骨16例、胫骨平台11例、髌骨12例、足踝7例;对照组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45.75±3.12)岁,男27例、女19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6例、高处坠落伤13例、重物砸伤8例、跌倒摔伤9例,骨折部位:胫腓骨15例、胫骨平台10例、髌骨13例、足踝8例,P>0.05,可行比较。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同意,全部患者均履行告知义务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临床常规护理方案,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注意观察其病情变化情况,常规进行疼痛健康教育,必要时严格遵医嘱给予止痛药进行镇痛处理,准确记录患者疼痛变化情况。观察组患者则应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开展护理工作,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首先加强对全体护理人员的系统化培训工作,不断更新护理人员护理理念,转变护理人员既往对疼痛的认知与态度,使其完全具备按时镇痛、超前镇痛、多模式镇痛等新理念,提高整体综合素质。①超前镇痛:既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普遍认为只有在患者疼痛难忍时才对其实施止痛护理干预,并不重视超前镇痛护理理念,未及时对患者实施提前镇痛护理干预措施,故护理人员应增强自身超前镇痛理念,实施预见性护理,提前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感。②按时镇痛:临床上按时镇痛主要强调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与实际情况实施按时镇痛。③多模式镇痛: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关于疼痛理念的认知与了解也在不断转变,患者有权要求消除疼痛,这也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患者疼痛观的转变,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其疼痛程度变化,对其实施多模式镇痛处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护理理念,积极改善患者疼痛状态。(2)全面开展培训、考核工作,由疼痛管理、药物镇痛专家对护理人员进行专科培训与指导,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疼痛基本概念、评估方法、护理措施、骨科疼痛护理、药物指导等,熟练掌握各种镇痛药物药理作用,告知患者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耐心讲解镇痛泵管理方法,详细记录各种疼痛发生情况。(3)明确小组成员具体任务:在疼痛护理管理工作中,护士长占主导地位,负责组织并分配护理人员,具体工作内容包括护理查房、病理分析、小组讨论等,定期进行理论授课与实践指导,帮助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疼痛相关知识,提高临床护理实践能力,增强全体护理人员疼痛管理理念。(4)疼痛护理干预: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安全的病室环境,确保通风良好、阳光充足,杜绝一切外源性因素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免影响患者休息,导致疼痛进一步加重。良好的病室环境有利于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况,维持良好心理状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此外,给予患者正确体位制动,通过合理制动有效减轻其疼痛感,减少局部软组织损伤,适当抬高肿胀肢体,确保其处于外展中立位,积极改善患者血循环。此外,通过音乐疗法、转移注意力等方式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鼓励患者表达内心诉求,向其介绍治疗成功病例,增强患者康复信心,促进身心健康。(5)疼痛健康宣教:在患者家属入院时,应加强这对患者家属这一群体的疼痛健康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其对疼痛的理解与认知,主动加强与患者家属间的沟通交流,相互间维持有效沟通,确保患者家属可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相关治疗、护理工作的开展,提高治疗依从性。(6)心理护理:重症外伤疼痛患者不仅承受着身体上的疼痛,同时也承受着心理上的痛苦,直接影响疾病康复,故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给予一定的心理安慰,对病人心理特点及需求进行了解,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让负性情绪得到消除,积极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况,促进早日康复。
3 观察指标:分析对比2组临床护理效果。采用NRS(数字分级评估法)对2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后疼痛评分进行观察,将1条10cm长直线划分为10等分,左边最小值为0分(无痛),右边最大值为10分(重度疼痛)。疼痛评价标准[4]:0分为没有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采焦虑量表(SAS)、抑郁症量表(SDS)评价2组护理前、后心理状况变化,无焦虑、抑郁:低于50分;轻度焦虑、抑郁:50-60分;中度焦虑、抑郁:61-70分;重度焦虑、抑郁:高于70分[5]。采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QOL)评价2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具体包括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等,总分60分。生活质量极差:低于20分;较差:21-30分;一般:31-40分;较好:41-50分;良好:51-60分[6]。另外,将2组手术前、后睡眠质量受影响患者人数进行分析对比,同时对比2组患者疼痛缓解情况。疼痛缓解情况评价标准[7]:患者疼痛完全消失,无任何痛感为完全缓解;患者疼痛未完全消失,仍有痛感但可忍受为中度缓解;患者疼痛无变化,痛感较强烈且较难忍受为轻度缓解。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应用护理满意度量表评定:80-100分为满意,60-79分为基本满意,未达到60分为不满意[8]。
5 结果
5.1 2组术前、术后疼痛评分比较:术前,2组疼痛评分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5.2 2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护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SAS、SDS、QOL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而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QOL评分比较
5.3 2组术前、术后睡眠质量受影响情况对比:观察组术前睡眠质量受影响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人数相当,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天、术后3天观察组睡眠质量受影响患者人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术前、术后睡眠质量受影响情况对比(n,%)
5.4 2组疼痛缓解情况对比:观察组疼痛完全缓解率为69.57%,与对照组的30.43%相比明显更高,中度缓解、轻度缓解率分别为28.26%、2.1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4.35%、1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疼痛缓解情况对比(n,%)
5.5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5.65%,与对照组的80.43%相比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讨 论
当前疼痛被公认为继体温、呼吸、血压、脉搏之后的第5大生命体征,严重影响患者生理、心理健康,降低生活质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占有重要地位,可有效减轻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感[9-10]。重症外伤疼痛患者承受着不同程度的疼痛感,患者生理、心理上均产生强烈创伤应激反应,此种情况下机体神经内分泌失调,导致脏器机能发生明显变化。由于缺乏预见性,患者心理应激反应明显增强,进而导致机体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因此,若患者对应激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可明显减轻其受到应激事件袭击后的应激反应。总而言之,疼痛可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生理、病理、心理上的变化,具体表现为血压升高、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患者可出现烦躁、焦虑、抑郁等多种不良心理,睡眠质量普遍较差,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转归及预后[11]。
本文选取本院2017年5月-2018年9月收治的92例重症外伤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疼痛护理模式对重症外伤疼痛患者疼痛缓解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术前观察组疼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疼痛护理模式的应用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与当前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2]。针对重症外伤疼痛患者,护理人员需给予一定的情感支持与心理安慰,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耐心向患者讲解其病情与治疗情况,使其进一步了解自身病情,意识到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维持良好心理状态积极配合临床治疗、护理工作的开展,对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帮助其早日回归社会、缓解疼痛程度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13]。本研究中护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SAS、SDS、QOL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而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疼痛护理模式的实施对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改善不良心理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此外,护理人员通过科学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必要情况下合理应用止痛类药物对疼痛难忍患者进行干预,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1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前睡眠质量受影响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人数相当,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天、术后3天观察组睡眠质量受影响患者人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通过实施疼痛护理模式可最大限度避免患者睡眠质量受到影响,究其原因主要与患者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有关。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大多重症外伤患者受疼痛的影响,往往惧怕进行患肢的运动锻炼,肢体活动量明显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减慢患肢血液流动,此种情况下极易引发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一系列相关并发症,不仅增加临床治疗及护理难度,同时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及经济负担,直接影响疾病康复[15]。因此,护理人员应科学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相应康复锻炼计划,使患者意识到坚持规范运动锻炼的重要性,积极改善患者患肢运动功能,同时有效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疼痛完全缓解率为69.57%,与对照组的30.43%相比明显更高,中度缓解、轻度缓解率分别为28.26%、2.1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4.35%、1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通过将疼痛护理模式运用于重症外伤疼痛患者中,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疼痛缓解率,减轻患者不适感。此外,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还可有效提高重症外伤疼痛患者睡眠质量,究其原因主要与患者疼痛缓解有关,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患者康复。本文中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5.65%,与对照组的80.43%相比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疼痛护理模式的应用可进一步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促进良好护患关系。作为一名专业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充分利用临床经验与科研成果,根据患者具体需求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促进患者生理、心理、精神等层面的舒适。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护理全程,充分体现现代护理学科核心内容,从根本上纠正患者及其家属错误认知,改变不合理信念,积极改善其不良情绪与行为,消除患者住院期间焦虑、抑郁、烦躁不良心理,对改善预后效果、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疾病康复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16]。
综上所述,将疼痛护理模式运用于重症外伤疼痛患者中效果显著,对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改善生活质量、消除不良心理、促进护患和谐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及护理服务水平,在临床上具有切实可行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