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微博舆情中的适用性
2019-11-29沈佳楠
沈佳楠
1 “沉默的螺旋”理论与《新京报》
1.1 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是新闻传播学的一大概念,是政治学和大众传播学的一大理论。早在1974年,由诺伊曼提出。准确的来说,这是一种现象,当热门舆情事件发生或者一个有争议的议题,人们就会形成一种表达意识,也是意见气候,发表自身意见之前开始判断自己的意见是否属于“多数意见”,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属于优势方的时候,就大声表达自己的意见;当认为自己的意见属于劣势方的时候,怕被孤立就保持沉默。反复几次后,就形成占优势意见发声越大,少数意见不愿发声的情况。最后,形成了“一方大声疾呼,而另一方选择沉默的螺旋式传播过程”。
1.2 《新京报》官微中的舆情影响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人们越来越喜欢用手机、平板、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意见表达,微博成为了各种舆情事件的发源地。因为微博的成本、门槛低等特性,使个人能够在信息平台上自由表达情绪和想法。我们以为沉默的螺旋现在在新媒体时代已经不复存在时,美国哥伦比亚学者指出,社交媒体不仅没有强化美国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反而削弱人们对于重要公共事件畅所欲言的热情,也就是说沉默的螺旋现象在当今社会依旧适用。《新京报》作为我国党报之一,代表着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不可动摇性,《新京报》官微拥有3 606万粉丝,微博发行量10万+,在微博上发布新闻消息、舆情事件、实时热点,比较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通过比较分析其热点事件,探索沉默的螺旋理论在舆情事件中的适用性,具有实用意义和理论价值。
2 《新京报》中典型案例分析
2.1 江歌案
《新京报》从2016年11月24日起,开始对江歌案事件进行报道共计36次,热点聚焦在首次曝光案件和局面专访两条微博,评论、转发、点赞数过万,报道中的视频观看人次超过2 000万。但是如今去调查发现,当时的好几篇微博都已经无法评论且以前转发评论的内容均不可见。直到2018年11月3日发的微博才能评论,且大家的评论内容已经没有当时那么激进,只是普通的惋惜。大众的意见方向趋向统一,当时报道一出,震惊四座,各种意见不一,有对事件主导者、有对日本法律、有对案件细节产生怀疑的种种方面的讨论。而如今,只是对于结果的一种评论,形成了统一的意见气候,舆情的发展也直接朝着事件发生的多数方向发展。很显然,沉默的螺旋现在在此案件中产生作用,也说明了微博并不是完全言论自由的场所。《新京报》依旧发挥了重要的党媒属性,引导公众向正确的事态方向发展,同时,对于偏激的言论进行过滤。
就事件本身来说,在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记者进行信息发布,以中立的角度进行报道,人们快速接收信息后,以自身角度进行评论。一开始评论大多是批判辱骂陈世峰,之后因为江母曝光刘鑫的消息,从而引发争议,众人开始讨伐刘鑫。很明显,“沉默的螺旋”理论特征就是害怕被群体孤立和意见气候的形成,所以当两者同时具备时,网络争议就会倾向性倒戈,一点疑惑或者是反对意见会被口诛笔伐。
2.2 南京应用技术学院虚假招生
南京应用技术学院虚假招生事件被曝光,这也成为今年微博舆情的一大热点。《新京报》在第一时间发布两条微博,阅读量分别是40万和60万,但是评论只有一二百条,同时点赞数也只有三四百个,这与《新京报》微博以往的文章数据相比,这条微博的舆情没有达到顶峰。但是事件的发源地并非是微博热搜或者是新闻报道,而是在微博上出现类似于网络水军一样的刷屏行动,这是网民自发行为,也是掀起公众热议的导火索。《新京报》官微在5月8日11时才进行微博发布,然而此事件早在一周前已经发生,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而微博平时连明星出轨明星逛街这种小事都能上热搜,如此民生问题为何没能迅速发酵。因为《新京报》的党媒属性,发表内容必须真实可靠,也为了避免后真相事情发生,现在媒体在网络上发声也越来越谨慎,要保持媒体的公信力和公正度。
当时,所有热门评论都被屏蔽,略有激进的评论已被删除,在如此微博舆情环境中,满腔热情也会被消磨殆尽,自然是微博平台和相关媒体在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沉默的螺旋”现象一直存在,而且愈演愈烈。公众本可以靠着匿名性等特性公开发表言论,现在微博要求实名化,也就是说每个人依旧是具有身份特点,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撇开匿名性引起的污名化、暴力性不谈,在这样一个明晰的网络环境中,劣势群体因为怕孤立等特征,不敢发言。同时一些言论会得到官方微博的控制,发出来的评论也可能会出现被删除和屏蔽等情况,长久过后,大家只会选择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问题。优势群体的高声疾呼,将热点事件不约而同的朝着主流事态发展,不容置疑。那么,微博环境确实和谐了,但是少数群体将永远保持沉默,不会再进行发言。
2.3 乘务员高铁上吸电子烟
乘务员高铁上吸电子烟是《新京报》官微热点报道事件。5月23日11时发布,阅读量达到967万,报道中视频点击量达到1 158万次,几次登上微博热搜事。公职人员在禁烟区吸烟引起众议,值得思考。该条微博评论达到3501条、转发量1 035次、点赞11 000万次,评论大多是对于此事件人员处理的争论。
当有人在事件下评论与他人观点不相同时,就会有人进行辩论且言辞激进犀利甚至难听,有些上升到人身攻击。比如当你评论某一事件,发表与绝大部分人不同的观点时,有几十条言论批判你,如果你经受不住打击,可能会选择删除评论或者几天不打开微博,甚至严重的需要改名换姓,很多公众人物因为这种情况还患上抑郁症甚至自杀。这说明网络舆论的杀伤力是巨大的。反面也印证了沉默的螺旋开始发酵,在舆情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自己处于劣势时,大部分网民开始选择沉默,即使是很不赞同,为了不被网络抨击,就会选择无视、漠然。长久以来,在优势一方的人掌控舆情的发展。
当一个事件成为热门,当事人希望自己处于优势方,就会雇佣“水军”“键盘侠”等来进行控局,普通网民受到“沉默的螺旋”现象的限制,也会跟风评论,很少敢发声质疑,很快舆论会倾向于优势一方的人。过不了几日,新闻事件出现反转,舆论开始反向发展,反转新闻的发生,微博虽然得到管理控制,但是舆情变得越发复杂。
3 微博舆情中“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作用
第一,等级现象分析,所有的微博用户因为认证信息、标签效应和现实情况的不同,被分为意见领袖和普通群众。虽然是虚拟的划分也会使受众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服从感,听从那个比自己厉害的权威人物,成为符合自己所在等级的“沉默大多数”的一员。
第二,用户关系角度分析,微博用户既有现实生活中的好友的强关系圈,也有因为兴趣爱好等关注、互粉的弱关系圈,多重关系使用户在表达情绪和意见时受到现实关系圈和虚拟圈双重制约而产生偏差。
第三,微博特性分析,在微博标签、微群属性等功能作用下,用户容易按照某一情况成为一个群体。这些微群内部,存在话语规则、行动规则等。假如自己所在的微群内部因为某一热点话题达成了共识,那么持反对意见的人便会感受到群体压力,产生一种怕被孤立的恐惧感,这和现实中的群体压力感受一样。微博中意见领袖与群体压力的存在更加剧了用户的盲从意识,影响人们意见的公开表达。由此可见,微博的媒介特性使“沉默的螺旋”现象变得更加丰富。
4 结语
综上所述,“沉默的螺旋”现象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上仍然出现且该理论也依旧适用。从公众情绪表达、事态发展、舆情控制、微博属性等角度探索了微博的特征和《新京报》官微的报道对于网民的意见表达产生的影响。在此语境下,意见气候的多重性和复杂性会使“沉默的螺旋”现象更加严重。面对“沉默的螺旋”理论在舆情事件中依旧发挥作用,甚至在将来会产生新的变化的情况,我们要避免盲从,选择正确的意见表达行为,避免用情绪影响周围群体的发声,应根据时代特点,研究新的信息发展和传播渠道,进而促进舆情事件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