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数学模型知识的运用
2019-12-02王志伟吴佳雪
王志伟 吴佳雪
摘要:针对高中生物教学中数学模型知识的运用进行分析,探讨了什么是数学模型,结合这些内容,研究了具体应用方法,内容有构图法的应用、比较法分析法的应用等,并且结合相关案例,分析如何对数学模型进行应用。
关键词:构图法;比较法分析法;高中生物;数學模型
对高中生物进行分析,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同时存在着较强的逻辑性,学生学习过程中,相对困难,比较容易出现枯燥和乏味现象,而数学模型能够让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直观化,学生理解起来更加简单。
一、 数学模型概述
数学模型属于一种,借助数学规则、原理等,对事物的特征进行表达的一种数学结构。监理模型、求解模型和炎症模型,是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数学模型主要存在下列特点:逼真性,数学模型并不是和真实情景完全一致的,其属于一种对问题进行解决的思想。对此,要求结果只要在允许的范围内,便可以使用。此外,数学模型还存在可转移性,数学模型对于事物的本质进行概括,针对本质或者规律相近的问题,均可以借助一个模型进行解决。但是在具体解答过程中,需要分析事物真实情况,确保其结果具有较高准确性和真实性。
二、 高中生物教学中数学模型知识的运用策略
(一) 构图法的应用
图形可以提升知识的直观性,对信息进行直观传达。借助构图方阿是,能够让相对复杂的生物问题被简化,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进而为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促使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度被降低。
例如在学习关于“生长素生理作用”相关内容的时候,结合教材内容可知,其中低浓度对于生长素而言,具有积极作用,其中的高浓度会对生长素带来抑制只用。针对这一内容,学生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感到困惑看,甚至会觉得不可思议。为了解决这一困惑,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使用构图方式进行解决,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浓度曲线图,从而相对直观地对这一问题进行说明,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其中的原因。对于构图法而言,在高中生物当中十分常见,例如温度对于光合作用的影响,或者pH值得影响曲线图等,这些均是构图法的应用案例。借助构图法进行教学实践,能够有效改进高中生物教学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直观感受。
(二) 比较法分析法的应用
高中生物教学期间,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科学解题方式,可以借助数学中比较分析方式,从而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生物现象,从而揭示生物现象后面的本质,有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数学模型进行科学应用,从中找到不同生物知识点存在的联系,然后为学生直观地展示出这些关系,从而让学生轻松学好生物。
例如,对“物质跨膜运输”相关内容进行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分析比较方式,进行自由运算,对扩散式运算或者主动运输等进行辅助计算,这样的方式,能够规避以往仅通过认识知识点的传统方式,从而让学生从数学曲线当中找到知识本质和存在的差别,促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和快速地找到知识的规律,同时还可以从中找到规律,让高中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更上一层楼。
(三) 案例分析
例如在学习有关“染色体”相关知识过程中,需要对染色体、核内DNA分子数和染色体单体数进行计算,这些知识在各种测试中出现频率较多。很多学生对这些内容容易混淆,做题过程中容易出错。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让学生能够理清这些关系,从而促使做题准确率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创设模型情境:在减数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以及核内DNA分子数量等存在何种关系?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提出模型假设,也就是分析核内DNA分子间期复制,复制之后,一个着丝点会与两个DNA连接,存在丝点分裂,同时姐妹染色体会分开,进而形成染色体。
结合上述方式,得出相关结论,当存在姐妹染色体的时候,染色体以及核内DNA分子数量和染色体数量分别为1、2、2。当没有染色体的时候,染色体以及核内DNA分子数量、染色体单体的数量分别为1、1、0。
以下题为例:玉米分裂到后期之后,细胞当中一共有10条染色体,有丝分裂之后,细胞当中存在的DNA分子以及染色单体的数量分别是多少:
对这一例题进行分析,该细胞当中并没有姐妹染色体,针对这一内容可知,细胞当中DNA分子数以及染色体数量分别是40和0,教师带领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假设,然后学生对以上的模型进行直接应用。在对相关生物题进行计算过程中,以防止计算错误,从而有效提升解题正确率。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模型属于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这一内容也是架构在抽象和直观形象之间的连接,促使抽象的生物知识更加直观和形象,让复杂的问题更加简单。教师对数学模型进行应用,可以促使生物知识和数学程式之间可以实现相互转换,不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水平,还可以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分析的水平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徐红杰.“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教学记——利用物理模型建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J].中学生物教学,2018(19):34-36.
[2]江宜博.数学建模在生物学概念转变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2):137.
[3]黄国霞.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模型建构信息化思维[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4):130.
作者简介:
王志伟,贵州省毕节市,毕节市第一中学;
吴佳雪,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