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基于国际商贸人才培养
2019-12-02杜夫利
杜 夫 利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范蠡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跨境电商新型贸易模式的发展,对我国商贸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商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受到业界重视。2000年10月,教育部颁发《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1]。外语商贸人才的培养在提升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应更关注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该标准为中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产出导向,突出持续改进[2],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交往技能,在新型商务模式蓬勃发展的今天,跨文化商务实战能力与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然而,目前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较弱,教学形式单一,课堂互动不足[3],教学评价方式改革滞后等问题。多模态案例教学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贯彻“互动教学”原则,强化教学与设计的“双行线”,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实施,以及国际商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多模态案例教学法的研究现状及特征
近年来,国内学者逐步开展对多模态教学理论的研究。多模态理论主要运用于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教学与多模态理论相结合相对较少。文献[4]提出模态即交流的渠道或媒介,它包括一系列符号系统——语言、图像、颜色等;文献[5]认为多模态交际能使听话者通过多渠道获得信息,比单模态交际更易使人理解并记忆,根据教学实践概述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多种模态如何协同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文献[6]以作者在哈佛商学院的学习经历为依托,从教育目标、案例选择、课堂设计、师生角色与技术支持等多方梳理案例教学特点,为国内高校教师开展案例教学提供参考。案例教学法于19世纪20年代哈佛商学院引入课堂教学后,经历了多方实践与验证,后被教育界应用到师资培训与课堂教学中。
较之传统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有其鲜明特征。第一,案例教学法把理论以现实问题或案例的形式带进课堂。教师与学生共同体会案例中的问题与矛盾冲突,引导学生将自己设定为案例中的人物,增强了教学的真实感,有助于师生的思想碰撞,从而加速理论构架向解决方案的转化。第二,增强了教学过程的技术性。案例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与编辑、呈现与讨论、评价与反馈等多个层面都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并能够对教学内容适时调整。第三,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由课堂的被动倾听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对学生的理论基础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第四,有多元评价系统。案例教学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内化与升华,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学评价难以通过阶段考试与平时作业来实现,为避免教师评价的单一性与主观性,可采用学生互评、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
二、多模态案例教学法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
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爱德加·戴尔于1946年提出经验之塔理论(Cone of Learning)[7],总结了学习的三个经验层次——抽象的经验、观察的经验以及操作的经验,该理论通过实验论证了不同学习方式的效率,单向学习或被动学习效率普遍低于30%,而主动参与学习、小组讨论或给他人讲授的效率在50%以上[8]。对于专业学习而言,学习者的学习轨道可从抽象经验开启,经观察的经验、操作的经验强化认知,回到内化的抽象的经验(多模态学习策略的平均经验存留率见图1),在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应兼顾三方经验。高校的跨文化交际课程能够在多模态案例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切实提高学习的效能与经验留存率。
图1 多模态学习策略的平均经验存留率
(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
案例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注重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其思辨能力。
多模态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跨文化语境中讨论,思考,推理,求证,锻炼了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应变能力与决策能力,提高了跨文化思辨能力。
三、多模态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根据经验之塔理论,视听媒体符号与视觉符号相比不仅在课堂中向学生提供较为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更能够增强学习的多维度,从而冲破时空局限,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9]。高校的专业教育应充分利用多模态教学,将抽象的理论经验高效地转化为具体实践经验。文献[10]对“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法展开研究,对中美两国的教学方法展开了归类、对比与分析,总结出个案研究、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录像与电影等九种跨文化交际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个案研究、小组讨论、影像鉴赏等教学方法,充分体现经验之塔理论的互动性,注重讨论式经验的获得,对案例教学法进行实践与拓展,总结出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多模态案例教学实施过程由确定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评价案例以及反思案例五部分构成。
1.确定案例
为保障案例的真实性、商务性与时效性,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案例取自正式出版的教材、书籍节选、新闻报刊实时案例以及地方经济与企业发展案例。同时,案例应满足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反思等多个教学环节的需要。另外,案例难度应适中,案例太难,学生因缺少相关知识储备而无从着手,缺乏学习兴趣,无法实现主动学习;案例太易,逻辑思路一想便知,无法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违背了案例教学的初衷。
2.呈现案例
教育学家研究表明,人在习得知识过程中,不同感官的学习效果有较大差距,听觉、视觉与触觉三种信息接收方式中,学习者通过听的媒介能接受11%左右的信息量,通过视觉媒介接受的信息量高达85%[11]。通过多模态方式输出与讨论案例内容能够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在强化“美国主要社会问题——持枪与枪击案”这一主题的认知时,教师可选取实时图片新闻、总统演讲音频、社交平台留言、名人微博转发以及历史影片等内容,以求全面呈现并分析问题。
3.分析案例
文献[12]提出对分课堂可以更好地加强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在案例学习过程中实践对分课堂,就是开展小组讨论,问题分析,转述汇报,生生互动,以推进互助协作,强化合作意识,有效增加课堂互动,培养思辨能力。在案例呈现与讨论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指导与协助,不可过早抛出观点或论断,应引导学生思辨,培养发散思维。通过学习与分析经典案例,学生加速掌握与内化相关理论,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跨文化思辨意识,此外,跨国工作场景还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国际商贸环境,为进入职场奠定基础。
4.评价案例
总结与评价是案例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通过倾听学生的观点,了解案例教学的成效,在引导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并集思广益。小组汇报结束后,应给予学生充足的留白时间,用于案例评价、总结与内化。教师的总结评价应是多元性的,一方面,应考察学生的理论和案例结合能力,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多视角分析解决问题。教师也可将小组互评及学生自评纳入案例学习评价体系。
5.反思案例
教师应重视案例学习的最后环节——撰写案例分析报告。通过撰写报告,学生对课堂所学进行复习、反思与内化,进一步评估与确定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制定多重备选方案,梳理解决问题的理论与现实依据,最后确定解决方案。案例反思是知识内化与能力升华的关键步骤。
四、教学保障
(一)教学媒介
对规模较大的班级应注意利用信息技术,适当开展课堂翻转与混合教学,强化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利用,合理利用“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等软件。教师通过在“蓝墨云班课”平台上设计“头脑风暴”“课堂讨论”“答疑”“作业”及“测试”等任务,可在短时间内实现主题导入、师生问答和观点分享等环节的全员参与,真正做到将课堂归还给学生,改变以往跨文化交际课的完全教师主导模式,教师不再是知识或观点的“权威独裁”者,节约了教学时间,提升了课堂效率,促进了师生良性互动。
(二)硬件设施
为保障案例教学的效果,专业课程的授课场所应精心设计与布置。首先,应设计活动桌椅,方便小组讨论与教师辅导;其次,黑板与投影应保证足够的尺寸,尤其是黑板,由于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逻辑性较强,教师需将各小组汇报成果提炼后记录在黑板上,中间不擦黑板,因此,黑板最好设计成两开或四开;再次,在学生桌位上设计放置名牌或学号的桌牌架,利于教师记录小组发言次数、发言质量与突出表现;最后,应兼顾学习资料的放置,桌位下方可设计小抽屉,便于放置学习资料与工具。这些设施既能确保案例教学各环节的顺利开展,又能促进对案例学习的全面评价。
结语
多模态案例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使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方面,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效显著。学期末评教数据显示,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达到99%。利用“问卷星”开展的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发现,通过课程学习,跨文化知识习得更丰富,93%的学生认为,课程丰富了其跨文化交际知识,69%的学生认为课程提高了其跨文化交际技能。多模态案例教学法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参与度与启发性,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发挥能动性与创造力的主阵地,提高了学习经验的留存率,强化了对问题的发现、分析、思辨能力的培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软技能”。
案例教学周期较长,不适合所有教学章节,因此,应科学规划开展案例教学的章节数量、时段、周期。教学案例的筛选与更新是一项繁杂的工程,需要课程团队的合作,以完善课程资源案例库,并将隐性知识与教学思想转变为显性知识与教学思路。多模态案例教学不是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可尝试将对分课堂模式引入到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有机结合,真正体现教师传道授业的职业价值,同时保障学生课堂教学中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