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食用农产品“互联网+”供应链与物流解决方案研究
2019-12-02居思思黄明中
□居思思 黄明中 何 宽
一、引言
我国是美食大国,膳食品类多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膳食选择上更加注重营养与健康。在老百姓的餐桌上,菜肴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生鲜食用农产品。生鲜农产品主要包括蔬菜、水果、花卉、肉、蛋、奶以及水产品等生鲜初级产品[1]。仓储与运输的易腐易损是生鲜品的主要特征。鲜活程度是决定这些生鲜品价值的重要指标。需要说明的是,生鲜农产品也可划分为食用、药用和观赏类,例如:鲜花的主要功能是观赏、美化与绿化。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包括中草药、花卉等其他非食用的生鲜农产品。我国大多数学者没有强调食用性,本文中的实引部分不加以特殊说明。
2012~2016年,我国生鲜农产品产量由11.6亿吨增加至12.81亿吨;肉类总产量由8,387万吨增加到8,54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由5,908万吨增加到6,900万吨。我国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2]。
生鲜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到百姓消费,主要依靠供应链体系完成。理论上,可以从供应链系统的模式、管控和效率等指标分析供应链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现代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理论认为,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供应链体系运作的支撑性要素。
我国农业生产以农户家庭为主,生鲜食用农产品在采摘后,会通过不同的渠道流到消费者手中。孙焰和彭晨鹏(2019)对我国生鲜农产品的物流网络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从基本主体、流程、货源、运输模式和销售组织等方面阐述了7种模式[3],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我国生鲜农产品的生产源头主体包括农户、合作农户和生产基地;衔接环节可以分为农户自理、批发市场、农民合作组织、流通企业、物流中心和超市等;大部分消费者通常以分散自提的方式取得商品。
表1 我国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模式
任何一种流通模式均可以映射成为生鲜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营形式。不同类型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之间既有竞争关系,又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理论上表现为我国生鲜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类型、结构和层次错综复杂,物流资源难以有效配置;在实际运作中,就表现为生鲜食用农产品的损耗率较大、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不足和物流效率低等各类问题。针对生鲜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专家与学者提出基于信息共享的共同仓配、基于价值链的合作仓配和基于JIT的自营配送等解决方案。
近几年,“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智能终端可以“听说读写”,甚至与人类进行智力游戏并取胜,各类数据的自动识别更加便捷(以华为P30手机智慧视觉为例,可以通过摄像头辨别菜肴的种类,估算卡路里数值)。大容量数据的存储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之中,人们可以使用、分析与掌握的数据越来越多,对于事物发展态势的预测越来越准确。
二、生鲜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冰山”模型与主要问题解析
为了更好地提出“互联网+”的生鲜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的解决方案,从生鲜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论证问题的表象并解析,有利于提升后续方案构建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图1 生鲜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冰山”模型
我国专家和学者从很多视角总结了生鲜食用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如图1“冰山”模型水面以上的内容所示。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经济现状和生鲜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密切相关。生鲜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的运作不畅是造成“冰山”一角各类问题的本质原因,以图2为框架,分别从供应链体系结构、物流标准化和生鲜食用农产品的产品附加值等方面解析生鲜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图2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
(一)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基本结构由生产“源头”节点、“物流”节点和消费“末端”节点构成。我国的农业生产大多以“农户家庭”为主,规模性还没有全面形成,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季节性和波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前期市场价格因素影响,年度产量还会受到自然气候的影响,实际产量难以准确预测。消费具有日常性和大众化的特性,在城镇地理空间分布上也呈现为离散态势,而日均消费和年度消费是稳定的(不考虑节假日特殊时期)。
我国的基本国情要求“农户家庭生产”与“居民家庭消费”之间的供需匹配要深入到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基本单元——家庭。相对于其他商品,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和物流体系在源头与末端的“散点结构”更加复杂。2019年3月,麦肯锡的《创新前行——中国零售市场的成功指南》调研报告指出:“大部分消费者仍偏好在菜市场购买生鲜商品,菜市场卖出了全国一半以上的生鲜商品;8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只会线下购买生鲜商品。88%的受访者近三周至少去过一次菜市场,但同期只有19%的人光顾过超市,而去过大型综合超市的仅有16%[4]。”朱苗绘和奚玉龙(2019)在《生鲜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结算平台参与者意愿分析》的论文调研过程中,发现我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4,000多个,经由批发市场实现的交易额为3万多亿元,交易量约占农产品流通总量的90%[5]。
居民生鲜食用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数据主要集中在农户家庭、批发市场或小型的菜市场。职能机构与市场管理方的主要工作内容是生产与经营的行政、制度和法规的管理,疏于信息化采集、分析与预测工作,信息化程度明显偏低,生鲜食用农产品的库存、价格和产销量等信息的“传递”具有明显的滞后现象。过于分散的供应链体系在物流标准化的执行上也有所欠缺,物流整体效率有提升的潜力。“就近生产、就地消费”的模式,属于“单兵作战”,对于物流装备与技术的要求不高,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力不足。同时,建设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生鲜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和漫长的过程,需要政策导向持续作用在库存安全、品质安全和质量管理上。
(二)生鲜食用农产品“源头”与“末端”之间的链接是具有“物流节点”功能的企业,供应链效率是网链中各个企业效率的加权平均,衡量与评判是一个复杂过程。劳动分工提升劳动生产率,管理学之父“泰勒”为了实现限定条件下的最大生产效率,开启了标准化管理的先河。实践中,可以通过供应链系统的标准化程度论证其效率的高低。生鲜食用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进入到消费市场的起始物流功能是包装环节,且伴随在仓储、运输、流通加工和配送等过程,包装物往往在食用前被拆除。所以,以包装标准化为例论述生鲜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的效率问题,具有连续性。当然,影响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效率的因素众多,不便一一讨论与辨析。
早在唐朝,贡橙的纸质包装就是为了防震与保鲜。生鲜食用农产品包装可以附加值,但消费者往往不愿意为过度包装付费。包装可以分为销售包装和运输包装。为了提升物流效率,通常情况下销售包装要能够排列组合成为规则形状的运输包装,生鲜食用农产品的包装要具有一定的保鲜、抗压和环保功能,以降低损耗,提升销售。以鲜果为例,包装应该遵循“选果要好、装箱要实、确保透气”的原则;装箱要实,一定不能晃动,以免磕碰;要确保透气,还考虑到允许排去产品的田间热和呼吸热;果品自身保质期短的,还需要进行专业的打冷处理以及进行真空处理等措施。经过一系列的标准化包装操作,鲜果产品才能低损耗、高效率的到达消费者手中。
生鲜食用农产品包装标准化是对包装类型、规格、容量、使用材料、包装容器的结构类型、印刷标志、产品盛放、规格、缓冲措施、封装方法、名词术语、检验要求等给予统一的政策和技术措施。我国生鲜食用农产品品类众多、形状不一、产销分散和季节性等特点,使得生鲜食用农产品标准化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困难,例如:菜市场经营户多采用袋装,挤压与磕碰使损耗率增大。同时,不同经营主体对标准化的不同要求使生鲜食用农产品的基础设施建设方向不明,整体进程缓慢。
(三)我国生鲜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是多种模式共存、不同供应链体系相互交织的状态。以流通型企业、物流园区或中心、大型(连锁)超市为核心的供应链形式,具有较强的运营与执行能力,往往采用信息共享、价值链合作、共担风险等方法实现生鲜食用农产品的物流功能。然而,强大的生鲜食用农产品供应链往往被“产品”的多样性、生命周期短和附加值低等因素所“打败”,不被普遍的消费者者接受。相对于大型企业的供应链体系,菜市场零售商铺因其经营品类集中、数量较少、家庭式日常管理和地理位置等有利因素推动,能够适应生鲜食用农产品的生命周期短的特点,在人均日常消费占比上具有优势,但成本支出略高。现阶段,以“结构复杂、信息相对不对称、标准化程度相对不高”的生鲜食用农产品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系统,解决生命周期短、产品附加值低的生鲜食用农产品中存在的问题,可谓具有一定难度。
通常情况下,大型食品供应链研发食品科学与技术,在生鲜食用农产品的二次加工、深加工、营养或冷链仓储等领域发挥作用,真正形成市场供应的有效库存,提升产品附加值,避免因生命周期短带来的损耗问题。小型农贸菜市场的主要弱点是信息统计与决策的缺失,难以组织共同配送而节约资源。商铺的采购与销售多数以经验为主,因滞销而产生的损耗时有发生,对市场风险的预测和掌控能力不足。菜市场管理方作为第三方,可以建立物流配送、供需匹配和市场预测的MIS,形成菜市场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的合力。
三、基于饮食习惯与营养均衡的“互联网+”解决方案
以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明为主要代表的信息技术的产生,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目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词汇已被人们所熟知。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6]。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领域中,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例如:RFID标识技术、无线传感网技术、GPS、运输路线规划和无人驾驶等技术。生鲜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必将搭载信息技术,以“互联网+”理念整合资源,深化供给侧改革。
人类获取食物满足自身生理需要的过程即营养,合理营养就是所需能量和各种营养素之间保持平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餐饮与膳食结构趋向于健康与品质,各地区各国均有相应的《膳食指南》,统计与分析居民的膳食习惯,科学指导人民饮食科学,以保障国民身体素质健康发展。养生俗语“管住嘴”就是营养均衡的通俗说法。
生鲜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们的生理需要和营养,整个体系优化的基础是人们千百年形成的饮食习惯与营养科学。在“互联网+”的驱动下,农业生产、餐饮风俗和消费理念一定会产生新的模式,为人们的饮食生活提供更加科学与便捷的解决方案,同时解决生鲜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长期有效地推动生鲜食用农产品的发展。
图3 生鲜食用农产品“互联网+”解决方案框架
如图3所示,生鲜食用农产品“互联网+”解决方案依托APP平台、社交媒体类应用或网站完成其主要功能。整个系统数据融合模块(也可以称为系统数据输入)分为3个部分,分别是农业生产科学、营养科学和供应链与物流科学。数据融合的目的是希望数据的自动采集、处理与转化过程,可以围绕饮食健康,对各类数据进行智能训练。系统的输出与成效的核心是给用户以“营养性价比满意”的生鲜食用农产品消费策略,进而反馈调控农业生产科学有序。用户在掌握个人饮食科学程度、营养改进策略及费用支出等信息情况下,接受营养采购计划,生鲜食用农产品种类、消费数量和地点提前确定,生鲜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围绕效率深入优化与整合资源。
从营养科学出发,以秋绿60白菜为例,进一步阐述生鲜食用农产品“互联网+”解决方案的具体实施。第一,用户每天填报个人饮食数据,系统根据用户的基本概况、运动情况和膳食指南的科学范围进行比较分析,给用户在饮食方面的指导意见,接受建议的用户可以选择订单,完成消费数据的提前确定。居民日常消费是多种生鲜食用农产品的组合,智能决策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饮食习惯、当季菜品、价格、品质和营养健康等组合给出建议。用户通过系统的记录,能够清楚地掌握自身的消费、饮食结构和营养均衡情况,消费过程的附加值和体验感均有所提升;第二,系统根据总需求与产地位置、产量和价格等因素对接,进行订单组合与拆分,为后续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当然,产地生产的各类时序数据作为历史资料,可以进行数据挖掘,寻找规律;第三,在产地各类数据信息的挖掘基础之上,以生鲜食用农产品的时效性、损耗控制、标准化和绿色环保等内容为目标,全要素配置资源,完成由产地到消费者的物流过程。结合图3进行详细说明,A用户日常运动较平稳,在一段时间内蔬菜摄入量较低水平,甚至突破膳食指南的推荐值下限,系统自动推荐当季秋绿60白菜为明天菜品之一,A用户接受并下单(订单数量与时间准确);在定量模型、学习库和推理库的支撑下,系统搜索到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秋绿60白菜在价格、产地和品质符合A用户要求,通过产地与销地的合单与拆单,完成撮合交易;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科学模块根据具体订单情况,组织物流管理过程。例如:产地产量信息的数据挖掘支持物流过程设施的匹配,生产企业提前确定包装物的生产数量与时间;运输与配送路线规划,可以有效防止转运次数过多;消费者消费满意度调查及后期消费量预测,可以有效指导库存水平规划。
四、结论与展望
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烹饪技法千变万化。生鲜食用农产品种类繁多,产地分散,是大众型日常消费商品,生鲜食用农产品的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问题一直是热点、难点问题。信息技术改变人们的生活、改变了商业模式,推动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的实践发展。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生鲜食用农产品的供应链运作模式较多,结构复杂,加上冷链物流设施不足,生鲜食用农产品的流通过程,存在损耗较大的问题,物流综合效率亟需提升。“互联网+”是新的经济形态,可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特别是,“互联网+”产生消费模式新常态,消费体验的互动性更好,消费结构更合理,消费范围更广泛,消费行为自主性驱动力更强。
信息爆炸的时代,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泛在网络的发展,不仅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也改变了人们对于人类社会的理解。生鲜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的发展必须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智能信息技术,以期达到供需之间的“柔性平衡”。盒马生鲜、京东到家、每日优鲜、苏宁小店等电商企业的出现,具有“互联网+”技术的“众包物流”特征,是生鲜食用农产品零售业O2O的典型形式,供应链围绕零售性质的大型企业组织货源、合理促销和高效配送,使生鲜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的“流量”增大,“流速”增快。
从人们的饮食习惯和行为入手,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统计每日消耗的生鲜品数量,与营养科学推荐的膳食参考数值进行比对,通过模拟、训练和学习,给用户多种科学饮食的推荐,推送相关菜谱,接受推荐的用户下单采购。在订单数量确定的情况下,物流管理活动有效分配资源,提升时效性,降低损耗率,标准化物流过程,提升可循环可重复使用设备的投入比率,推动生鲜食用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以营养为目标的消费需求的形成,可以反馈指导农业生产,保障农业生产有的放矢,避免因不良市场交易而产生的囤货、滞销、抬价等行为,切实保护农民收益。后台数据库开放给各类不同的人群,消费者可以掌握生鲜品的产地、生长情况和物流过程,农户生产家庭可以分享到消费者的餐桌文化,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均通过数据的积累、分类统计其成本和收益,真正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生鲜食用农产品的供给侧改革。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与营养。生鲜食用农产品因其自身特性,产品的附加值不易提升。生鲜食用农产品“互联网+”解决方案使消费过程的品质提升,增加消费乐趣,符合现代化生活的品质与要求。基于营养目标的解决方案是框架性的、理念性的,但在技术实现、网络搭建和组织管理还需要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