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探讨

2019-12-02杨眉丁日新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29期
关键词:缬沙坦氨氯地平原发性高血压

杨眉 丁日新

【摘要】 目的 观察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方法 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5例。对照组使用氨氯地平治疗, 观察组使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血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动脉压(24 h MAP)]水平。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TG、TC、HDL-C、LDL-C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TG、TC、LDL-C水平分别为(1.70±0.43)、(4.13±1.02)、(1.47±0.23)mmol/L, 均低于对照组的(2.21±1.14)、(5.24±1.52)、(3.02±0.47)mmol/L, HDL-C水平(2.51±0.38)mmol/L高于对照组的(1.41±0.25)mmol/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 两组24 h DBP、24 h MAP、24 h SBP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36、0.212、0.037, P=0.971、0.833、0.971>0.05);治疗后, 两组24 h DBP、24 h MAP、24 h SBP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中应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 可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有效控制。

【关键词】 缬沙坦;氨氯地平;原发性高血压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9.045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病患者逐渐增多, 且患者趋于年轻化。高血压疾病会造成患者全身血管病变, 且会出现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硬化病变为高血压常见靶器官损害, 其所造成的血管疾病可导致患者出现脑血管闭塞、狭窄、脑血栓等, 从而出现脑组织缺氧缺血性坏死 [1]。因此在此次研究中, 4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未用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 观察其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5例。所有患者对此次研究均知情同意,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中男29例, 女16例;年龄52~73岁, 平均年龄(65.34±4.68)岁;病程4~10年, 平均病程(7.46±2.34)年;空腹血糖4~6 mmol/L, 平均空腹血糖(4.54±0.49)mmol/L。对照组中男28例, 女17例;年龄53~72岁, 平均年龄(65.44±4.16)岁;病程4~9年, 平均病程(7.12±2.31)年;空腹血糖4~6 mmol/L, 平均空腹血糖(4.44±0.53)mmol/L。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排除标准 ①具有严重内科疾病或者精神障碍患者;②6个月内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脑卒中等疾病患者;③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1. 3 方法

1. 3. 1 对照组 使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施慧达药业集团(吉林)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91083, 规格:2.5 mg(以左旋氨氯地平计, 剂型:片剂)]进行治疗, 1次/d, 2.5 mg/次。治疗6个月。

1. 3. 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缬沙坦胶囊(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40217, 规格:80 mg;剂型:胶囊剂)进行治疗, 1次/d, 80 mg/次。治疗6个月。

1. 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 包括TG、TC、HDL-C、LDL-C。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 包括24 h DBP、24 h MAP、24 h SBP。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TG、TC、HDL-C、LDL-C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TG、TC、LDL-C水平分别为(1.70±0.43)、(4.13±1.02)、(1.47±0.23)mmol/L, 均低于对照组的(2.21±1.14)、(5.24±1.52)、(3.02±0.47)mmol/L, HDL-C水平(2.51±0.38)mmol/L高于对照组的(1.41±0.25)mmol/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 治疗前, 观察组24 h DBP为(96.63±6.47)mm Hg、24 h MAP为(97.46±8.46)mm Hg、24 h SBP为(155.35±10.32)mm Hg, 对照组24 h DBP为(96.58±6.57)mm Hg、24 h MAP为(97.84±8.55)mm Hg、24 h SBP为(155.27±10.41)mm Hg。治療后, 观察组24 h DBP为(73.02±5.14)mm Hg、24 h MAP为(68.46±5.16)mm Hg、24 h SBP为(125.23±6.24)mm Hg、对照组24 h DBP为(78.54±6.34)mm Hg、24 h MAP为(73.28±5.44)mm Hg、24 h SBP为(130.75±6.58)mm Hg。治疗前, 两组24 h DBP、24 h MAP、24 h SBP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36、0.212、0.037, P=0.971、0.833、0.971>0.05);治疗后, 两组24 h DBP、24 h MAP、24 h SBP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 且观察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 且伴随肾、脑、心等器官功能器质性损害或者功能损害的一种临床综合征[2]。患者长时间高血压状态, 会导致动脉弹性降低或者血管壁受损, 患者血管壁受损部位持续沉积胆固醇及脂肪, 会出现血管管腔狭窄情况, 为该疾病患者产生靶器官损害的病理基础。所以, 及时对患者动脉硬化病变进行干预或者早期发现该疾病, 可有效减少患者心血管系统疾病。

近几年我国血管影像技术发展迅速, 临床上对于动脉硬化病变有了更深的了解。脑梗死疾病的出现及进展与颈动脉斑块脱落与破损具有密切联系。临床上通常使用药物治疗来控制患者高血压患者血压情况, 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且能够逆转动脉硬化病变。缬沙坦与氨氯地平在高血压患者疾病治疗中较为常见, 氨氯地平能够作用于患者血管平滑肌, 扩张患者全身血管, 能够对其钙离子进行选择性抑制, 进入患者心肌细胞起到降压的效果, 属于长效降压药物。氨氯地平不良反应轻微, 降压平稳, 半衰期较长, 还能够对患者冠脉循环进行有效改善, 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使用[3]。缬沙坦为新型的非肽类药物, 在改善患者动脉弹性及心室重塑中占据重要地位, 属于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目前关于缬沙坦的降压机制尚不明确, 认为可能跟阻断血液循环中血管紧张素Ⅱ及局部组织造成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动脉血管收缩增强、压力感受器敏感性提高等具有一定联系[4]。因为缬沙坦具有较长的半衰周期, 患者每日仅需服用1次药物就可维持较为稳定的血药浓度, 在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中比较适用。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军伴随血脂代谢异常或者代谢紊乱, 且高脂血症可导致高血压患者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加重, 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产生与发展。并且, 高血压伴高脂血症会导致患者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过高的血脂水平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并且动脉粥样硬化容易诱导患者出现高血压疾病[5, 6]。动脉硬化病变疾病发展期间, LDL-C会进入其血管壁内, 巨噬细胞吞噬以后, 会以泡沫细胞存在, 不断聚集, 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LDL-C水平、TG水平比较于健康人群来说, 相对较高。患者颈动脉狭窄情况越严重, 患者LDL-C、TG水平越增加, 说明血脂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关系密切, 且血清TG水平上升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重要病理基础。

此次研究中,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TG、TC、HDL-C、LDL-C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療后, 观察组TG、TC、LDL-C水平分别为(1.70±0.43)、(4.13±1.02)、(1.47±0.23)mmol/L, 均低于对照组的(2.21±1.14)、(5.24±1.52)、(3.02±0.47)mmol/L, HDL-C水平(2.51±0.38)mmol/L高于对照组的(1.41±0.25)mmol/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 两组24 h DBP、24 h MAP、24 h SBP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36、0.212、0.037, P=0.971、0.833、0.971>0.05);治疗后, 两组24 h DBP、24 h MAP、24 h SBP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患者治疗中应用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可获得显著治疗效果, 对患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使用缬沙坦及氨氯地平联合治疗, 效果十分显著, 能够对患者血脂代谢情况进行有效改善, 且能够对患者血压水平进行控制, 具有临床使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琦, 姚炯.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疗效观察. 中国基层医药, 2016, 23(3):321-324.

[2] 黄帅行.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医学信息, 2016, 29(17):229-230.

[3] 张建梅.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16, 23(5):41-44.

[4] 肖敏, 徐八一, 陈益彪, 等.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成本-效果分析. 当代医学, 2013(15):132-133.

[5] 郑莉.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 8(6):706-708.

[6] 曾胜彬, 黄映红.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 华夏医学, 2016, 29(4):48-51.

[收稿日期:2019-02-28]

猜你喜欢

缬沙坦氨氯地平原发性高血压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片在老年顽固性高血压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阿托伐他汀结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CRP、TNF-α、IL-6水平影响分析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依托团队服务的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家庭血压自我检测模式的效果评价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
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