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2019-11-30李洋秦瑶李梦圆余文颖
李洋 秦瑶 李梦圆 余文颖
摘 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众创新,全民创业”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各大高校也积极开展支持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创业的活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创新创业的现状及其教育理念,对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新时代 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探讨越来越热烈,全国各大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高潮迭起,无数有激情有抱负的大学生纷纷加入“双创”的行列中。在高等院校中,学生参与自主创业热情高涨,但高等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存在改进与提升空间。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当前形势
当前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度逐步上升,各大高校越来越注重在常规的高等教育中,慢慢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近年来,大学生对自主创业越来越热情,但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现状只能说是差强人意,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的创业创新教育。大学是培育各行各业人才的最佳土壤,高等院校应该广泛推广双创教育。但是总览各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教育活动通常局限于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形式较单调,缺乏创新性且不成体系。同时,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模式也很匮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解决学生的就业率问题这一单一层次。但从本质上讲,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新颖的思维模式是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的培养目标。构建在就业、择业基础上的以往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过于单薄,这样的创业创新教育不能成就学生的专业技能、塑造学生的个人品质,难以帮助他们成为创新型的综合类人才,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这一现象不利于高等院校综合实力的提升。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课程设计不够完备。我国大多数高校没有开展科学专业且体系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课本不够充足,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科学模式的形成。其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授课与实践的时间太过短暂,高校学生没有足够的课时及课外实践课程提升自己。最后,创业教育的课程设计稍显混乱,没有基于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形成连贯的体系[1]。大学生群体不能更加科学地获得创新创业必需的理论基础与科学意识。
(三)学生创业的实践能力较弱。在就业形势逐步严峻的今天,高校在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也应当增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自信心与实践力。坚持和毅力是创新创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事实上,部分高校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动力不足与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大学生大多处于由家庭向社会过度的时间段,没有经历过足够的困难与挫折,对自我及社会的认知较浅薄。因此,在创新创业的自主选择及进行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更容易产生懈怠放弃的想法。
(四)学生创业的思想理念有待升华。从高校学生的角度看,一些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缺乏新颖的观念与科学的意识。当今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必须经过系统化的专业训练,在切实掌握本专业的理论、方法及技能等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兼具各类人文社科类的信息。同时也要求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勇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但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大学毕业生仅仅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缺乏实际经验和最基本的行业常识。由于经验不足,在就业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生没有想到可以多面就业、自主择业,因此其发展受到限制。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进行适应性的创新,帮助、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双创”价值选择,将创新创业观教育贯穿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理念为目的,帮助指导高校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创业的第一步是树立正确的创业观。社会与高校在一定基础上为高校学生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帮助他们树立合理的长期与短期目标。与此同时,由于大学生创业者个体间的差异,学生对市场中的行业与职业的选择是不同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高校应针对不同行业与职业的学生创业者,帮助他们了解行业差异,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与调研方法,树立相应的创业观,更好地开展实践工作。
(二)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的创新观。创新不同于创业,是以更新与创造为核心的一种价值观念。创新是经济、社会乃至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学生只有树立科学的创新观,才能在自己的学习与工作中取得突破和发展。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战略中的重中之重,不断推进国家各个方面的创新。与此同时,创新和创业是密不可分的话题,二者的科学结合是高校学生创业的基础。只有建立科学的创新观念,才能更好地投入创业的实践中。
(三)将创新创业观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学习阶段全过程。高校学生在刚刚进入学校学习的阶段,大多對自身就业前景思考计划较少,没有较科学的职业规划,在课程的选择中存在一些盲目的现象,难以有效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与社会竞争力。然而,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尽可能早地开始,将取得尽可能好的效果。因此,高校的创新创业观教育不能只在学生毕业的时候反复强调,入学之初就该告诉学生“双创”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创新创业意识,力求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并根据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不同阶段,设定相应的标准,以达到更好、更科学的教育效果。
(四)切实可行地规划大学生创业轨迹。大学生创业轨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系列的课程,学会各种创业的思维工具,比如创业的框架、设计思维的工具等。在这个阶段,高校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发现他们自身遇到的问题,由此想出解决方案。教师们可以给学生一些不同的命题,让他们用这些框架和工具练习设计解决方案,并且测试他们的想法,做出解决方案原型。在第一阶段,学生的目标是针对自己生活或者社团、学生会组织面对的问题,产生一个创业的点子,做出原型,并且写出初步的商业计划书,学校可以适当提供第一笔种子基金。带着这笔种子基金,学生进入第二阶段,即进一步应用他们在课程中所学知识,在高校老师的帮助下深化商业计划书,用商业运营的工具,考虑项目运作的方向与细节,包括用户是谁,提供什么价值,如何获得利益点,如果发展客户,如何做质量控制等。第三阶段,学生要开始做出实际的产品,并且考虑项目如何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老师可以协助学生在校园里面举办项目展示会,向校园中各个社团组织的商业合作伙伴展陈和介绍他们的项目,并且接收他们的反馈和评价,从而进行项目调整。第四阶段,高校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创业的舒适区,自己到更广阔的现实世界里,开拓产品的销售渠道、开发客户。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体系,保证持续性与合理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更新前进。更需要多管齐下,从各个方面完善双创教育的发展。
(一)积极响应政府的各项政策,加大支持力度。高校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起点,在青年人的创新生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阶段,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鼓励青年人创新创业的政策与措施,并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的成果。在此大环境下,高等院校应当积极跟进国家政策的脚步,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加深理论知识的教育,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举办各类宣传教育讲座,让大学生群体了解创新创业,认可创新创业。另一方面,要增多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与可能,给学生提供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平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设置创新创业基金,解除学生科学创业的后顾之忧,帮助大学生降低创业失败的风险。
(二)举办各式各样的创新创业活动,打造优质的生态环境。2015年1月28日的国务院会议指出网络时代中,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大学生创业者作为青年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就业市场注入强心针,具有重要意义[2]。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学生组织,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节、创新创业主题名家讲堂、大学生创业大赛、主题分享会等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创新创业活动,努力促进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应该完善创业创新辅导指导制度工作,为高校大学生举办创业创新训练营提供指导和大力支持;加强对大学生“双创”运动的宣传,对大学生创业创新正门典型予以嘉奖;利用微信、微博、网站等新媒体,宣传学校优秀创新创业者和其作品,打造优质的生态环境与氛围。
(三)高校学生应主动更新就业观,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创业主体的高校学生,需要不断跟进社会发展的进程,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加紧学习专业知识,参与创业的实践活动。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中取得发展,不断整合经验教训,吸取技能与知识,磨炼意志与毅力,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讲,他们处在一个创新创业最好的时间点,社会与高校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学生本身处于最具潜力的时期,有着无穷的学习能力。此时,更应该跟随社会发展的进程,调整心态,树立科学健康的创新创业观,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四)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将创业实践与学习知识相结合。事实上,和社会中的创业者所遇到的问题一样,不是所有的项目都会成功,也不是所有的项目会一直持续下去。一些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自己最初的想法并不能实现,组建的团队分崩离析,甚至是最后项目做出来和他们的期待相去甚远。学生应将创业实践与学习知识相结合,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此同时,高校老师应当在大学生创业遇到困难的时候进行积极的引导。高校和老师们可以在高校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创业不是最终的目标,它只是一个工具。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下体验创业,并在该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将来他们在社会上立足所需的能力,比如:团队协作能力、领导能力、个人综合素质等,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意识到这一点,教师可以在日常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给予他们相对正向的反馈;对于市场反响不好的项目,导师可以鼓励学生接受失败,重新开始,同时也可以帮助制定一些与商业发展并不完全重合的成长目标,用来培养学生的信心与能力。与此同时,在每一阶段为学生设计不同的鼓励与奖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極性。
参考文献:
[1]朱颖婷,张敏,林德祺.“双创”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探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7(03):165-166.
[2]郝世界.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以构建创客空间为视角[J].当代经济,2016(23):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