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学生潜能,构建阅读课堂

2019-11-30王晶晶

文教资料 2019年26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王晶晶

摘    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怎样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分析,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结合实践,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学生潜能高效开发的阅读课堂构建,力图为阅读课堂教学探索出一条道路。

关键词: 学生潜能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进步的关键环节。不仅有利于学生基础语文知识的积累,而且有利于学生思想的提升[1]。阅读教学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2],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其有效性会对语文整体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提高有效性是语文教师长期关注的问题[3]。尽管新课改实施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得到了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一些教师仍然存在阅读教学热情不足、备课不充分、教学目标与任务定位不清晰、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典型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力图为阅读课堂教学探索出一条道路。

一、语文阅读课堂现状分析

(一)部分教师热情不足,备课不充分。

备课是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一节课的开端。实践中发现,在备课过程中,部分教师热情不足,认识不到位,投入精力不够,只是按照一些参考资料或文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比较片面,备课内容比较机械或不充分,没有深入了解课文内容要旨,备课质量不高,导致在课堂实践中效果不好,影响语文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不清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方法、个性和文化底蕴[4],使学生会阅读、爱阅读。但实践中,一些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定位不清晰,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语言只是停留在字面上的“套话”;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过去和未来,在教學活动中只关注本部分内容的目标达成,教学墨守成规,教学体系不完整,缺少连贯性;忽视对学生行为潜能的开发,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重视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忽视能力的提高,教学培养目标有所偏离。由于缺乏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一旦离开老师的指导,自行阅读理解能力就会降低甚至不会阅读。

(三)教学方法不灵活。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滞后,忽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课堂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仍然片面注重把汉字、句子等基础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授课一味依靠教师讲解,忽视根据阅读教学的特征开展相应的教学方法研究,特别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建构,忽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感受,无法发挥阅读教学的实际意义。课堂上只是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的角色,片面注重“满堂灌”或“满堂问”,学生主体性缺失,或问题设计不到位,满堂充斥疲劳式提问,让学生疲惫不堪,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阅读积极性不高,欠缺主动思考,使语文阅读教学陷入相对比较困难的局面,效率低下。

二、开发学生潜能的策略

(一)做好课前预设,找准学生兴趣点。

精彩的课堂源于认真、精准的备课。真正的备课必须永远服从于课堂教学的需要。备课时,教师要放低身段,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教材,从学生的角度看已知、未知与难易程度,从学生的角度看怎样学才有趣,从学生的角度看如何点拨和引导。不要过多考虑课堂上怎么教,而要考虑学生在课堂上怎么学、学什么、用什么方式学。备课要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要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以“走近英雄”为主题,布置学生找一找当时的时代背景;讲一讲英雄的故事,学一学英雄不朽的诗篇,写一写想对英雄说的话,引领学生走进课文,以课文内容为起点,确定主题纵向延伸,既激发学生兴趣,又锻炼学生梳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如学习了《赤壁之战》后,可以以“我对课文人物的了解”为主题,指导学生读《三国演义》相关章节,组织学生对人物进行讨论,认识一个个丰满的人物。总之,备课时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整节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诊断者、促进者、评价者与补救者,能够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发展。

(二)精巧设计课堂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适当提问,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推进学生智能发展;相反,则启而不发,成了教师自问自答。因此,小学语文课堂问题应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讲求效度。问题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化难为易,深题浅问;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冷场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切记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可以设计发散性、开拓性提问,让学生受到启发,在提问中创新。

怎样设计课堂提问呢?教师在授课文前应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根据教材特点和训练要求,由浅至深,紧绕教学目的,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要少而精,有启发性,语言浅显易懂。如,四年级阅读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记叙了中国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为大陆青年小钱捐献骨髓的故事,赞扬了中国台湾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及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课上,我围绕课文中心,设计了“大陆青年小钱身体状态是怎样的”“你从课文哪些句子能感受到”“中国台湾青年是在什么情况下捐献骨髓的”等问题,并适时出示课件,展示骨髓运送的过程时间表。通过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情感得到了升华。同时,教师提问时,应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面向全体学生,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用心回答问题。

(三)精准及时评价,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学习激情。

学生进行自主的、生动活泼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学有所得,应该是一节好课的主要标志。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通过肯定、激励性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评价要及时精准,多元化,缺乏针对性的激励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摒弃以往单纯的“好极了”“对”“是”等含糊的回答,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精准表扬。对学困生,哪怕问题再简单,也要及时鼓励,如生词认读准确,可说“读得真准确,一字不差”,使他们有充分的获得感,提高学习兴趣;对优秀生,可鞭策鼓励:“你的视角新颖,有独到见解”“回答很有条理”,等等。

我们要从学生的不足背后發现其闪光点,更要对其微小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例如即使学生朗读得不流利,但可能声音洪亮;语言组织得不流畅,但可能思考角度独特,思考问题的方式别具一格;写得结构不完整,但可能内容具体翔实,等等。相信只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就能在激励评价中真正燃亮孩子们的闪光点,开发潜能,激发学习激情。

(四)适当角色扮演,活跃课堂气氛。

针对小学生年龄小、乐于展现自己的特点,阅读课堂可采用“也当小老师”的教学方法。把讲台让给学生,前期可选择表达能力、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当“小老师”,让“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后期可采取“小老师”轮流制,做到培养一个带动一批,形成人人争当“小老师”的机制与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另外,可由学生扮演课文中的适宜角色,进一步活跃学习气氛。如学习《白鹅》和《白公鹅》时,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男女生分别代表俄国的白公鹅与中国的白鹅,比外形、晒本领,看谁讲得绘声绘色,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在这节课上,学生不知不觉积累了课文中生动的语言描写,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阅读课堂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从学生“学”的角度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而不是仅从“教”的角度,进行精准备课是一堂“精彩”课的基础;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推动力,“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积极开拓学生思路,注重启发,了解学生的疑问,适当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课上,及时、精准的评价与肯定,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是非常重要的;适当采取角色扮演,对于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三、结语

语文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效果直接影响语文学科整体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师要转变角色,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和中心,师生互动,不断创新阅读教学思路和模式,更新阅读教学理念,注意合理运用传统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手段,采取更加贴近学生的方式,创设阅读情境;要从高效课堂构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着手,精心设计阅读课堂问题,活跃课堂气氛,积极探索利用问题教学、适当角色扮演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根据学生表现,结合精准和及时评价,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获得感,重视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金燕.以生本理念为引导  构建小学语文阅读高效课堂[J].名师在线,2019(7):68-69.

[2]任艳丽.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分析[J].教育研究·小学时代,2011(04):89.

[3]王楠.构建高效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9(5):5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基金项目:泰安市泰山区教研课题(2018163)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