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千佛塔年代、特征及保护策略研究
2019-12-02张振华
张振华
摘 要:佛教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历朝历代均留下了不胜枚举的相关文物古迹。当前,佛教文化的历史痕迹遍布全国,几乎各地博物馆都收藏关于佛教的文物,河北省蔚县博物馆也不例外。该馆藏品千佛塔石造像因其精美的造型,精致的工艺成为馆内的重要藏品之一。文章以蔚县千佛塔石造像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它的年代、特征和保护策略。
关键词:蔚县博物馆;佛教文化;蔚县千佛塔石造像
河北省蔚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地上博物馆”,而蔚县博物馆则有着“‘地上博物馆的博物馆”的美誉,是河北省面积最大以及建馆最早的县级博物馆,馆内藏品6800余件[1],其中千佛塔石造像就是其中的珍贵文物之一。作为蔚县博物馆内佛教文化的代表藏品之一,这座千佛塔的年代、特征和保护措施都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
1 蔚县千佛塔石造像的年代探究
千佛塔是古代常见的佛塔建造形式之一,因其塔身铸有千佛,故名千佛塔。在我国,千佛塔遍布各地,这些千佛塔中既有真实的高塔建筑,也有小巧的塔形雕塑,每一处(件)千佛塔文物古迹都是我们宝贵的物质文化财富。
蔚县千佛塔是千佛塔石造像的代表文物之一,全称河北蔚县代王城千佛石塔,出土于代王城镇马家寨村,原陈列于代王城马家寨三圣寺内。“文革”时期,为了保护石塔,人们将其埋入枯井之中,1995年挖出并移回原寺[2]。
关于蔚县千佛塔的年代,人们多认为其建造于北魏时期。魏晋南北朝,尤其在北魏统一以后,我国的佛教雕塑艺术开始进入黄金时期,北魏的佛塔石造像在我国雕塑史上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北魏时期,《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皇室和民间均热衷于建造佛塔寺院,佛教盛极一时。现存建造于北魏时期的中小型石造像佛塔有20多座。通过对北魏佛塔雕塑的比较研究发现,这一时期的石造佛塔高度为20~218厘米,平面宽度为12~44厘米,规模相对较小。造塔使用的石材从质地来看主要有大理石、灰砂岩、砂岩和石灰岩等。这一时期的佛塔形制包括楼阁式层塔、密檐式塔和单层塔。楼阁式层塔的层数不等,但是受中国传统亭台楼阁建筑艺术的影响,佛塔也向着高层楼阁式方向发展,北魏方形石塔可以找到一、三、五、七、九层的例证。此外,从内容来看,北魏中小型石造佛塔大致可分为千佛像式和佛传图式两大类,石塔的装饰纹样相对简单,并无过多华丽的修饰[3]。蔚县千佛塔为方形八层塔(现存八层,原应为九层),高1.5米,灰砂岩石质,塔身雕刻多尊坐佛,塔的形制与北魏开凿的云冈石窟中浮雕塔相同,据此,可以推断蔚县博物馆内的这座千佛塔石造像应建造于北魏时期。
2 蔚县千佛塔石造像的艺术特征
蔚县千佛塔石造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楼阁式佛塔造像,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石塔呈四角锥体状,现存8层,塔身残高103厘米(塔刹、顶层及塔座缺失)。这尊北魏石雕千佛塔层层塔身,层层佛龛,佛像形色各异,惟妙惟肖。塔身四面凿龛雕像,每一层的每一面都用叠檐和椽来隔断,仿木构屋殿形龛,龛柱略微凸起,柱体凿上、下两尊坐佛。一、二两层的雕像有区别,三层以上的雕像大体相同,每一层塔身正中有佛龕。除其中一面的二和三层主尊为交脚弥勒与释迦多宝并坐像外,周围各部位包括栱眼壁都雕刻禅座千佛,每一层主尊都是一尊坐佛(图1),其中有思惟菩萨、胁侍菩萨和供养天与千佛等,塔上现存有浮雕佛像870多尊[4]。塔身原本整体贴金彩绘,但是建造该佛塔的石材为灰砂岩,极易碎裂腐损,历经千年风云变迁,如今其色彩已淡,仅能辨出遗痕,可辨认出的服饰只有通肩大衣,但是它依然拥有极高的审美艺术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
与该造像相似的一尊现在收藏在台湾国立博物馆中,这两件石雕艺术品均是我国北魏时期佛教造像的精品。
3 蔚县千佛塔石造像的保护策略
3.1 提高保护意识,加强保护力度
文物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认识历史的最重要载体,具有不可再造性,极其珍贵。我们要重视对文物的保护,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力度。尤其是县域博物馆,虽然它们的规模相对于省市级博物馆来说相对较小,但从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角度来看,它们也应得到同等重视。无论是国家政策层面,还是基层管理层面,乃至社会大众层面,都应提高保护文物的意识,认识到任何一件历史文物都为我们提供了品鉴历史、与古人对话的条件。
蔚县博物馆的千佛塔石造像虽然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众多佛教文物之一,但是它的文化价值同样不可被低估。对于千佛塔,博物馆的管理人员要起到带头作用,带动全体工作人员加强重视,明确权利和义务,责任分工到人,安排专门人员监管相对固定的文物藏品,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政策注重长期性,让每一件藏品有组织可归、有后盾可依。同时,博物馆在保证当前工作人员文化素养和工作能力的同时,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培训,进一步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并积极引进专业人才,确保博物馆具备一个高素质的人员结构。
3.2 定期维护保养,防损坏于未然
蔚县千佛塔石造像的建造材质是灰砂岩,质地较为松软易碎,不易保存,现存的八层塔已经是有所损毁的,所以更应加强对它的保护力度。对于这样一件珍贵且相对脆弱的文物,一定要从日常的维护保养开始抓起,因为文物不仅需要有针对性地维修,更需要日常的维护保养,小病不治,终成大疾。所谓防患于未然,对于文物来说,注重日常的维护与保养,防损坏于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3.3 完善存展环境,保障文物安全
博物馆的文物藏品不只是一件面向公众展览的精美艺术品,它们更是沟通古今的媒介,承载着浓浓的历史厚重感。因此,对于藏品的保护,要从每一个环节入手,不忽视藏品流经的任何一个步骤,从运输、库存、展陈等多个环节综合保护,确保藏品无论处于哪个环境,都是安全有保障的。尤其是对于蔚县博物馆馆藏的千佛塔石造像这类易于损毁的藏品,就更加需要关注它存在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
首先是运输环节,文物的发现和出土只是它走入现代社会的第一步,其后可能会面对很多运输过程。蔚县千佛塔石造像虽然已经进入博物馆,但它仍然可能会被运往别处进行展览或收藏等,不科学的运输方式将会对文物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如遇运输,需提前做好预案,对佛塔的搬运、包装、安全保卫等方面都要做好周密的布置和计划,确保顺利。
其次是保存环节。文物大部分时间是保存于博物馆内,所以博物馆的库房环境就尤为重要。如果库房的温度和湿度达不到标准,极易造成文物滋生微生物病害。尤其是对于灰砂岩材质的千佛塔石造像来说,如果环境过于潮湿,会使塔体受潮,加重塔体的不稳固,造成文物损坏。
最后是展陈环节。多数馆藏文物的大部分时间是用来展览的,所以展陈环节的保护至关重要。藏品的陈列设施和陈列方式都会对文物表面的保存状态产生影响,确保展览环境能够最有利于文物保持最佳状态,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如配置温湿控制系统,为文物加装保护罩等。此外,游客参观也对文物展陈环境有所影响,博物馆可以制订合理的游客管理措施,如控制游客流量,防止游客做出伤害文物的举动等措施。
4 结语
蔚县千佛塔是蔚县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其研究、保护、利用均应遵循文物传承的规律。本文对此进行研究,旨在以点带面,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蔚县文物保护工作中,为蔚县大文旅事业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元林.北魏中小型造像石塔的形制与内容——以甘肃庄浪出土的卜氏石塔为中心[C]//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548.
[2]王书林,徐新云.四川南充白塔建筑年代初探[J].四川文物,2015(1):75-84.
[3]刘建华.义县万佛堂石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41-142.
[4]李慧娟.塔里木盆地佛教文化遗存现状及保护研究[J].经济师,2015(10):25-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