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放”与“管”

2019-12-02孙先武田芳李娟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35期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开放高校

孙先武 田芳 李娟

摘  要::随着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实验室更深层次的开放已是大势所趋,然而开放过程中的管理却一直困扰着诸多高校的各级管理部门,其难点就在于如何处理好“放”和“管”的关系。本文从开放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共同目标入手,提出了放管结合的实验室开放管理思路,基本解决了“管什么”和“怎么放”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  实验室管理  开放

高校实验室是从事实验教学或科学研究、生产试验、技术开发的教学或科研实体,体现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办学实力。建好管好用好实验室是当前诸多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难度就在于管得太死严重影响实验室的有效利用,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放的太开又容易引发诸多问题,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在“放”和“管”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积极探索实验室管理的新模式,对提升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管”,就是要管住安全、管住底线

(一)紧紧管住安全这条底线

由于高校实验室人员流动量大、专业面广、大型专业性实验仪器递增等涉及安全隐患的因素较多,安全管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这就要求各级管理部门和个人必须要想方设法确保安全,因为如果连实验室安全都不能保证,那么依附于它的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实施制度化管理,通过一整套确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加之有效的长期的监督落实机制,才能尽可能早的发现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坚持差别化管理,各个实验室的实验药品、器材、仪器、设备千差万别,安全标准和安全使用条件各不相同,因此,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种类、不同危害级别的实验室实施差异化管理,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做到有的放矢。

(二)安全是底线,但底线不仅仅是安全

这里的底线泛指高校实验室管理中所有不能逾越的状况。例如实验室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科研任务,那教学任务就是底线,不能因为科研任务的需要而占用实验教学的时间;设备完好率也是底线,没有充足的实验台套数,就会影响实验教学的有序进行;没有经过批准的有偿服务也是底线,这里面会滋生严重的腐败问题;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些问题都是实验室管理中的底线,不但要管,还要管住。

(三)避免“两个误区”

一个误区是管得太死、因噎废食。有的高校因为出现过重大实验事故,在实验室的使用管理上战战兢兢,能不用就不用、能不开课就不开课、恨不得关门了事,这必将严重制约该专业的发展,难逃被边缘化的命运。还有一个误区就是放的太开,粗放管理。缺乏完备的制度约束体系、有制度不落实、缺少问责机制、奖惩机制、甚至管理员沦为开门人,这也会导致管理混乱、隐患重重、事故多发。上述两个误区在管理中要尽量避免。

二、“放”,就是要放出特色、放出成效

“放”,不是粗放、放任,是指开放。在当前创新驱动理念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然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而动手实践能力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高校实验室开放,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动手实践能力,是最有效、最可行的途径。

(一)扩大开放的覆盖面

一方面提高开放实验室数量占全部实验室的比重,将能够开放的实验室尽量开放,提高专业覆盖面;另一方面扩大开放学生的覆盖面。现在各高校的通常做法是只面向本学科、本专业的学生开放专业实验室,其他专业尤其是其他学院的学生开放则鲜有案例,这对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一定制约。条件允许的地区(大学城等高校较为集中的地区)甚至可以探索跨学校学生的实验室开放,这对加强校际交流、扩大学校影响力都有积极作用。

(二)延长开放的时间

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受多种因素制约,管理人员的上下班时间、教学任务占用的必要时间、科研任务的需要,还有学校的自然周期等,对于利用率较高、使用主体比较多的实验室,可以适当延长开放时间,甚至可以仿效发达国家名校的做法,将夜间空闲时间利用起来,这就对开放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简化开放的程序

实验室开放既不能来了就用、用完就走,也不能设置繁琐的申请程序,目前国内外已有较为成熟的管理经验,可以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灵活使用,但是要把握“宜简不宜繁”的原则,程序过于繁琐,势必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把需要开展实践活动的学生挡在实验室门外。

扩大覆盖面、延长时间、简化程序,就是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信息,鼓励并支持学生到开放实验室进行学习研究活动,推动原来自上而下“指令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向将来自下而上“虹吸式”的实践教学模式转变,把那些有天分的、有浓厚兴趣的、有强烈学习愿望的学生吸引过来,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方面,后者显然比前者有效的多。

三、放管结合,积极探索实验室管理的新模式

(一)放与管,看似互相矛盾,不可调和,实则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首先必须明确,放和管都是手段,提高实验室的教学科研效果才是二者的共同目标,要打破固有思维模式,高校实验室管得好不仅仅是检查不出问题,而是有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实验室的教学科研功能,管得再好,实验室利用率低、投入产出比高,也严重背离了当时建设的初衷。其次放的同时不能突破管理底线,实验室开放的直接目的是提高有效利用率,但必须是在确保安全、井然有序的前提下进行,如果只放不管,就会进入误区,给单位和个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最后实验室开放也需要管理,开放申请投送、开放时间审批、开放优先级确定、开放流程优化、开放过程指导、开放效果评价等都需要管理部门和人员的介入,来了就用、用完就走,肯定不符合開放管理的要求。

(二)放在管前,不是先放后管,而是当放和管出现冲突的时候,要尽可能地从放的角度思考解决方案

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在“放”与“管”之间找到平衡点,随着实验室开放的逐步深入,放和管的冲突将会大量出现:维护保养时间减少、设备完好率下降、安全隐患增多、规章制度落实不好、管理人员工作量大幅增加等,更棘手的是,当这些冲突出现的时候,由于各个实验室的开放深度参差不齐、专业差异导致的安全保证标准千差万别,学校实验室管理部门、学院相关管理组织甚至单个实验中心内部都难以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指导管理人员解决这些问题,这就需要管理单位和个人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运用差异化管理思路,实施精细化管理。在处理放与管的问题上,要尽可能地从实验室开放的角度寻找解决方案,既不能突破底线,又要保障更深更广的开放。

(三)多措并举,开拓实验室开放管理新局面

首先要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做好开放实验室的宣传和申请工作。在醒目位置设置实验室开放链接,详细描述每个开放实验室开出的实验项目、相关实验内容、实验后评价以及相关学科信息,备注“傻瓜式”开放申请,下放审批权限,加快审批速度,确保申请--审批--开放的流程畅通无阻。其次,坚持开放实验室过程管理,主动收集实验室开放过程中师生的意见建议,对未开出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室进行可行性论证,推动实驗室“开放--论证--深度开放”的良性循环,指导高校实验室开放工作逐步深入。再次,适时修订实验室管理制度体系,修正那些不适应实验室开放管理的条款,将可操作性差、甚至相互矛盾的规定剔除出去,令其更好地为实验室开放服务。最后,要形成多部门联动机制。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相互协作才能有效推动,信息化管理、学工管理、设备管理、人事管理等等都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制度来保障实验室开放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周建丽,周进洋.高校实验室管理方法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8(10):30-31.

[2]高立民,罗鸣,赵恒新,等.探索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新机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4):241-244.

[3]郜维超,黄刚,安建强,等.高校实验室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366-368,375.

[4]周娟,陈雯,孙成明,等.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7,(12):23-24.

[5]谭棉,冯夫健.高校实验室管理的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管理,2018,(3):84-85.

[6]袁园,王莹,霍莹.基于访谈法探索高校实验室管理问题.[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8,(6)下:33-35.

作者简介

孙先武(1982—),男,汉族,籍贯:甘肃兰州,助理实验师,硕士,从事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研究方向: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田芳(1987—),女,汉族,籍贯:河南周口,实验师,硕士,从事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研究方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李娟(1970—),女,汉族,籍贯:重庆南岸区,本科,从事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研究方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猜你喜欢

实验室管理开放高校
关于实验室管理的研究
基于SSH架构的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实现
论高校电子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与维护
浅谈实验室管理与改革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苹果软件更“开放”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