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学生开展阅读教学,构建趣味阅读课堂
2019-12-02叶艳华
摘 要:在小学语文中,阅读教学是主要教学内容之一,构建趣味阅读课堂,提高语文课堂质量应明确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围绕学生开展阅读教学,注重因材施教,有助于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满足学生阅读需求,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阅读兴趣
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知识,认识广阔的世界。阅读教学是教师利用文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增强学生的理性认知。教师必须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积极开展阅读教学。
一、 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培养阅读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角度出发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章,帮助学生降低阅读难度,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并且通过阅读训练使其意识到阅读并不是一件难事而是一件趣事。例如在学习《匆匆》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粗略阅读课文,使其对文章内容进行大致了解。粗读后,我提醒学生“涔涔、潸潸”两个词语不仅要会读,还需要会写。然后,我为学生播放音频,与学生共同欣赏关于《匆匆》这篇课文的朗诵。在聆听中,我要求学生认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感受语言的优美。欣赏结束后,我问学生:“大家能够通过朗诵者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吗?有没有同学可以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A勇敢地站起来朗读课文,朗读后我评价说:“这位同学读得很不错,如果对文章断句把握再好一些,效果会更好。”之后又有学生进行朗读,我一一给予评价,告诉学生哪一部分读得不错哪些方面需要注意。在朗读中,学生的兴趣逐渐被激发,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参与朗读。通过不断的练习,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越来越准确,明白了阅读需要用心感悟,而不是机械地跟着老师解读作品,并且在反复阅读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到时间的珍贵,懂得珍惜时间。
二、 结合实际开展阅读教学,注重因材施教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虽然在阅读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经验,但是整体来说,这一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其社会经验与生活经验不足,并且阅读水平与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差距。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合理开展阅读教学,注重因材施教,既要做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又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例如在学习《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时,我要求学生将重点词、句、段落做好标记,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共同思考其中的含义与作用,逐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我说:“大家要注重理解字词的意思,如‘频来入梦这个词,先理解词意再将词放入句中体会。”学生C回答:“我知道,作者的意思是常常梦到祖国。”我接着说:“没错,那作者为什么会常常梦到呢?”学生D立刻回答说:“因为思念,作者很思念祖国所以才会梦到。”我带领学生由易到难思考问题,并且引导学生注意联系上下文思考,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我设计的阅读题。部分同学理解能力较弱,我会多给一些思考时间和提示,帮助学生找到答案。由此可知,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学习,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阅读问题,并带领学生把握字词,品读重点句子才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思考能力,从而更好地体会文章情感,提升语文素养。
三、 积极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满足阅读需求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积极组织课外阅读活动,只运用课本内容开展阅读教学容易限制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通过组织课外阅读活动,学生能够接触更多作品,获取更多知识,有效提升自身阅读能力。教师作为活动组织者,应为学生精选阅读文本,帮助学生拓宽阅读范围,并给予一定指导。例如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童话故事阅读活动。此次活动我为学生准备了安徒生童话故事书,并发动同学将自己的童话故事书带到课堂,与其他同学交换阅读。活动并不只有读的环节,还设有讲故事的环节。通过讲故事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因此我鼓励学生把自己认为最有趣的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并且这样做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还能够给予学生一定指导,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根据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来看,学生对此次活动非常感兴趣。活动结束后,有几位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的同学,主动向其他同学借故事书,希望活动结束后自己能带回家把书看完。通过这次课外阅读学生了解了更多童話故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重视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反思在日常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并且通过不断创新完善阅读课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还需注意教学深度的转变,适当拓宽学生阅读范畴,锻炼学生思考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阅读课堂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周家珍.浅谈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2(6):144.
[2]高天珍.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分层教学实验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叶艳华,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育英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