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体育课程改革下篮球教学模式探析
——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
2019-11-29王清明朱丽华
王清明,朱丽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体育部,江苏南京210044)
1.研究目的
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下简称南信大)为例,对高校新体育课程改革下的篮球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以期了解课改后的公共体育篮球课在实施目标、课程设置、内容安排和教学教法等核 心要素,为南信大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佐证和检验作用。
2.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以“高校体育课程”、“高校篮球课”为关键词,在CNKI 检索有关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文章深入研读,并对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的有关高等教育政策进行深入学习与领会,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2 访谈法 针对研究内容,对有关专家和南信大体育部主任及部分篮球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对南信大部分篮球班学生进行了课后随访。
2.3 比较分析法 对南信大体育课改前后的体育教学大纲,篮球教学指导文件及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进行比较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课改背景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确立了体育课程要以“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要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运动参与、技能形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目标领域有所进步和发展。各高校在课程目标也从最初以“增强体质”和掌握“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基本知识”为主要目标,发展到今天不仅要“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还要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然而当前各高校在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上,结构单一,以必修课为主,虽提出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但在实施中过于保守和形式化,缺少实用性和灵活性。大学生通过中小学各阶段的体育课程学习,升入高校后体育课仍然是被动地接受体育知识和技能,这种循环往复强化动作技能,提高肌肉记忆的体育课程学习,忽视了体育课程的育人与育心,贯穿课堂的运动体验和人文精神的两条主线过于模糊,学生“上了14年体育课,却学不会一项运动技能”“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较为严重。通过对中西方公共体育课程的目标设置、内容、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四要素的比较分析,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在课程目标上,应实现由增强体质教育向完善人格教育转化,注重体育人文关怀;在课程设置上,应由课程需求向“以生为本”转化,凸显课程设置的灵活与应用性,课程内容上,应由偏技能学习向多元化、一体化转向,注重技能学习与文化传承[1]。因此新体育课程改革正在高校陆续展开。
南信公共体育课在经历了“三基教育→体质教育→健康教育”三个发展阶段,于2018年提出全新的高校大体育课程结构,是在阳光体育运动、终身体育观和课程理论的指导下,贯穿于整个大学4 年阶段的,将体育实践课、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高校体育课程领域。从体育课程理念、课程结构等各方面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革新。“新课程”不是具体的一门体育课程,而是课程领域[2]。
3.2 篮球教学模式探析
在新体育课程改革的大课程体系下,篮球做为高校体育运动的一大项,势必成为课改先锋,可对大体育课程的科学发展起到很好的检验和佐证作用。
表1 南信大传统篮球课程和新篮球课程的课程目标对比
表2篮球课程结构系各阶段课程形式
如表1中,传统教学课注重于篮球技能的传授,轻视了健康与生活方式知识的传授,新课程则强调在篮球技能学习中,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以达到更高层次的人文关怀需要。
传统篮球课程每个班级是由不同专业不同篮球水平不同性别的学生组成单一的篮球选项课,统一按大纲及进度授课,忽略了学生在身体素质和篮球技战术水平方面的个体差异,形成了有篮球基础和身体素质好的同学觉得学的太简单,没意思 ,而身体素质差、篮球零基础的同学会觉得有点难,跟不上。两极分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出现“一边吃不饱,一边吃不下”的尴尬局面。
新篮球课程则在大体育课程框架下充分考虑到原有弊端,打破班级建制,在原有选课的基础上重新组合,运用“分层次”教学法,分层篮球基础课、篮球锻炼课和篮球训练 课,将篮球零基础及身体素质较弱学生设定在篮球基础课,有一定篮球基础及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进入篮球锻炼课的学习之中,极少数篮球优异的则进入篮球训练课,做为校篮球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表2)。
表3 南信大传统篮球课程和新篮球课程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表3)上,篮球基础课相似于传统篮球选项课,加入阳光长跑,侧重篮球基础技术的学习,培养兴趣和锻炼意识。篮球锻炼课是有别于传统选项课的教学内容,探寻学生助理将大小比赛、自我锻炼、分队组织、篮球俱乐部参与契约精神等融入其中。篮球训练课则是针对各级高校篮球赛事所选拔的优秀学生开展的备战备赛训练课程。在评价方式上由原先侧重专项的比重,向阳光长跑和参与时次倾斜,体现了健康体育和重在参与的重要性,推进运动习惯培养。
在教学方法上,体育基础课基本围绕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而展开教学,多运用讲解示范法、纠正动作法、分组练习法、游戏与竞赛法等,而体育锻炼课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和团队能力培养,注重多元化和一体化发展,故普遍采用情境与竞赛法、探究式教学法、发现法、合作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和课中课等突出自主性合作性特征,有利于篮球课程设计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3],促使体育锻炼氛围深厚,让学生主体作用和主体需求得到有效释放。篮球训练课借鉴高水平运动训练课程模式,开展训练课程。新篮球课程教法上在三级分层中既有共性上的一致性,又有个性上的差异性。从而形成了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碰撞,出现共融共生现象,实际上是篮球课程实施体系优化组合的过程,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置、教学媒介及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等通过优势要素组合优化,争取较为理想的效果[4]。
新篮球课程通过分层,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上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划分,各级教学因学生基础相似,水平相近,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及手段的调动更加贴近普遍学生的掌握程度,通过访谈学生,基础班的学生普遍认为难易适中,学习有自信,进步较大。锻炼班的学生能在提高篮球技艺的同时,通过一系列的篮球教学赛,促进合作友谊和团队的合作意识,对组织能力和以辩证的方式看待问题等方面均有提高。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第11条指出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设计程考核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新体育课程的改革,给高校体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促进,使得陈旧不合时宜的高校体育课程模式出现了新的生机。新课程不再是具体的一门体育课程,而是课程领域。
4.1.2 大体育课程贯穿于学生整个四年大学阶段,篮球教学体系也将篮球教学课、课外篮球锻炼、篮球俱乐部等多种形式纳入其中。
4.1.3 传统篮球选项课的分层,体育锻炼课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更加体现了“以生为本”,更大程度的满足了不同水平的学生的篮球学习需求,带动了学校篮球运动的开展。
4.2 建议
4.2.1 高校大体育观已初见雏形,体育课内容正由传统的体育知识与技术学习向健康与生活方式的传授转变,课程内容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但是当前仍处起步阶段,具体实施仍需依各高校实际情况,以《纲要》为指导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体育课程体系。
4.2.2 南信大新篮球选项课,顺应了《意见》中的教改思路。但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面,还停留在简单的学生上下课指纹打卡、刷脸记录考勤和网络教学视频观看上,尚未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互联网+课内外”一体化课程实施体系。如网上预约课中课、实时场馆预约、师生对话平台、网上组队参赛等。
4.2.3 高校体育社团和公共体育课的有机融合,可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组织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如将篮球社团、俱乐部和新篮球课程进行融合,篮球课堂组织、各项篮球赛事活动都将有了依托,既能盘活高校篮球教学活力,又能提升校园篮球文化价值。
4.2.4 新课改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与时俱进的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和健康体育培养素养。继续研究新形式下打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智慧教学方法。
4.2.5 评价体系需跟进及细化,建议由期末成绩评定向阶段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过度,更能实时推动学生参与篮球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反馈效果。
4.2.6 加大学生助理骨干培养和任用,通过培养学生体育助理骨干的责任心、组织领导、沟通协调、专业知识,积极任用优秀骨干,可事半功倍的促进篮球教学各环节的有效开展,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