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体育院系“双师型”教学团队知识转移关系研究
2019-12-03尹龙,李芳
尹 龙,李 芳
高校扩招后,体育专业办学点越来越多,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在财政拨款、专业建设等方面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许多高校体育学科长期边缘化,种种因素造成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乐观。另外,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们逐渐增强了自身的健康意识,加之体育产业和健康中国作为国家战略的提出,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增多和高校培养体育人才的 “滞销”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和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近期提出了高校转型发展战略,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生的培养应突破原有高校单一主体的条件和空间限制,社会和企业人员应通过合理渠道加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中来,因此,当前“双师双能型”(简称 “双师型”)教师已成为高校师资队建设的重点所在。这种由企业或者行业人员与高校原有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既能弥补高校教师的实践知识缺陷,又能增进企业人员的教学水平,学生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无缝对接。因此,高校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将是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要素,“双师型”教学团队的组建实际就是实现高校与企业之间知识的转移和创新。
当前,众多地方高校已经迈出了转型发展的第一步,甚至专门成立了转型发展小组和制定联盟商讨转型战略,体育院系也积极推进与体育相关企业以及中小学签订合作协议,打造体育“双师型”教学团队。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一种资源和创新的源动力。因此,高校转型背景下,无论是校企合作还是“双师型”教学团队,其实质都是实现知识的转移和创新,知识如何快速、高效地转移是高校和社会形成良好互通的重要渠道。鉴于此,本研究利用其他学科知识,从经济学知识转移的角度探讨体育院系高校转型发展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有关知识转移的定义,整个学界尚未有统一的规定,Szulanski认为知识转移是知识转移方到知识接收方的传播或转移的过程,着重强调组织内和组织间的知识共享[1]。也有学者认为知识转移是为了缩小社会各界的知识差距,促进知识创新的需求,知识传送方与接收方的知识传递、吸收的双向交流过程[2]。还有的学者更强调知识吸收,认为知识转移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吸收两个过程,而接收方要重新对知识和信息进行理解、重建和应用[3]。总的来说,知识转移是为了让接收方和传递方双方受益,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创新,因此知识转移效果是评定知识转移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所谓知识转移效果评价包括 “双师型”教学团队成员对被转移知识的满意度、转移过程的难易感知、知识的内化和应用效果、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几方面[4]。虽然大量研究人员着重从组织行为和企业管理两个角度对组织内外知识转移进行研究,关注的热点主要包括知识转移的概念、过程、方式及影响因素等方面[5-8]。体育领域中,也有众多学者对体育教师相互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或技能转移绩效与机制作了相关研究[9-12],但是从知识转移的动机、知识转移的机会以及双方吸收知识的能力对于高校与企业之间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机制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专门针对高校体育院系与合作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效果研究更是少有涉及,而产学合作知识转移的效果是决定高校与合作单位能否合作成功以及能够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研究针对高校体育院系和合作单位之间的知识转移效果开展实证研究,对于二者而言都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1 研究假设
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因素众多,各学者从不同方面展开了论证,众多学者一致认为知识本身的性质、知识源的性质、知识受体的性质(转移动机、吸收能力、保持能力)以及转移情境的性质是影响知识转移的主要因素[13-15],其中最为直接的因素是企业是否愿意去接收外部传递的知识,即知识吸收意愿的大小[16]。成功的校企间知识转移能够促进高校体育院系与合作企业之间的“双赢”,但要完成一次成功的知识转移,首要条件是二者之间必须得有知识转移的机会——也就是高校体育院系要与合作企业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和宽松的交流环境;有了机会之后,则需要二者都有知识转移的动机——即双方都有意愿促成知识的转移;第三个决定知识转移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则在于二者之间的接收和发送知识的能力,即知识转移能力[17]。换言之,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动机、知识转移能力对于高校体育院系与合作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效果都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而机会、动机、能力之间又相互影响,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1)体育院系与合作单位之间的知识转移机会对双方的知识转移效果有正向作用;(2)体育院系与合作单位之间的知识转移动机对双方的知识转移效果有正向作用;(3)体育院系与合作单位之间的知识转移能力对双方的知识转移效果有正向作用;(4)体育院系与合作单位之间的知识转移机会对双方的知识转移动机有正向作用;(5)体育院系与合作单位之间的知识转移机会对双方的知识转移能力有正向作用;(6)体育院系与合作单位之间的知识转移动机对双方的知识转移能力有正向作用;(7)体育院系与合作单位之间的知识转移动机在双方的知识转移机会以及知识转移效果之间起中介效应;(8)体育院系与合作单位之间的知识转移能力在双方的知识转移机会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起中介效应;(9)体育院系与合作单位之间的知识转移能力在双方的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动机以及知识转移效果之间起中介效应。本研究根据这些假设,构建校企合作知识转移效果与知识转移动机、知识转移机会与知识转能力之间的相互影响路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知识转移机会、动机、能力与校企合作知识转移效果影响的路径图Figure 1 Path Diagram of the Influence of Knowledge Transfer Opportunity,Motivation and Capacity on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Knowledge Transfer Effects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有关知识转移方面的文献后,与湖南、广州、安徽等地的部分高校体育院系领导,以及已经与高校体育院系签订合作合同的企业和中小学负责人员,进行访谈与预调研,设计了调查社会资本、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动机、吸收能力以及知识转移效果的问卷,问卷采取Likert scale 5级度量,问卷编制完成后请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对问卷容量、指标合理性、题项删减等内容效度进行检验,并通过小范围的预调查进一步修订问卷。调研的对象主要涉及湖北、湖南、广州、安徽、上海等省市高校体育院系教师与其合作企业及中小学相关管理人员。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196份,有效问卷180份,有效回收率为86%。
2.1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编制的问卷首先通过专家评判内容效度,然后对发放回收的问卷进行结构效度和信度检验。对获取的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式进行结构效度的验证,其KMO值为0.875>0.5,Bartlett球形检验系数为1 779.231,P=0.001<0.05,所有指标的因子载荷大于0.55,说明问卷的效度达到要求。本研究进一步提取了4个因子,并根据各指标的特征值将4个因子的得分进行计算并命名,分别是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动机、知识转移能力、知识转移效果4个因子(表1)。
表1 变量信度检验结果Table I Variable Reliability Test Results
这一结果与研究设计的初步设想达成基本一致,证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对于问卷的信度,采取的是克隆巴赫 (Cronbach)所创的α系数检验方法,运行SPSS统计软件发现问卷总α系数为0.947,因子 1、因子 2、因子 3和因子4的 α系数,一致说明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问卷中各项指标具有较好的可信性。
对体育院校与合作单位之间的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动机、知识转移能力以及知识转移进行等权加总计算后,进行分析,发现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动机、知识转移能力以及知识转移效果4个变量之间都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P<0.01)。具体相关系数等结果见表2。
表2 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及相关矩阵一览表Table II Mean,Standard Deviation and Correlation Matrix of Each Variable
2.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为了检验研究的相关假设,考察高校体育院系和合作单位之间知识转移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构建了图1所示的路径模型假设图,将相关数据导入AMOS软件中运行相关程序,发现在原始假设路径分析模型中,各标准化估计值如下:χ2=248.7,P=0.000<0.05,χ2/df=1.928,RMR=0.064>0.05,CFI=0.865<0.9,GFI=0.813<0.9,RMSEA=0.95>0.8,这些数据都说明了在初始假设模型中,由于假设模型的方差和协方差矩阵无法适配观察数据的方差和协方差矩阵,模型还有待进一步的修订,模型修正较好的办法就是释放某些假设。通过观察报表中提供的相关修正指标值,发现知识转移机会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路径系数仅为0.01,因此在修正模型中将此路径删除,并调整某些误差变量之间的共变关系[18],通过三轮修正后,得出模型的路径图(图2)。
图2 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动机、知识转移能力、知识转移效果关系的路径图Figure 2 Path Diagram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Knowledge Transfer Opportunity,Motivation,Capacity and Effects
从表3模型拟合指标中,χ2/df=1.209,符合标准,说明该修订模型具有较好的适配程度,同时CFI、GFI分别为0.949、0.920,均大于0.90这一临界值,RMSEA小于0.08的标准,各种数据表明该修订模型图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路径图,不需要再修正,也就是说假设模型图与观察数据的适配情形较好。
表3 模型适配相关指标一览表Table III Model Adaptation Indicators
3 研究结果
从图2的路径分析结果来看,高校体育院系与合作单位之间的知识转移机会与知识转移效果没有直接效应,但通过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能力间接对知识转移效果产生效应,拒绝了研究假设(1);知识转移动机与知识转移效果的直接效应为0.69,接受了研究假设(2);知识转移能力与知识转移效果的直接效应为0.20,接受了研究假设(3);知识转移机会与知识转移动机的直接效应为0.77,研究假设(4)得到了验证;知识转移机会与知识转移能力的直接效应为0.53,研究假设(5)得到了验证;知识转移动机对知识转移能力的直接效应虽仅为0.05,但尚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假设(6)成立;知识转移机会通过知识转移动机对知识转移效果的间接效应为 0.531,接受了研究假设(7);知识转移机会通过知识转移能力对知识转移效果的间接效应为 0.106,接受了研究假设(8);知识转移机会通过知识转移动机再通过知识转移能力对知识转移效果的间接效应仅为0.007,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研究假设(9)被拒绝。
4 讨论与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验证知识转移的机会、知识转移的动机、知识转移的能力三方面与知识转移效果的关系,即高校与合作单位之间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机制。本研究结果支持了部分研究假设。高校体育院系与合作单位这一“双师型”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转移效果受知识转移的机会、动机以及知识转移的能力的影响得到了验证,其中主要通过4条路径得以实现。第一条是通过改变高校体育院系与合作单位之间的知识转移动机来对它们之间的知识转移效果产生影响;第二条是通过改变二者之间的知识转移能力来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由于知识转移机会可以通过知识转移动机和能力对知识转移效果产生影响,因此第三条和第四路径是通过改变高校体育院系和合作单位之间的知识转移机会来影响二者之间的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能力,从而间接影响“双师型”教学团队间的知识转移效果。以下将围绕4条路径逐一展开讨论。
4.1 “双师型”教学团队成员知识转移动机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近几年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其中师资队伍建设也是转型发展的重要一环。地方本科院校教师大多教学任务繁重,其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对行业内最新发展趋势缺乏一定认知。况且,高校的科研指挥棒进一步占用教师的教学准备时间。随着部分地方院校的转型发展战略提出,教师队伍从单纯的学院派教师向“双师型”教学团队发展,教师及时吸收行业内最新知识的动机增强。研究结果显示,“双师型”教学团队成员知识转移动机对知识转移效果有正向作用,与前人的研究成果保持一致。孙源对高技术集群企业间知识转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知识发送方动机和知识接收方动机对知识转移效果均有正向影响[4]。马腾等对项目型组织成员间知识转移的研究发现,成员的转移动机是知识转移的关键,并且把知识转移动机进一步细分为平衡互惠、成就动机、避免惩罚动机和员工情感承诺4个维度,知识转移效果细分为知识转移参与度、知识转移满意度和知识所有权[19]。
因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时,需要调动各种外部政策和内部调节来激发广大教师的知识转移动机,及时引导和宣传教师的知识转移行为和典范,为提高教学质量和知识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政策制定和环境创设时,需要考虑学校和合作单位的双方利益,做到互信互利。
4.2 “双师型”教学团队成员知识转移能力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
“双师型”教学团队成员知识转移能力包括知识发送方的表达和评估知识能力,知识接收方吸收、保存、应用知识的能力。本研究显示,知识转移能力对知识转移效果有正向作用,与王三义等[17]针对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效果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结果一致,孙源的研究结果也得出高技术集群企业间知识转移发送方的发送能力和接收方的接受能力均对知识转移效果有显著影响[4]。因此,高校“双师型”教学团队知识转移方应该努力消除行业的隔阂,建立有效沟通的渠道。就当前地方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而言,知识的转移大多还是从体育行业流向高校。行业做好有效表达的同时,高校教师应该努力提升知识接收的能力,不断突破教师原有单一知识结构的限制,主动扫除知识接收的阻力和障碍,准确获取新知识,完成新旧知识的对接与融合。
4.3 “双师型”教学团队成员知识转移机会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双师型”教学团队成员的知识转移机会对知识转移效果没有直接效应,但可以通过知识转移动机或知识转移能力产生间接效应。本研究与王三义等人[17]的研究一致,唐志新也得出产学研合作中知识转移机会与知识转移正相关的结论[20]。因此,知识转移机会无论是对地方高校体育院系还是合作单位来说,都非常重要。对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学校单一主体培养学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通过与体育行业或中小学合作,才有机会吸收外界的前沿知识,突破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缺陷桎梏。就合作单位而言,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储备,不但能丰富自身的人力资源,还有机会实现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扩大自身竞争优势。但是,仅仅有知识转移机会是不够的,还需要高校教师和合作成员有良好的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能力,唯此才有可能实现知识的转移和创新。
对于高校体育院系“双师型”教学团队来说,拥有知识转移机会和转移动机是团队间产生知识转移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团队成员之间应该要资源共享,各取所长,发挥团队的创新和协作精神,提高团队成员间的知识转移机会和动机。当然知识转移的能力更是制约知识转移效果的决定条件,加强团队成员的知识管理能力培训,对于提高高校体育院系“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培养更高质量、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体育人才有着直接的积极效应。
5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1)高校体育院系与合作单位之间的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能力对知识转移效果产生正向的直接影响。
(2)高校体育院系与合作单位之间的转移机会通过影响知识转移动机对知识转移效果产生正向的间接影响。
(3)高校体育院系与合作单位之间的转移机会通过影响知识转移能力对知识转移效果产生正向的间接影响。
5.2 启示
鉴于知识转移动机、能力与机会三要素对于高校体育院系与合作单位之间的重要影响,本研究建议高校体育院系与合作单位可以建立专门的合作管理部门,一方面通过集体讨论、教学培训、邀请教学名师授课等方式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知识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为合作单位与高校交流、联合培养提供管理与服务工作。另外,本文建议搭建专门的高校体育教师与合作单位共享的资源网络平台、创建微信公众号与网络联络群,加强合作团队间的合作力度,挖掘更多的知识转移机会,提高知识转移能力,促进知识转移动机的形成,提升二者之间的知识转移效果,实现高校体育院系与合作单位之间的共赢,从而进一步推进合作团队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