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自叙帖》的风格特点
2019-11-29尹婷婷
尹婷婷
摘 要:《自叙帖》是唐代书法家怀素用狂草书写的纸本墨迹卷,此贴书于唐大历十二年间。全贴用似泼墨大写意的手法一气呵成,初显浪漫主义情怀,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怀素和张旭并称“颠张醉素”,此贴被称为“天下第一狂草”。纵观全帖,怀素用极健劲的线条不拘成法,以险中求胜而独具特色、夸张变形的风格让人叹为观止。时而活泼灵动,时而舒缓飘逸,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文章对《自叙帖》的时代背景、怀素的生平及书学历程、《自叙帖》的风格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自叙帖》;狂草;怀素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是集文化、政治、经济、外交贸易于一体的太平盛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唐朝的经济开放繁荣程度令世界各国瞠目结舌。在这样强大的经济背景支撑下,文化艺术空前繁荣,字体演变趋于成熟。唐太宗热爱书法,朝廷设立书法学校,开设书法教育,帝王对于书法人才的提拔,掀起了书学风潮。唐代书学立朝伊始就是一片繁荣的景象。初唐以孙过庭为代表,继承魏晋南北朝字字独立的传统今草。盛唐以后,楷书出现突破性进展,张旭、怀素大胆革新,为书法注入新的灵魂。以恣意豪放之风将草书推向极致。艺术贵在创新,怀素发明狂草,为当时处于高峰的书学再创辉煌。纵情抒意的狂草和法度深严的楷书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貌。
《自叙帖》作为盛唐的精品,已经不单是一种字体的演变,而是对于个性解放、强调性灵的一种审美追求。此时的书法不仅是一种文字载体,还是对生命的寄托和感悟,是一种高度的升华。书法理论到了今天,从简单的笔画研究到线条的研究,更从简单的汉字辨识到对于纯线条的审美的过渡。直到现在不断的发展中,我们不局限于对狂草汉字的认读,只看它的线条表现力,而凭借艺术作品展开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墨迹作为书法艺术的一种重要载体和形式,是书法家研究的重要渠道,对《自叙帖》的研究使书法散发传统魅力,加深我们对艺术的审美、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故而笔者将从风格特点方面对其进行探究与分析。
一、《自叙帖》的时代背景
(一)生活对艺术家的影响
艺术家作为创作的主体,其艺术风格与自身所处的时代和特定的背景息息相关,尤其是表现性艺术家。从商朝开始,人们通过观察飞禽走兽的行走、山川河流的形状而创造了甲骨文;在东晋时期,王羲之根据鹅的姿态得到运笔的技巧。怀素同样也是如此,他从山川奇峰、飞鸟瀑布、灌木草丛得出书法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中的景物,他眼中的各种现象都与书法相关联。艺术家对生活的思考,加入对生活的创作,使艺术作品不再是生活的简单再现,从生活到艺术是一个创作过程,怀素把自己的情感、思想、理想融入艺术中,丰富了草书艺术语言的表现力。我们可以从艺术家生活艺术化来了解艺术家何以创造出如此神奇的艺术作品。
(二)帝王的推崇促进书法的发展
唐太宗李世民敬慕名士,开文学馆收纳贤士,从确立王羲之“书圣”的地位不难看出,他甚是注重书法,极力推广王羲之的书法。唐代书法之所以繁荣,受到社会的重视,和书法的实用价值也是分不开的。在印刷术还没有普及的情况下,书法作为传递统治者思想的唯一渠道,必然受到独宠。而更重要的是唐代的科举制度与书法紧密联系,因此书法得到前所未有的广泛普及。唐太宗完备了教育制度,国子监书学则是专门培养书法人才的学校,学子则以书法为专业。除此之外,还广泛存在家传师授的书法教育,举国上下形成一种书学风气,有利于书法的迅速发展。盛唐玄宗时期,书法不仅有实用价值,更多的开始上升为审美价值。孙过庭继承“二王”体系的今草书风已经略加狂放。至张旭和怀素则展现出纵情恣性的连绵狂草。书法作为新的表现形式而出世,为《自叙帖》成为“天下第一狂草”奠定了基础。
二、怀素学书历程
(一)怀素生平
怀素(737—799),字藏真,永州零陵人。自幼出家,史书中称他为“零陵僧”,他在《自叙帖》里自诉:“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文暇,颇喜笔翰。”兼善诸体,草书造诣最高,有“草圣”之称。因喜酒养性,性格疏放,世人谓之“醉僧”。其家贫无纸,用芭蕉叶代之,“绿天庵”由此而得名。怀素勤奋好学,他把自己写废的笔埋在地下,取名为“笔冢”。纵观怀素的一生,年少出家,以酒为伴,常伴青灯古佛,造就了这位个性的天才艺术家,生活的轨迹给予他不拘成法的创造灵感,生命的启示贯彻书学之路,怀素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拱顶之石。
(二)怀素的学书历程
怀素勤奋好学,他把自己写废的笔埋在地下,取名为“笔冢”。怀素多使用中锋,线条圆转有力,一气呵成;在字与字、行与行的联系中更趋于简化,不再是初唐時期孙过庭为代表的字字独立的面貌,使狂草独立为一种纯粹的表现性艺术,加之“迷醉之境”的洒脱性情,狂草有了浪漫主义的生命。
怀素终生对书法执着,认定书法是他的宗教,以狂草为信仰,崇尚生命的自由。怀素所处的永州大地,佛道盛行,寺庙遍布,加上其伯祖父惠融禅师也是佛门僧,学欧体能以假乱真。 无论是环境影响还是家族渊源,都深深地熏陶和感染着怀素,于是幼年出家的率性是对佛教“彼岸花开”的信仰和追求。其次,社会生活对于怀素来讲,不仅能够影响他的情感、理想、愿望,还会对艺术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 怀素经历了唐代的繁华与没落,他品尝人生百味,看盛衰兴亡的历史,他成熟的主要时代又是集叛逆性、创造性和抒情性为一体的中唐。正是另辟新径和独特的个性使他在草书方面有了卓越的成就。
三、《自叙帖》的风格特点
(一)《自叙帖》的章法分析
《自叙帖》是怀素的狂草代表作。《自叙帖》为纸本墨迹。怀素开篇欲扬先抑,简短神秘,用沉着饱满的笔墨简短几个字道出自己的出身、喜好。《自叙帖》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大多是行距规律,自省大小基本相仿,而并没有连绵不绝的狂草;但下半部分可以看出怀素心情的高亢,字里行间狂傲不羁,行云流水,每行中间不停顿,展现出笔力遒劲、瘦硬通神的枯笔,进入了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书写境界。
(二)《自叙帖》的结体取势
《自叙帖》 中对汉字的处理夸张多变,灵活贯通而并不一味均衡取势,在随体布势中取得平衡与和谐。很多人认为草书是随便写的,反正大家也都几乎不认识。其实这种说法错误地把我们对美的理解固定化,认为标准的东西才具有欣赏价值。在笔者看来,草书结构非常讲究,并不是像一些人所认知的那样。
草书讲究“动静结合”,有“计白当黑”的说法,把字的结构称为“布白”。《自叙帖》整篇书写速度相比《草书千字文》较快,任其自由恣性,揮毫于天地间,达到忘我境界。此外,《自叙帖》因体赋形,怀素根据每个字结体的不同,赋予它灵动、完美的造型,从行距观察,字于字之间统一和谐,任何一个字都有自己独特的造型。从整章来看,字间的变化、穿插,笔墨的运用都达到一定的高度,沉着稳重的线条,浓淡适宜的墨色变化,可以看出怀素技巧的成熟和功底的深厚,速度之快也能达到散而不乱,从容有序。
(三)《自叙帖》笔法分析
怀素在取法上继承“二王”行草书风时在字形和行笔速度上更加狂放。我们讨论“二王”行草总喜欢用“内擫”“外拓”区分他们的书风。“外拓”主要指以筋取胜、笔意开展的书法,有着今意。王献之用”外拓”法创作出了《中秋帖》,即成为人们说的“一笔书”。将怀素的《圣母帖》和《自叙帖》对照来看,小草的取法更多受王羲之“内擫”的影响,而在大草中受到王献之“外拓”的影响。狂草更多倾向于“外拓”的运笔方式,“一笔书”是王献之所创,怀素则把“一笔书”“外拓”法作为一种固定的创作模式,那么草书就成了狂草。
在研究《自叙帖》时,笔者发现怀素并不是没有法度的一路颠狂,《自叙帖》里几乎笔笔精微。狂草书是东方的浪漫主义艺术,《自叙帖》在创作中既有严谨的体势,也有随性而作的浪漫,可以说是把浪漫与严谨融为一体,展现了东方的艺术。从线条中可以看出怀素劲道的笔力,每一笔都是狠、准、稳地地扎入纸中,气势如虹,一倾而下,没有丝毫犹豫。
《自叙帖》通篇鲜少有侧锋,笔法均为中锋,顺势自然地投入书写,使其看起来舒适自然。如“超绝古今”:横、竖都不是纯粹的直,包括“古”字的竖,都是靠左的走势;“今”字的处理依据自然书写的状态呈现出向上托举的收笔动作,下一笔的接笔自然而不故意。怀素把圆润的细线发挥到了极致,均匀而又修长的线展现了自我风格,细而不薄,巧而不媚。
(四)《自叙帖》的墨色节奏
墨的使用方面,根据创作题材构思来决定墨色的浓淡变化。《自叙帖》并没有千变万化、达到极致的墨色表现,而是依赖于书写速度的节奏起伏,同样让我们看到了墨色变化。墨色怡然生姿,增加了书写的自然性,虽然没有刻意的表现却达到了自然纯朴的原始美。
如“以至于吴郡张旭”,“以至于吴郡”五字墨色饱满,而到“张旭”两字出现枯笔,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郡”字的左右书写出现牵丝的部分已经开始有墨色起伏较大的变化,以至于书写速度加快,张旭二字出现明显的枯墨状态。《自叙帖》本是自叙,像极了平时我们在阅读时抑扬顿挫的音调变化,而《自叙帖》也是同理,只是所采用的媒介不同而已,意思一般无二。《自叙帖》是怀素的人生简介,墨色变化的研究能使人直观感受其当时的书写心情和状态,墨色的轻重变化就像书者的心情,时而细腻,时而狂傲,墨色的变化为自叙帖增加了一抹神秘的色彩,不单单只是文字的依托,更是生命轨迹的展示。
通过上述对《自叙帖》特点进行分析发现,《自叙帖》无疑是草书中的精品。怀素使狂草艺术走向成熟,并把它推向历史的高峰。草书不再因不识字形而使人们放弃对它的审美,草书的出现使得艺术语言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草书与其他书体的运笔大不相同,草书较之其他书体变化丰富,书写要求在线条上要求更高。怀素专研书法的精神值得我们去用心体会。幼年出家、嗜酒,这一生狂傲、叛逆,在别人的不解中走出一条独特的颠狂之路,完美地将他的人品和作品达到统一的境界,被世人广为传颂。他专研书法的精神令人折服,“笔冢”“绿天庵”也督促着我们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保持端正、严谨的态度,更要在持之以恒,迎难而上。
作者单位:
咸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