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锁定钢板内固定与外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比较

2019-12-02朱建河古显波吴铭涛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19期
关键词:偏角腕关节桡骨

柯 新 朱建河 古显波 吴铭涛

(广东东莞大朗医院 , 广东 东莞 523785 )

桡骨远端C型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不稳定型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可导致腕部肿胀、压痛、关节活动受限,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主要采用手术方法治疗,目的是要尽量恢复关节面平整及桡骨高度,恢复关节正常解剖结构,并保持能维持初始复位以便尽快恢复患侧腕关节功能[2]。笔者分别采用切开复位LCP内固定与EF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2015年9月-2017年10月东莞大朗医院收治66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纳入指标: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明确为桡骨远端C型骨折;均为单侧、新鲜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2周。排除标准:陈旧性、病理性骨折;术前有患侧腕关节畸形或关节功能障碍者;合并有其他重要脏器损害或其他部位骨折或患侧严重血管、神经损伤者;依从性差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LCP组和EF组,LCP组30例患者,EF组36例患者。2组患者性别、年龄、患侧、致伤原因、骨折AO分型等术前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n,岁)

2 治疗方法:(1)LCP组。患者取患肢外展平卧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充气式止血带止血,消毒铺巾。在前臂桡动脉和桡侧腕屈肌腱间作一约8cm长切口,成“V”形延长至腕横纹,逐层切开、保护好血管与神经并牵向一侧,切开前臂深筋膜显露拇长屈肌并将其拨向尺侧以完全显露旋前方肌,沿桡骨桡侧“L”形切开骨膜至桡骨茎突、骨膜向两侧剥离以完整显露骨折断端。清除骨折端瘀血块及软组织。手法牵引复位以恢复掌倾角和尺倾角,对复位困难者采用背侧小切口加克氏针固定。C型臂X线机透视复位满意,关节面基本平整后克氏针临时固定。选择合适长度的锁定钢板并植入,再次透下确认钢板位置良好、关节面复位良好后拧入钢板远近端螺钉,注意避免螺钉进入关节腔内及避免因螺钉过长而导致对侧肌腱损伤。缝合切断的旋前方肌并使之贴伏于钢板螺钉表面、冲洗后放置橡皮引流条1条、逐层缝合切口。(2)EF组。患者麻醉、止血、消毒铺巾。前臂轻度旋前并使腕关节尺偏并稍掌屈。于第2掌骨近端桡侧垂直掌骨做小切口,先逐层分离至骨面,在套筒保护下钻孔,拧入2枚Schanz钉。再于桡骨骨折近端做小切口,从桡侧向尺侧垂直于桡骨同样拧入2枚Schanz钉(钉距骨折线约5cm)。安装外固定架并调整其长度与方向以维持尺偏角于正常范围,透视下调整外固定支架的牵张旋纽使掌倾角和尺倾角恢复满意、桡腕关节间隙略微增宽、桡骨长度轴向无短缩后将腕关节固定于中立位并拧紧关节固定。缝合切口,无菌敷料包扎。所有患者术后使用抗生素48小时以预防感染。LCP组患者术后48小时拔除引流条。嘱患者行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肩关节及肘关节功能锻炼,术后3周行腕关节背伸、掌屈锻炼,6周开始主、被动功能锻炼并逐渐加大活动幅度。EF组患者术后针道口滴注碘伏,2次 / d,早期行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邻近关节等功能锻炼。术后6周松开EF远端关节固定螺母,嘱患者逐步行腕关节功能锻炼,根据X线片检查结果适时拆除外固定支架。

3 评估指标:测量2组患者术前、术后3、6个月时患侧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记录2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腕关节活动度,包括背伸、掌屈、桡偏、尺偏、旋前、旋后活动度。依据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法[3]评估患者末次随访时的关节功能,包括疼痛程度、功能状态、患侧活动范围、握力4项,每项25分,满分为100分;优90-100分,良80-89 分,可65-79分,差<65分,优良率=(优数+良数)/ 总例数×100%。记录2组术后并发症情况。

5 结果:治疗前,2组患侧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LCP组患侧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恢复水平优于E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术后侧腕关节背伸、掌屈、桡偏、尺偏活动度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LCP组患侧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为(84.02±7.13)分,优良率为83.33%;EF组为(83.31±6.52)分与80.56%,2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均无神经损伤、肌腱损伤等并发症。LCP组术后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有2例切口感染,1例腕关节僵硬,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EF组术后出现针道感染2例,经局部换药痊愈;外固定针松动1例,后调整外固定架;1例腕关节僵硬,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45,P=1.357)。见表2-表4。

表2 各时段2组患侧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测量结果比较

表3 末次随访2组患侧腕关节活动度比较

表4 末次随访2组患侧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及优良率比较

讨 论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多见,多因暴力传导至关节面引起关节面碰撞所致。桡骨远端为皮质骨与松质骨交界移行区域,其力学结构较薄弱,暴力传导更易损伤关节面,严重时有可能导致完全关节内骨折,此即桡骨远端C型骨折[4]。研究表明,在C型骨折中若关节面移位≥2mm,则会显著增加局部关节面应力,导致尺骨远端负荷增大,使下尺桡关节失去匹配性,引起腕关节活动及功能变化,导致创伤性关节炎[5]。所以运用手术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尽量恢复关节面平整,恢复桡骨高度,恢复关节正常解剖结构已得到广泛认同。目前手术方法主要有切开复位LCP内固定、EF外固定、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6]等,且文献报道各种方法均能取得满意效果。

切开复位LCP内固定的特点:(1)在直视下操作,可有效恢复关节面平整,恢复掌倾角、尺偏角与桡骨高度;(2)运用低切迹LCP钢板与螺钉的“内支架”作用进行固定,可有效维持复位后的稳定性[7];(3)牢固固定允许术后尽早进行患侧关节功能锻炼。而EF外固定的特点:(1)闭合复位对骨折端周围软组织、骨膜压迫小,对血运干扰少,利于术后恢复;(2)EF外固定“韧带牵拉复位”作用,通过强有力的牵拉作用来对抗腕部肌肉对骨折断端的牵拉,有利于维持掌侧倾角、防止背侧倾斜畸形和减少桡骨高度丢失[8]。并且持续牵拉作用可有效避免C型骨折中骨折端嵌插、重叠移位等影响复位稳定性的因素;(3)EF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其长度与方向以维持尺偏角于正常范围。此外,EF外固定出血少、手术暴露时间短等优势已有大量文献报道,本文未做论述[9-12]。研究表明[5],虽然恢复关节面平整、恢复桡骨高度、恢复关节正常解剖结构是手术治疗的关键,但术后早期有效维持初始复位,尽量减少复位丢失同样是影响术后患侧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从本文随访结果来看,LCP组对初始复位的维持程度优于EF外固定,EF组的初始复位在术后短期有一定程度的丢失。分析原因:(1)LCP内固定所使用的低切迹LCP钢板与螺钉的耦合作用,使钢板与螺钉形成一个整体,达到“内支架”效果,可极大程度上避免内固定松动,避免术后早期初始复位的丢失。(2)EF组术后一般6周左右松开EF远端关节固定螺母,以便患者行患侧腕关节功能锻炼,因韧带本身具有弹性,其回缩势必造成初始复位一定程度的丢失[13]。虽然2组在术后早期对初始复位的维持程度有一定差异,但从末次随访结果来看,2组患侧腕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差别,腕关节功能Mayo评分相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无明显差别。原因是2种方法均能有效恢复患侧桡骨生理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均恢复到正常范围内,EF组即使有一定程度的初始复位丢失,也依然在正常范围内。再结合EF组患者积极、规范的关节功能锻炼,末次随访时2组患侧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已较接近,均取得满意效果。C3型骨折其关节面破碎严重,闭合复位可能难以使关节面的平整度满意恢复,此时采用切开直视下复效果可能更好。但卓乃强等[14]报道,认为C3型骨折术中,可供置钉的骨折块要么数量少、要么体积小,若患者再有骨质疏松症则调整置钉位置、重复置钉的难度大,只能采用向近端置板、置钉,但这又失去LCP钢板、螺钉固定优势,固定效果差。针对此问题,徐毅等[15]报道,采用2.4mm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3型骨折,认为该方法可有效固定较小的骨折块,有助于恢复关节面平整,对C3型骨折疗效满意。笔者未采用该方法,无经验可报道。

综上,切开复位LCP内固定与EF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均能取得满意效果。EF外固定术后早期有一定程度初始复位丢失情况,但并不影响患侧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对C3骨折切开复位LCP内固定可能更好一些。

猜你喜欢

偏角腕关节桡骨
桡骨远端骨折掌与背侧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惯量主轴在桡骨粗隆精确定位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翼吊长涵道发动机短舱内偏角优化和机理研究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T型钢板治疗的效果探讨
高频超声检查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腕关节早期病变检出率的影响
1.5T与3.0T核磁共振对腕关节软组织损伤影像诊断探讨
2018全国Ⅱ卷选修3-4中偏角的解法探讨
欧姆表偶然误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