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血管健康,防止动脉“生锈”

2019-11-30东宇

健康之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肌钙蛋白心脏病胆固醇

东宇

“三、四十岁的年龄,六、七十岁的血管”看似一句玩笑,却是当今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国家,而且越来越年轻化,吃得太多、运动不足、压力太大以及睡眠太少、抽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正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血管健康。如何才能保护好我们的血管,防止动脉“生锈”?

悄无声息的动脉粥样硬化

脑卒中和心机梗塞,是中老年人最需警惕的两种致死率极高的疾病,而这两种疾病的根源,就是动脉粥样硬化。相比于神经性头痛、鼻炎、尔茨海默症等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那么的悄无声息——你看不见自己的动脉里面是不是“堵车了”,即使通过照影技术确诊了,也没办法轻易判断病情是否发生了恶化。在你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而气短、胸闷之前,动脉里的斑块很有可能已经默默地累积了几十年。当然,也正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无声无息且肉眼不可见的特点,将上百万人置于心脏病、脑卒中、截肢、残疾甚至是死亡的风险当中。据美国心脏病协会在线发表的数据表明,2016年时,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脏病、脑卒中导致了全美84万人的死亡。

动脉斑块是如何形成的?

血管就像是有序交叉的光滑水管,为你把血液运送至全身。但是吸烟、高血压、久坐不动、糖尿病、家族病史等因素均有可能导致血管壁受损,使得血液中的胆固醇和脂肪等物质沉积,导致动脉逐渐狭窄、僵硬。当胆固醇沉积在动脉血管壁上的时候,白细胞会赶来试图处理沉积物,但这注定是一场无法胜利的战役。最终,沉积物会渗出脂肪并导致炎症,而战败的白细胞、胆固醇沉积和脂肪一起,形成了动脉斑块。随后,动脉壁上的肌肉细胞会尝试形成纤维帽来包裹住斑块。

当动脉因为斑块而逐渐变窄时,血流就会受阻,由血液供给体细胞的氧气和养分也会受到限制,而当这一情况发生在身体的不同部位时,会导致不同疾病的发生,如心绞痛、颈动脉疾病、外周动脉疾病和慢性肾病等。不仅如此,斑块本身也是个风险因素。它们并非牢牢地在血管内壁安营扎寨了,而是有可能从血管壁上剥落,或者发生部分碎片脱落。想象一下,当这些大大小小的斑块都堵在一起时,血管就像是被软木塞堵住瓶口的红酒瓶,血液便无法流通了。一旦堵塞发生在为心脏供给血液的动脉中时,就会导致心肌缺血,短暂的心肌缺血可能引起心绞痛,而严重的供血中断就会导致心肌梗死,诱发死亡;当堵塞发生在腿部动脉时,就会导致组织坏死或坏疽的发生。

小时候不刷牙,长大容易动脉粥样硬化?

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异常的胆固醇水平、吸烟、糖尿病、肥胖等。但你知道吗?小时候不爱刷牙,也会导致成年后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上升。

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对755名儿童进行了长达27年的追踪调查,对口腔健康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并通过超声扫描技术对受试者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进行了测量,而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正是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定的衡量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结果表明,受试者童年时出现口腔感染(如牙痛、牙龈敏感、面部肿胀和发热)的次数与成年后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动脉内膜中层越厚,受试者在童年时出现过口腔感染的可能性就越高。

研究人员猜想,牙龈疾病之所以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可能是因为当斑块中的细菌影响到牙周组织时,就会导致牙龈疾病。如果个体免疫系统比较敏感,对口腔内的细菌感染作出过激反应,就会引起严重炎症并损坏血管,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另外,研究人员还指出,口腔感染是一个独立的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因素,在童年时期及时地预防和治疗口腔感染,对预防成年后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是非常重要的。

健康的生活习惯,就是最好的预防方法

★ 增强体育锻炼 美国心脏病学会于2018年年底更新的胆固醇管理指南中建议,每周应保证至少三天,每天至少40分钟有氧运动的运动量。增强体育锻炼能够降低血压、燃烧脂肪,还能起到降血糖的作用,而血压、肥胖和脂肪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素。

★ 合理饮食 美国布莱根汉女子医院的心脏病学家Ron Blankstein博士表示,如果想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两种饮食方式是最有帮助的:一种是以果蔬为主的植物性饮食,另一种则是地中海饮食。植物性饮食指的是大量摄入蔬菜、水果、全麦、豆类,而最低限度摄入精加工食物。已有的观察研究发现,这种饮食方式能够改善血液流动,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冠状动脉疾病的症状。地中海饮食是以橄榄油、水果、蔬菜、坚果、全麦、鱼类为主,而限制摄入红肉、精加工肉制品,并适量摄入红酒和奶酪的饮食方法。这种方法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的发病概率。

★ 戒烟 吸烟是导致年轻人心脏病发作的主要原因,因为烟草中的有毒物质也会损坏血管内壁。

及时检查,别等症状后出现再去医院!

因为斑块的累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早期阶段并不会表现出任何症状,所以大部分患者都没能及时检查并治疗,往往等到自己出现莫名的胸痛、在体育活动中容易疲乏或气短时才想到去医院。对于高危人群,尤其是具备肥胖、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的老年人来说,防范于未然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科学家们也希望能够跑赢斑块形成的速度,所以一直致力于更加精确的早期检测手段的研发中,希望能减少心机梗塞致死、脑卒中致死的发生。在近期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BMJ)》的、旨在调查动脉粥样硬化致病因素与临床后果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能够在癥状出现数年前就预测心肌梗死或脑卒中发生概率的检测方法——高敏肌钙蛋白I检测(high-sensitivity troponin I test)。研究者对8121名年龄在54岁~74岁之间的、没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进行了检查,并测量了肌钙蛋白水平。研究结果表明,肌钙蛋白I水平较高的受试者更有可能出现心肌梗死、冠心病、脑卒中和心脏衰竭,且肌钙蛋白I水平独立于胆固醇水平、血压水平、吸烟和糖尿病等已知的风险因素。

酶是一种机体释放的、能够加速特定化学反应过程的物质。当心脏受损后,也会释放特定的酶,那么用于检测人们患心脏病风险的酶就是肌钙蛋白T(TnT)和肌钙蛋白I(TnI)。肌钙蛋白在人体内的水平通常极低,常规检测往往很难检测得到,因此,一旦肌钙蛋白检测呈阳性,就意味着心脏已经受损了。而本研究中检验的高敏度肌钙蛋白I检测则能够检测检测到低水平的肌钙蛋白I,阳性结果与更高的心脏病患病风险有关——即使患者可能是在几年后发病。该检查对于50岁~60岁之间的中老年人来说非常有用,因为一旦检查结果呈阳性,就说明患者该接受治疗并服用相应药物了。

他汀类药物,遵医嘱服用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或者是已经被确诊为心绞痛、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医生可能会要求服用他汀类药物来防止胆固醇在动脉中累积并形成更多的斑块。另外,医生还可能会让患者同时服用依泽替米贝(Zetia),来阻断消化道内胆固醇的吸收。需要注意的是,大多医生已经不再只关注单一的胆固醇水平了,而是会基于综合的风险因素来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但从整体来看,胆固醇水平还是越低越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应保持在100毫克/分升,而高风险人群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则应低于70毫克/分升。

虽然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心脏病、脑卒中的风险,但是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不过副作用发生的概率非常低,可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他汀类药物更有可能让血糖水平超过阈值,所以服药前一定要和医生说清楚自己的健康状况,确保安全服药。

消除斑块,可行吗?

很多人不禁有这样的疑问,既然动脉中的斑块这么危险,那我们能像清扫垃圾一样把血管中的斑块清除掉吗?换句话说,动脉粥样硬化可逆吗?目前为止的研究表明,对于血管已经受损的冠心病、脑卒中患者来说,想要让血管恢复原状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是通过适当的治疗阻止动脉粥样硬化恶化,或者——试着在斑块形成的早期清除它。

毫无疑问,包括“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内的载脂蛋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来自美国爱荷华大学的流行病学教授Jennifer G. Robinson博士提出了这样的设想:如果利用药物把人体内的胆固醇水平在短时间内降到极低的水平,从而让早期的胆固醇沉积溶解,那么动脉就可以复原了。如果这一设想被证实,甚至可以完全消除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因为没有斑块,没有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就不会发作。

目前,这一设想已经在动物模型中被证实。而后,研究者又在25岁~55岁之间的高危群体中开展了临床试验:研究者要求受试者在三年内连续服用能够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他汀类药物和PCSK9抑制剂,他们也将利用成像技术对治疗效果进行追踪观察。该研究已于2018年底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协会杂志》中。

Jennifer G. Robinson博士并不是第一個提出通过大幅度降低胆固醇水平来逆转早期粥样动脉硬化的人,但想要证实或否定这一猜想是一个极其困难的过程——甚至需要对患者持续进行20年甚至30年的追踪观察。但总的来说,还是很有希望的,而且该疗法一旦被证实为是有效的,将大大影响医生对心脏病患者的临床决策。

猜你喜欢

肌钙蛋白心脏病胆固醇
谈谈胆固醇
“心慌”一定是心脏病吗?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上)
中医新解心脏病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下)
肌钙蛋白升高也有可能是这些疾病
超敏肌钙蛋白T与肌钙蛋白I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
胆固醇稍高可以不吃药吗等7题…
我做了七八次产检都正常 孩子怎么有心脏病?
心脉隆注射液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前体及肌钙蛋白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