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杜甫《望岳》语篇修辞特征

2019-12-02余海洋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20期
关键词:岱宗齐鲁大地望岳

□余海洋

杜甫,字子美,开元二十四年,进士考试落第后,杜甫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诗人漫游至此齐赵,仰望泰山,感受到泰山博大的生命姿态,写下了这首充满蓬勃朝气的诗篇: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望岳》的题目

语篇都有标题,标题是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标题,就是题目。唐代诗人贾岛说:“题者,诗家之主也;目者,名目也。如人之眼目,眼目俱明,则全其人中之相,足可坐窥万象。”

(一)望:向远处看。望岳指诗人站在远处看泰山。

从题目可以看出杜甫写作时的观察视角,杜甫是远距离观察泰山。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作了详尽的解释: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远望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细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极望

杜甫的观察视角是移动的,由远而近。首联只是写出了泰山的大,青青的泰山覆盖了广阔的齐鲁大地。次联,杜甫观察的距离由近了一些,看到了泰山南北两侧景色的不同。山的南部像早晨一样明亮,山的北部像傍晚一样昏暗。三联,杜甫观察的距离又近了一些,看到山中层层叠叠的云气和正在归巢的飞鸟。第四联,是写杜甫想象中的景色,站在泰山之巅极目四望的情景。

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观察的距离越远,景物看得越模糊,观察的距离越近,景物观察的越具体越详细。从杜甫描写的泰山的景色的详略不同,可以推断出观察距离的变化。无论观察的视角如何变换,杜甫都没有登上泰山,只是从远处看泰山。

(二)望:有名望的人或物。望岳指泰山是名山。

“岱宗夫如何”此句用“岱宗”指称泰山。“岳”指山之高而尊者。泰山的别名“岱”,古代认为五岳之首泰山是众山的宗主,故尊称泰山为“岱宗”。诗中用岱宗指称泰山,表明泰山是一座名山,这坐名山是杜甫写作的对象。

(三)望:望慕、仰慕。望岳指诗人望慕、仰慕泰山。

早年,杜甫在洛阳观瞻过一次玄宗封禅泰山出发仪仗之事。仪仗的豪华威严,封禅泰山的隆重与开元盛世的到来,在杜甫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奉儒守素的家庭传统使杜甫渴望有朝一日能踏上仕途、为国效力,从而对象征着国力强大的泰山封禅活动产生了浓厚的政治情愫,从而泰山,成了杜甫实现立登要路的人生理想,树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精神寄托。

如果不同的认知域拥有共同的侧面,那么这些认知域就围绕着这个共同的侧面形成一个家族群落聚合。“望”字的不同语义解读都是围绕着共同的“望”字来进行,也就是说这些不同的语义有着相同的侧面,这些不同的语义围绕着“望”字形成了一个家族群落。如图1所示。

图1

题目的拟设要文题相符,也就是说题目的语义内容应该和诗歌的内容相一致。通过对“望”字不同语义的分析,结合诗歌的内容,发现题目不仅提供了诗人的观察视角,还指明了景物的属性和作者的心情,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丰富了诗歌文本的内涵。

二、《望岳》的起首

起首,对于一篇文章来说至关重要。清人方东树说:“诗文以起首为最难,妙处全在此。精神全在此。”起首犹如戏剧的序幕,目的在于抓住读者,吸引读者读完全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夫:1.语气词,用于句首,以提示下文或表示对某事物进行判断。2.用于句中,起一种缓冲语气的作用。

《唐诗鉴赏辞典》指出: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句中,是个创新,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际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一是“夫”字本来就有句中的用法,起到缓冲语气的作用,在“岱宗夫如何”这句诗中使用不是创新;二是把“夫”字称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没有进行详细的说明夫字为什么少它不得,夫字的使用是如何传神写照的。

“岱宗/夫如何。”五言诗的主要停顿出现在第二个音节之后,因此,“岱宗”这个双音节词语,凭借着节奏特征,获得了某种程度的独立,获得了独立的意象。岱宗,也就是雄伟的泰山,是杜甫首先面对的对象,五岳之首的泰山啊到底怎么样呢?如何表述自己仰慕的对象,是杜甫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夫”字缓冲语气的作用充分表现了杜甫的思考过程,因此,把“夫”字称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齐鲁指周代的两个诸侯国,今在山东境内;青指泰山青苍的颜色;未了的意思是未尽。此句是对岱宗夫如何的回答,泰山啊到底怎么样呢?泰山绵延不断,其青苍的颜色覆盖了齐鲁大地,犹然未尽。杜甫没有直接说出泰山的高大,而是通过夸张的方式,描写齐鲁大地都被泰山的青苍之色所覆盖。泰山耸立在齐国和鲁国交界的地方,两个国家的面积都没有装下泰山青苍的颜色,可见泰山之大,又体现了泰山位置的特点。

设问辞格是一种胸中早有定见,话中故意设问的修辞文本。它的建构是表达者在某种激情状态下,意欲凸显自己的某种情意并希望接受者注意的产物。《望岳》以设问辞格起首,面对高大雄伟的泰山如何进行表达,是杜甫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读者需要的答案。杜甫以夸张辞格给予回答,新颖独特,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有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夸张辞格的运用,突出了诗人感受的真实性,为全诗定下了境界格局宏大的基调。

三、《望岳》的层次安排

层次就是语篇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是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内在顺序通过人们的思维过程而反映在语篇组织中的逻辑性。层次安排体现了作者行文的思路,也反映了语篇内容相互间的逻辑联系。

杜甫以设问辞格起首,泰山啊到底怎么样呢?诗歌的其他部分都是对设问辞格的回应。

“齐鲁青未了。”泰山绵延不断,其青苍的颜色覆盖了齐鲁大地,犹然未尽。此句运用夸张辞格突出泰山的大。

“造化钟神秀。”钟的意思一是集中、汇集,二是钟爱。作集中、汇集来讲,泰山的神奇与秀丽,是造化(大自然)所赋予的,这种美是后天的。作为钟爱讲,因为泰山神奇与秀丽,所以造化钟爱与泰山,这种美是泰山本身所具有的。无论这种美是后天还是先天的,都把造化比作人,使其具有人的情感,此句应用拟人辞格来表现泰山的美。

“阴阳割昏晓。”割指用刀割。阴阳指山的南北。山北为阴;山南为阳。泰山的南北两部分明暗判如晨夕,明暗的效果犹如用刀割的一样整齐。此句运用夸张辞格来表现泰山的高,泰山高耸入云与太阳同高,山的南部能完全遮挡太阳的光辉,不让阳光照射到山的北部,这样才会形成如刀割一样整齐一致的明暗效果。

有人根据实地观察经验,指出阴阳割昏晓是至斜阳西下的情景。斜阳西下,则东面山峦的西侧不见阳光暗若黄昏,西面山峦光照强烈,灿如初旭。此句如果按照如是解,泰山高耸如云的气势荡然无存。此处杜甫运用了间接夸张的手法。间接夸张是表达者所欲表达的思想或感情,接受者一般情况下不能从辞面上直接看出,而是必须寻思一番,然后方知表达者的真意所在。此句写泰山南北明暗判如晨夕的修辞目的,其实是为了表达泰山的高耸如云,与日同高。

“荡胸生层云。”山中蒸腾的云气重重叠叠,犹如云海,使杜甫心胸为之激荡。杜甫心胸激荡犹如云海,波涛汹涌;山中的云海,波涛汹涌犹如杜甫的激荡的心胸,形成互喻的修辞格式。通过互喻辞格表现出杜甫被泰山深深的吸引,已经打破了物我的界限,已经完全和泰山融为一体。

“决眦入归鸟。”长时间目不转睛地遥望泰山,感到眼眶有似决裂。飞鸟投林归巢,说明时已薄暮。决眦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说明杜甫观察的全神贯注;归鸟代表着时间已薄暮,说明杜甫观察的时间长,并且还不愿意让眼睛歇一歇,从而表达出杜甫对泰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指一定要,代表着未来发生的事情。杜甫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看众山匍匐脚下的情景。诗人以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结尾,已经超越个人的视野从担当天下的高度,突显出自己强大自信和高远开阔的心境。

杜甫以设问辞格起首,一是对泰山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突出泰山的大、美和高;二是书写杜甫的感受,突出心胸的激荡和忘情的凝望;三是由现实的描写转入未来行动的描写,一定要登上泰山之巅。诗歌既有景的描写,又有情的描写;既有现实的描写,又有未来的描绘,层次感极强。

四、结语

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感情基调是悲慨。《望岳》这首诗歌是现存杜甫诗歌最早的一首,写于盛唐时期,丝毫没有悲慨之气,层层设格,描绘了泰山大、美和高,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猜你喜欢

岱宗齐鲁大地望岳
杜甫写《望岳》时登上泰山了吗?——与张思桥先生商榷
齐鲁大地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望岳
赵为民:齐鲁大地的太极拳传承人
《“望岳”香台文创设计》
岱宗青未了
齐鲁大地的可爱文物
望岳
炼字·炼句·谋篇(外一则)——杜甫《望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