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内传书大有人 蒲圻纸比洛阳新

2019-12-02张祖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9期

张祖伟

摘 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古以来吸引着无数求知者。最初,抄录是书籍制作与传播的唯一方式。后来虽然大批量制作的印刷术发明后,迅速成为书籍制作的绝对主流方式,但抄录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山东博物馆典籍搜藏素以精善闻名,善本中不乏抄本,该馆参与申报的前三批《珍贵名录》收录多达31部,文章举例其中十种。

关键词:山东博物馆;珍贵古籍;抄本赏析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古以来吸引着无数求知者。最初,抄录是书籍制作与传播的唯一方式,数量稀少,非常难得,求知者一旦寻获,无不欣然疾书,抄录留存。后来虽然大批量制作的印刷术发明后,迅速成为书籍制作的绝对主流方式,但抄录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即使在印刷术高度发达的明清两代,抄录依然是政府及民间藏书家增益藏书的重要手段,在特定时期甚至还临时客串最主要方式。《明史·艺文志》载宣宗时“秘阁贮书约两万余部,近百万卷,刻本十三,抄本十七”。而民间藏书家抄书活动更为活跃,众多学者、藏书家互借有无,出现了吴宽、叶盛、柳佥、毛氏汲古阁等一大批以精抄而闻名的代表人物。

除体现人类强烈求知欲的人文精神外,抄本在中国典籍史上具有不可低估的文献作用。例如,有些古籍虽然刊刻,但版本少,刻本稀见,抄本无疑为文献保存提供了额外保障。而对从未付之梨枣的古籍而言,传抄几乎是其流传的唯一手段。除保障文献传世的作用外,有些抄本出自名家之手,校勘精善,讹误少,版本价值高;有些在流传中又经过其他名家校勘、评点、题跋、收藏等,附加这些价值后,其远超一般甚至最佳刊刻善本。最珍贵的是,有些抄本是现存最早的传本,有些甚至还是孤本。另外,有些抄本还因在该古籍传播过程中承担过重要角色而知名。《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以下简称《善本书目》)及《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以下简称《珍贵名录》)在遴选时,非常注重抄本的文献价值,收录了大量珍贵抄本。特别是后者,更以苛刻标准优中选优,非最重要者难以入选。山东博物馆典籍搜藏素以精善闻名,善本中不乏抄本,我馆参与申报的前三批《珍贵名录》收录多达31部,除两部有并列者外,其余都是独占鳌头。限于篇幅,今举例十种,以辨其名贵。

1 《滏水文集》二十卷附录一卷明抄本

《滏水文集》二十卷,金赵秉文撰。赵氏(1159—1232),字周臣,自号闲闲老人等,河北邯郸人,入《金史》。大定二十五年(1185)进士,历任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能文善诗,与杨云翼同称文坛盟主。元好问称其“自幼至老,未尝一日废书”,著述十余种,唯《滏水文集》存世。

馆藏明抄本一函四册,无格栏,半页九行,行十七字,钤印“陈瓒”“乐善堂”“礼邸珍玩”“谦牧堂藏书记”等(图1),明陈瓒、清宗室弘晓、昭梿、纳兰揆叙递藏。弘晓(1722—1778),承袭怡亲王,字秀亭,号冰玉道人等。通经史,善诗文,嗜典籍,藏书室名“乐善堂”“明善堂”等。徐乾学、季振宜二家藏书散出,几乎全归其所有,是宗室中藏书之佼佼者。乾隆二十四年本《红楼梦》即出自其家抄。昭梿(1776—1833),字汲修,号檀樽主人。承袭礼亲王,后获罪被革王爵。工文史,与魏源、纪昀、袁枚等名士有往来,龚自珍对其学识甚为叹服。极喜藏书,诗文艳曲、通俗小说均在收藏之列。纳兰揆叙(?—1717),字容德,康熙重臣纳兰明珠次子,历任掌院学士、工部侍郎、左都御史等。家有“谦牧堂”,收藏宋元刊本数十种。刘喜海刊印其《谦牧堂藏书总目》,收录典籍2000余种。《善本书目》收录是书明清钞本24部,馆藏凭抄录时代最早及宗室递藏的特殊经历独占鳌头。

2 《月屋樵吟》四卷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赵琦美抄本

《月屋樵吟》,又名《月屋漫稿》,元黄庚撰。元氏,字星甫,浙江天台人,经宋元易代,不入仕,放浪江湖,工丹青。原湮灭,直至明成化十三年(1477)张泰发现并刊刻《月屋樵吟》后,方被人知。是书传播不广,存世传本少见,《善本书目》载明清6部。馆藏本(图2)凭唯一的明抄且名家抄本力压包括明刻本在内的其他善本而入选。一函二册,无格栏,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卷末赵琦美长跋品评诗风:“《月屋樵吟》四卷,元人天台黄庚所著,得之京师,马荫泉为录一册。想元之中世人。……万历四十七年己未三月初八日清常道人跋。”

赵氏(1563—1624),原名开美,字仲朗、玄度等,号清常道人,江苏常熟人。以父吏部侍郎赵用贤而荫补太仆丞,官至刑部郎中。其父喜藏书,松石斋藏书已具非常规模。琦美承袭家藏,网罗典籍,更是不吝财物,又常借抄秘本珍册增益收藏。曾得阙本李诫《营造法式》,20余年遍访藏书家,又借阁本参考,方补为完本。所辑抄《古今杂剧》收录340余种元明杂剧剧本,是研究古代戏曲的重要文献。钱谦益赞其脉望馆藏书近古所未有。

3 《虞山钱牧斋绛云楼书目》不分卷清抄王芑孙跋本

《虞山钱牧斋绛云楼书目》,清钱谦益撰。钱氏(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等,江苏常熟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探花,官至礼部尚书。降清后,任礼部侍郎。因降清失节而为世人诟病,入清后又因诗文中流露出反清意识而被乾隆忌恨,诗文集遭禁毁。嗜典籍,藏书丰富且宋元版本极多,几埒内府。惜藏书楼绛云楼惨遭火厄,半生心血毁于一旦,是中國藏书史上的一大损失。其藏书书目一直都是藏书家重点搜求之物,只是在最初很长时间内,都以抄本形式流传,馆藏本(图3)为其中最名贵的一本。

一函一册,无格栏,半页十行,行字数不等。钤印“苏州渊雅堂王氏图书”“王铁夫阅过”“绍和筠岩”“宋存书室”“以增之印”等印,王芑孙、海源阁递藏。嘉庆十三年(1808)王芑孙有跋,讲述当时陆续得到包括钱氏在内的各家藏书目的欣喜之情:“十年前得昆山叶氏《菉竹堂书目》,今又得此虞山钱氏书目,姑取藏之。其汲古阁毛氏、泰兴季氏书目,则以乡人黄荛翁刻之而得其印本者也。余非著录之家,聊志缘遇。”王氏(1755—1817),字沤波等,号铁夫等,江苏苏州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历任咸安宫教习、扬州乐仪书院山长等。学问宏博,文章名震一时,被称为“吴中尊宿”。富藏书,自谦仅万卷,藏书室名“渊雅堂”等。与江南各藏书家唱和,如为亲家黄丕烈作《陶陶室记》,为吴翌凤《借书图》题诗等。海源阁,山东聊城官宦世家杨氏家族于道光年间设立的藏书楼,在创建者杨以增(字益之)及杨绍和(字彦合)、杨保彝(字奭龄)三代人的苦心搜访,藏书巨富,仅宋元刻本、名家抄校本多达700余部,与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归安陆氏皕宋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并称晚清四大私人藏书楼。

4 《江淮异人录》一卷清吴翌凤抄吴翌凤黄丕烈跋本

《江淮异人录》一卷,宋吴淑撰。吴氏(947—1002),字正仪,江苏丹阳人。善文,仕南唐、北宋,官职多与典籍相关,参与校雠北宋秘阁藏书,编纂《太平御览》《文苑英华》等大型类书,《宋史》有传。《江淮异人录》专记异人怪事,载道流、侠客、术士之类二十五人。对后世狭义小说影响深远,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赞之“至荟萃诸诡幻人物,著为专书者,实始于吴淑”。

至清乾隆时,《江淮异人录》虽有明嘉靖伍忠光刻一卷本,但已经极其稀见,即使四库馆臣也没有寓目,故误以为早已亡佚,从《永乐大典》辑出一文本并重编为二卷。这就是今世两个版本体系的来源。馆藏抄本(图4)为明嘉靖刻本体系,一函一册,雕版制式书页,蓝格栏,半页八行,行二十字。钤印“古欢堂钞本”“枚庵流览所及”,吴翌凤手抄本。吴氏 (1742—1819),字伊仲,号枚庵、古欢堂主人等,江苏苏州人。诸生,善书工画,家贫而笃好典籍,无力购置,往往借书阅览,常与吴骞、朱奂、卢文弨等互借抄,因抄书过度而成目疾。张金吾赞“枚庵书法秀逸,手书秘册,几及千卷,今之钤磬室也”。

册末有吴氏乾隆四十八年(1783)手跋一则,透漏出其非一般抄本:“旧藏嘉靖间伍氏刊本,讹脱几不成书。武林鲍渌饮以藏本校正,因重录之。马氏《通考》、陈氏《解题》,俱作二卷。然二十五人事迹俱在,则为全本无疑。乾隆癸卯霜降日延陵吴翌凤识。”即是书出自其好友鲍廷博精校的明嘉靖刻本。鲍氏(1728—1814),字以文,号渌饮,定居嘉兴。家世经商,与其父共好典籍,知不足斋藏书巨富,手录书籍不计其数。又治学严谨,每得一书,必广借善本,参互考订,不妄改一字,极受时人称道。四库馆开,鲍家进献626种善本,居私家进书之首。在明嘉靖刻本体系流传过程中,鲍氏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正是他对明嘉靖刻本进行了首次精心校勘,更正诸多讹误,并重刊于世,有力地促进了其流传。

又钤“士礼居藏”“复翁”“东郡杨绍和彦合珍藏”等,黄丕烈、杨氏海源阁递藏。黄氏(1763—1825),字绍武等,号荛圃、复翁、宋廛一翁等,江苏苏州人。礼闱不售,以大挑一等而入仕,但无意仕宦而不久辞归。唯喜聚书,专事收藏、校雠和著述,与周锡瓒、顾之逵、袁廷梼并称乾嘉四大藏书家。藏书室众多,如士礼居、百宋一廛等。所藏珍本极为丰富,宋本达百余种,以“佞宋”留名史册。极精鉴别,被后世奉为赏鉴宗师,是乾嘉以来最著名的藏书家。又精校勘,手校之书,学术价值极高。《江淮异人录》也是黄氏非常关注的一部古籍。他多方搜集,先后获并校勘包括是本在内的数本。嘉庆二十年 (1815)其题记是本称:“《江淮异人录》,吴枚庵手录鲍渌饮校本。嘉庆乙亥用顾秀野藏抄本校伍氏刊本,复临校于此。此与知不足斋丛书本相同。盖枚庵所据鲍本,非鲍以入刻之本也。五月夏至后,复翁记。”其发现是本并非鲍氏刻本的底本,肯定了其独特性及稀有性。如此多的珍贵之处,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独其入选《珍贵名录》。

5 《石刻铺叙》二卷清朱彝尊抄朱彝尊丁杰许瀚跋本

《石刻铺叙》二卷,宋曾宏父撰。曾氏,字幼卿,号凤墅逸客,江西吉安人。《总目提要》称,《石刻铺叙》述各帖之源流,远引石经及秘阁诸本,尤详于其自集《凤墅帖》,凡所征摭,皆有典则。藏书家见者颇希,朱彝尊有珊瑚木难之喻。《善本总目》收录明清抄刻本10部,而馆藏本就是因被《总目提要》提及而最知名的朱氏抄本(图5)。

抄本一册,无格栏,半页八行,行十八字。钤印“旷视山房藏书印”“守存”“日照丁氏麟年”等,卷末又有朱彝尊、丁杰、许瀚题跋。朱氏 (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醧舫等,浙江嘉兴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博通经史,文坛领袖之一,為“浙西词派”创始人,与陈维崧并称“朱陈”,又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诗宗。精金石,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清初著名藏书家。卷末有其长跋,述抄录是书的喜悦之情:“《石刻铺叙》二卷,宋建昌曾宏父撰。卷末有《后序》,书字季卿,其叙孟蜀九经及思陵御书石经本末特详,又南渡以后《袐阁帖》亦诠订有序。按宏父本名惇,绍兴十三年以右朝散郎知台州府事,其以字称者,避光宗讳也。临安书肆陈思辑《宝刻丛编》援据颇广,顾不及是编。予抄而藏之,不啻象犀珠玉之外网得珊瑚木难然。秀水朱彝尊跋。”(钤印“朱彝尊印”等)只不过,其误将宋代的曾宏父(名惇)、曾宏父(字幼卿)混淆。

是本次为丁杰获得,其十分欣喜,乾隆四十五年(1780)八月间先后连题数跋,考订两曾氏混淆之误及是书等:“竹垞见幼卿之名与曾惇之字相同,遂合为一人,近日杭菫浦亦承其误……。庚子八月二十七日。”(钤“丁杰”“丁小疋”)丁氏(1738—1807),字升衢等,号小雅等,浙江归安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初入都,逢开四库馆,任事者延之佐校,小学一门往往出其手。与朱筠、戴震、卢文弨、金榜、程瑶田等相互讲习。聚书仅数千卷,但校勘极为精审。

道光间,是书又为居京的许瀚获得。其跋称:“右湖州丁小疋先生写曝书亭跋七条及署检十一字,皆丁君手迹。……此获此册于燕市,聊足当鼎脔之尝已。道光十有六年岁次丙申正月十有一日许瀚识于宣武门城南寓斋。”许氏(1797—1866),字印林,室名攀古小庐,山东日照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举人,四试不第。精于研究考据之学,与何绍基、张穆、丁晏、吴式芬、陈介祺、刘喜海等相交,被龚自珍称为“北方学者君第一”。以学识而游幕大江南北,先后主讲渔山书院、琅琊书院,晚年方选滕县训导。

许氏后又归同邑好友丁守存,再传其子麟年。丁守存(1812—1883), 字心斋,号竹溪等。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官至湖北督粮道兼按察使。学识渊博,除精通传统经史外,在近代科学尚未大规模介绍到中国时,在力学、化学、光学和机械学方面也颇有心得,是中国近代化学研究、火器及轮船制造的先驱者之一。尤精于新式火器制作。次子麟年(1870—1930),字绂臣等,号幼石等。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知陕西同州府、兴安府。政治上倾向于维新思潮,维新变法失败后,资助康有为、梁启超出走。民国后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有建树。嗜金石,精收藏,与盛昱、潘祖荫、吴大澂、王懿荣等相交。

是书又钤“金绍纶读过”,当是存丁杰处时门生金绍纶曾鉴赏。金氏(1757前后—1818以后),回族,出自世宦之家,金溶之孙,金克诚之子,北京人,师从卢文弨、丁杰,喜藏书,曾刊行《孟子外传》。

6 《吕和叔文集》十卷清抄本

《吕和叔文集》十卷,唐吕温撰。吕氏,字和叔等,山西永济人。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因弹劾宰相李吉甫而谪衡州刺史,卒于任,世称吕衡州。晚唐著名文学家,卒后,其诗文由好友刘禹锡编定称《吕和叔文集》。至清初,刻本几乎已经亡佚,幸有抄本传世,众多藏书家开展了整理工作,出现以钱曾影抄绛云楼藏宋刻十卷本、冯舒校订十卷本、黄丕烈校订十卷本为母本的三个善本体系。

馆藏清抄本(图6)出自冯舒校订本,一函二册,无格栏,半页十行,行十八字。卷末过录冯氏校订题跋:“右《吕衡州集》十卷。甲子岁从钱牧斋借得前五卷,戊辰岁从郡中买得后三卷,俱宋本。第六第七二卷,均之缺如,因弃置久之。越三岁辛未,友人姚君章始为余录之,因取《英华》《文粹》所载者,照目写入,以俟他年得完本校。正月尽日识,孱守居士。”钤印“王鸣盛印”“西庄居士”“杨氏海源阁鉴藏”“献唐审定”等,王鸣盛、海源阁递藏,再经王献唐收入公藏。

王鸣盛(1722—1798),字礼堂、西庄等,上海人。乾隆十九年(1754)探花,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等。丁母忧后,居苏州30年,潜心治学,以汉学考证法治史,为“吴派”考据学大师。喜典籍,多宋椠元刻明本,黄丕烈、莫伯驥、丁丙等皆有其旧藏。王献唐(1896—1960),山东日照人,历任民国山东省图书馆馆长、山东博物馆筹备处副主任、山东文管会副主任等。主持山东省图书馆期间,锐意搜集乡邦文献,广罗金石古物,海源阁、陈介祺、许瀚、李佐贤、吴式芬、上陶室等典籍文物如江河入海,使山东省图书馆成为北方图书文物重镇。其最让人钦佩的壮举,是抗日战争期间,在济南沦陷前夕,在韩复榘政府弃之如敝屣的困境下,将文物典籍精华转移大后方,并在断薪绝酬的艰辛情况下,客居守护10年,为山东守住一缕文脉。

是本在黄丕烈校订本形成过程中也发挥过重要作用。黄氏跋另一部后为海源阁递藏的《吕和叔文集》(缺第一至第三卷),得到碧凤坊顾氏藏七卷残本后,以周松蔼藏十卷本、钱遵王藏五卷本、毛子晋藏五卷本、王鸣盛藏十卷本为校本,独赞王氏藏本最可靠,并以其为主,补全顾氏藏本。由此,是本又添加一与另外两种善本体系的母本皆有渊源的珍贵因素。

7 《汪水云诗》一卷附录一卷清钱谦益抄本

《汪水云诗》,宋汪元量撰。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等,浙江杭州人,《南宋书》有传。诗词画琴俱精,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南宋灭亡时,被迫随三宫北上燕京。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为道士,始获南归。因亲历南宋王朝的覆灭及随侍北上,诗作多纪国亡前后事,字里行间透漏出大宋遗民的悲愤之情,有“诗史”之称,时人比之杜甫。

据明高儒《百川书志》等,《汪水云诗》原为四卷,惜早佚。崇祯四年(1631)钱谦益从他书中重辑是书,由此再现。钱氏先后抄录多部副本,仅黄丕烈、海源阁就递藏两部,馆藏本(图7)为其中一部,也是目前唯一存世的钱氏抄本,堪称今之传本的“母本”,故力压《善本书目》中的其他五部而入选《珍贵名录》。一卷二册,金镶玉装,无格栏,半页九行,行二十字。钱氏有跋称:“夏日晒书,理云间人抄诗旧册,得水云诗二百二十余首,录成一帙。其刘辰翁所批点刊行者,藏书家必有全本。当与好事者共购之云云。”

又钤“壹是堂读书记”“王孝咏”“慧音”“复翁”“百宋一廛”“杨氏海源阁藏”等诸印,即黄氏、海源阁递藏之前,为赵士锦、王孝咏旧物。赵士锦,江苏常熟人,崇祯十年(1637)进士,官工部主事,明末名臣、藏书家赵用贤之孙,堂号“壹是堂”。王孝咏,字慧音,江苏苏州人,博洽多闻,屡试不第,弃业游幕,得陈鹏年、张大有等器重。

8 《分门纂类唐歌诗》一百卷(存十一卷)清曹寅影宋抄陈琪等跋本

《分门纂类唐歌诗》一百卷,宋赵孟奎辑。赵孟奎,字文耀,号春谷,宋宗室,宝祐四年(1256)进士,封周国公。善治书,欲“聚一代之诗而成集”的《分门纂类唐歌诗》是规模最大的宋人编唐代诗集,共收录诗人1353家,诗40791首。或因卷帙过大,不易保存,至明末清初时,已无完本,仅剩11卷残本传世。虽残卷半帙,但文献价值极高,曹寅主持编纂汇集唐代诗歌总集《全唐诗》时,据家藏本拾遗179首。

至清初,共有两部《唐歌诗》宋刻残11卷本传世,一本佚失赵氏自序,一本为明内府旧藏,先后入藏钱氏绛云楼。毛晋索得前本,并从后本过录序目。后明内府藏本因绛云楼火厄而湮灭,前本因移藏而幸存。有清一代传本皆从其出,如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顾湘玲珑山馆藏清抄本、阮元宛委别藏藏清抄本。馆藏本(图6)则是《全唐诗》编纂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曹寅影宋抄本,凭此力克宋刻原本等其他四部善本而唯一入选《珍贵名录》。一函六册,无格栏,半页十行,行十八字。有曹寅手跋,交代是书本于毛氏汲古阁藏钱氏旧藏宋刻残本,并又过录阮氏《研经室外集·唐歌诗提要》:“是书曾藏虞山钱宗伯家,首卷子晋借抄,得脱绛云之炬,真灵光也。甲申修《全唐诗》,从斧季借阅,增入人、诗甚多。亲老,不可以刍狗而轻之。寅。”(钤印“楝亭曹氏藏书”等)。曹寅(1658—1712),字子清,号楝亭等,因其母为康熙乳母的特殊关系,深受厚爱,历任苏州织造、江宁织造、两淮巡盐御史等,康熙五次南巡,四次居其家。有文采,工诗词。好藏书,以校勘、购书为乐,藏书万余卷,宋元版本较多。

是书又为曹寅外甥富察昌龄及查莹递藏,钤“长白敷槎氏堇斋昌龄图书记”“查暎山读书记”等诸印。富察昌龄,字堇斋,兵部尚书傅鼐之字,祖居长白,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昭琏《啸亭杂录》称其“性耽书史,筑谦益堂,丹铅万卷,锦轴牙签,为一时之盛。通志堂藏书虽多,其精粹蔑如也”。曹寅旧藏流传后,其所获精品良多。查莹(1743—?),字韫辉,号映山等,祖籍山东海丰。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历任官文渊阁校理、山西道御史等。其继承祖父查升之好,性聚书,常游弋书肆,收藏图书颇富,影写宋抄本、明本和清代稿本甚多。藏书楼曰“听雨楼”“赐研堂”“学山堂”等。

或因查莹,是书流入齐鲁,辗转归胶州柴瑞周,宣统二年(1910)柴氏慨然相赠宦游山东的陈琪,被视为镇斋之宝。次年其手书长跋,感激友朋赠书之谊,狂喜于是书与绛云楼的渊源而名藏书室“片云楼”。陈琪(?—1935),字屺庐,湖南祁阳人,先后任职山东官报馆、山东法政学堂等。时常在大明湖畔组织规模多达四十余人的诗友会,为一时盛会。获赠此珍本后,他又先后嘱王以慜(字梦湘)、姚鹏图(字柳屏)、邹允中(字心一)等湖畔诗友鉴赏题跋。

9 《金山雅调北小令》一卷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家抄本

《金山雅调北小令》一卷,明薛岗撰。薛岗(1535—1595),字岐峰,号金山野人,山东青州人。万历元年(1573)以试经学夺得省魁,但四上春宫不第,擅散曲,是晚明北派散曲山东地区代表人物之一,与同郡冯惟敏齐名,时称“薛君庄丽,冯君骚雅”。著有《金山雅调南北小令》,今仅有《北小令》传世。子近洙,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授中书舍人, 耿直无所避,因愤于宦官魏忠贤专权而辞官。

是书非常罕见,《善本书目》仅载馆藏孤本(图9)。一函一册,金镶玉装,无格栏,半页八行,行十六字。卷末又薛岗后人题记,陈述特别由来:“万历丙辰岁孟冬之望,不肖男薛近齐、薛近鲁、薛近洙同泣血校梓,通家子古莒刘朴填讳并书。”即是本系薛近洙进士及第后,欲为其父传名而家刻前的精校本。只不过未见是书有刻本記录,盖最终因某种缘故而未能付梓。填讳者刘氏(1568—1627),字尹孚,号柘山,山东日照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举人,历任陕西雩县令、江西道监察御史等。与薛近洙志同道合,天启间亦因冒死上奏《魏忠贤八可诛》而招其嫉恨,贬官回乡。

10 《昆仑山房诗稿》一卷清抄陈述经跋本《昆仑山房集》二卷清抄王士禛评点本

《昆仑山房诗稿》一卷、《昆仑山房集》二卷,清张笃庆撰。张笃庆(1642—1715),字历友,号厚斋,别号昆仑山人,明崇祯首辅大臣淄川张至发曾孙,诸生,不擅科场,屡试不中。喜吟咏,十七岁与蒲松龄、李尧臣等结成“郢中诗社”,与王士禛、唐梦赉等亦交厚。平生撰述等身,诗品评价极高。《渔洋诗话》称“历友淹博华赡,千言可立就,诗尤以歌行擅长。《总目提要》亦赞“才藻富有,洋洋洒洒 ,动辄千言。风发泉涌,不可节制。”

张笃庆诗作浩瀚,无力付梓,这点可以从《善本书目》所载四部《昆仑山房诗稿》皆为抄本得到印证。馆藏本一卷一册(图10),无格栏,半页九行,行二十七至二十九字不等,钤印“筱堂珍藏”,陈述经旧物并手跋。陈氏,字子郛,号笈堂,山东潍坊人。金石大家陈介祺族叔,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历任浙江温州府、衢州府同知等,与同年林则徐交好。《昆仑山房集》二卷二册(图11),一册雕版制式书页,蓝格栏,半页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另一册,无格栏,行款同前。其最珍贵之处是经好友王士禛批校。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渔洋山人等,山东桓台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累官至刑部尚书。以诗闻名,独创诗论“神韵”说,主盟诗坛半个世纪之久,被誉为“一代诗宗”“文坛领袖”。

通过多角度梳理,不难发现以上抄本在抄录、流传、存世等方面或涉及某一种或同时涉及多种珍贵因素,是同种古籍中的综合价值最高者。从某种角度上讲,它们是中国先贤孜孜不倦求知欲的最佳体现,是中华民族典籍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入选遴选标准最苛刻的《珍贵名录》,无疑是对它们价值的最好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