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的教育从享受生活开始

2019-12-02戴亚楠

中华家教 2019年11期
关键词:美术馆美的环境

戴亚楠

生活中随处都是美育的机会,上学的路上,玩耍的时光,去美术馆、菜市场的路上……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带领孩子或者说让孩子带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究周围的世界,给他塑造一个空间,陪他养成一个习惯。

为孩子设计一间“画室”

创作的环境、艺术的环境以及生活的环境,都是美育的机会,父母比艺术教师更适合担当这个角色。创作者思维是可以在孩子早期就进行培养的,与其担心孩子接触父母认为不适宜或有争议的文化内容,不如及早给孩子一个环境——这个环境不是从现实中隔离的真空,而是尽可能地自由和多元。

培养孩子的创作者思维,让他知道,不喜欢的某些东西是有机会改变的。传播方式的改变,创作方式的多元,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创作者。给孩子空闲的,可以自由探索的时间,让他们负责安排自己的空间,在自然的状态下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多孩子都已经失去了自由探索的机会,日程排得满满的,书包装得重重的。我想正是因为孩子们的时间日益紧张,更需要在家庭中营造一个自由呼吸、创作的环境。

一个朋友曾经约我给她的孩子们——美美、满满姐弟俩规划一个艺术工作室,她计划把家里第二层的一个半玻璃房作为两个孩子的画室。在实地“考察”之后,我给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如何划分区域、准备材料等。有一个像模像样的工作室,再加上“专业”的画材,孩子们画起来也更有信心。我当然并不是主张每个家庭都有必要设置一个单独的“儿童画室”,一个舒服自由的“艺术角落”,或任何孩子能够自由创作的环境就可以,把一个画室的功能区域分散在家里不同的位置,更是非常可行的办法。

一个好的儿童艺术创作空间强调差异和创造性的感受,孩子在合适的环境里探索和创造、发展自己的潜能,合适的空间和氛围可以更舒适、更自由地体验、幻想和发展思路与能力。

逛美术馆是和去超市一样的必需活动

逛美术馆虽是个技术活儿,但就像去超市一样,去得多了,逛起来还是会游刃有余的。当然,对于美术馆、博物馆教育的基本了解,会让家长多一些带娃逛的“技巧”。

有兴趣不必急功近利广州的一位妈妈美红认为,好的美术馆活动,最基本一点就是“讲人话”。她说:“讲完之后,孩子爱听,还能记得住,就说明这个故事讲得够生动。”

在看展的时候,孩子的情绪很重要。有时候在展览上看到一些孩子赖在地上不肯起来,而家长在一旁气急败坏地呵斥:“不好好看展!”“这是多么伟大的作品,还不快看!”其实孩子们很可能因此把博物馆、美术馆当成一个讨厌的地方。孩子是最不功利的,你跟他说这是名画,他是不会在乎的。孩子进入一个展览,不像大人那样可以快速切换,他们进入一个展览就像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越小的孩子,接受度就越低,要帮他们找到一个点,把他们吸引住。这个点可以是一个他们喜欢的颜色,也可以是某个作品,根据孩子们平时的兴趣,把展览与之关联起来、这样孩子的情绪比较容易带动起来。

带着小任务当然不无聊很多好的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会有很周密的设计,比如会给每个孩子发一个任务卡,上面有不同的任务,孩子们带着任务,在展览里很认真地写写画画,通常会特别投入。孩子有很敏锐的观察力,只是我们需要给孩子一些时间和工具,让他们更加细致地完成观察和欣赏作品。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一点时间,慢下来、静下来,能更深入细致地看一幅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让孩子对作品有一定的联结,会让他们更有兴趣。

把多样化的体验、丰富的阅历带给孩子,给他们一点时间吸收、回味,再放松。

閉上眼睛“看见”自然的美

引领孩子发现生活之美,不应该是一个很辛苦的工作,它越发重要是因为在世界的主流声音“成功者有理”的背景之下,用美和艺术激发儿童“精神力量”的发展成为必需的。儿童应该去发展这样一些能力,与自然、他人、社区建立充满生气和活力的关系。而通过艺术的眼光去发现、去感受、去解读世界,了解后面的意义及可能。

打开吸收美的感官自然教育本是生命和美的教育,因为生活方式和自然的疏远,就需要用自然教育来设计有目的地“重建和自然的联结”,而其中有三层关系的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

自然体验师妈妈黑黑说:“到自然中去,看花,就是一首诗,非常优美。多带孩子到自然当中去,那种美会浸入进来,不用强调去提炼什么,熏陶很重要。”一棵树的发芽、抽枝、开花、枯萎;一条河流的舒缓、湍急、回转、干涸;日月星辰的闪耀与暗淡……自然其实一直在“运动”中。自然教育对我而言,是和更多的人一起知觉到这样一种超越了人类掌控的亘古不变的运动,从以“我”为中心的思考窠臼中跳脱出来。自然只有每个人自己才能够去体味,自然是所有人唯一共同的老师。

遵循自然伦理是美的底线“有效的”自然教育,首要的就是对自然伦理的遵守。自然教育的目的是重新建立起人和自然的联结,当然前提是这个联结已经断掉了。从前没有自然教育,我们的祖先是不需要的,因为他们就生活在自然中,是自然的一分子。我们本就从自然中来,异化的城市生活方式,不断对物质的渴望,想要更多、更新,人为消费而创造的各种“理念”割裂了我们心底与自然的联结。放下“消费”自然的理所当然。像孩子一样打开感官感受自然,感受平静,真正看到自然的美。

自然给我们美的灵感和原料我的大儿子说他很喜欢自然,他和弟弟都是“自然之子”,他喜欢的就是要人在自然里而不是在课堂上听讲的自然教育。

大家平日可以看到很多用自然之物做的小手工,最常见的是树叶贴画,那是秋季里孩子们的最爱。任何一种自然艺术都尽量不用伤害自然的方式获取,每棵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始终,我们不必为它做决定。除了去郊外的自然,关注身边自然的变化、四季更迭是更应该的“工作”,时间充裕的话,走过楼下公园的小路时,看看每天的变化,甚至只是常常看看天空。

做自然笔记是个很好的习惯,记录和画下眼前的自然,哪怕只是桌上的一株小小植物。自然的美丰富了孩子的心灵,看到食物的来源,接收到自然的密码,与万物众生联结。

帶着幽默感和孩子解构都市

即便环境未必那么如你所愿,带着幽默感和孩子去阅读和解构这个世界,他能带来的角度也将大大出乎你的意料。

视觉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美对人的行为和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视觉文化、视觉环境的社会意义就蕴含在其中。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视觉艺术已经越来越多地承载着信息传递的功能,孩子受环境的影响更大。我发现孩子和成人在“阅读”视觉承载的意义上,有极大的不同,就如同欧洲童书大师埃尔维·杜莱说的:“我通常在创作时想到的不仅仅是孩子,而是孩子将和成人一起分享阅读的那个瞬间;一个融合了两种认知、两种眼光、两个截然不同世界的瞬间,孩子可以自由阅读,而成人却无法做到。”

儿童面临的视觉挑战一个普通人每天可能看到3500个左右的商业形象,怎样帮助孩子成为对视觉形象具有批判力的消费者呢?他们看到及思考信息、意义、商业广告视觉的含义,还有电影、电视、网络上的信息。这些视觉的形象影响了个人和集体的身份,成为文化叙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视觉环境包围中,如何帮助孩子觉知到利害,对当代父母是个挑战,也是个必需的功课。父母最无效的教育就是否认周围的环境,试图把孩子放在真空里。

通过对视觉信息的解构,来激发孩子对视觉作为介质的掌握,在无数流动的信息当中一个剖析、评价,也是个极好的机会。用家长的价值观影响到孩子,和他一起讨论大众传媒所维持的某些价值观,而不是以阻隔和忽视的方式假设孩子不会被影响。

家长不要奋起对抗外部世界,而是和孩子一起用寻找美的眼睛和心灵探索世界的过程,随处都是美育的机会。

猜你喜欢

美术馆美的环境
打破平衡
环境清洁工
美术馆
美术馆的怪物传说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
漫观环境
加州美术馆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