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引领 全域推进:区域教育品质提升的合川模式
2019-11-28朱显贵
朱显贵
摘要重庆市合川区基于区域教育发展需要,以学习和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为灵魂和抓手,推动区域教育发展方式变革,有效提升了区域教育的整体品质。一是厘清思想认识,确立区域教育发展方式变革行动“三步走”战略;二是完善工作运行机制,通过建立科研引领机制、培训指导机制、督导评价机制等五大机制,保障区域教育发展方式变革顺利推进;三是通过持续开展“行知立特”学校文化建设之路、提炼“新二十三常能”体系框架、大力推进“行知品质课堂”建设,将陶行知教育思想带进校园、课程、课堂,最终推动学校教育的整体性变革。
关键词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教育发展方式变革;陶行知教育思想;新二十三常能;行知品质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9)10-0031-04
在大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如何通过有效的思想统领和切实的行动抓手,不断提升区域教育改革的成效和品质,是影响区域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近年来,重庆市合川区基于区域教育发展需要和本地深厚的教育资源,以学习和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为灵魂和抓手,在前期整体推进“行知立特”工作并取得一定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在全区开展“基础教育品质提升工程”,积极推行区域教育发展方式变革,有效提升了区域教育的整体品质。
一、厘清思想认识,确立区域教育发展方式变革“三步走”战略
1939年,陶行知先生在合川创办育才学校,为合川地区的教育发展带来了永久的精神财富。2017年,重庆市合川区顺利通过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国家达标验收,区域教育实现了基本均衡。在此基础上,如何面向教育现代化,探寻出一条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有效路径,以促进区域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我区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此,我们深入学习党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文件,深度挖掘地方传统教育资源尤其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宝藏,并结合自身的历史传统、文化基因、学校实际,确定开展“基础教育品质提升工程”,以推进区域教育发展方式尤其是学的方式、育的方式、评的方式的变革为着力点,切实提升区域教育品质。从2017年开始筹备至今,行动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开展广泛调研。2017年2月,合川区教委制定了区域教育发展相关问卷,组织教育行政人员、教育研究部门人员、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社区人士等各类利益主体参与调研,并对部分人员进行深度访谈,最后将所得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区域教育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为推动区域教育发展方式变革提供了科学证据。
第二阶段:出台系列规划。在调研的同时,适合合川区实际需要的教育变革远景和发展规划也在逐步生成。2017年9月起,《合川区教育发展规划》《合川区特色学校发展规划》《合川区教育科研发展规划》等系列文件陆续出台,为推进区域教育发展方式变革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三阶段:推动项目实施。2018年2月以来,合川区教委根据系列文件精神,通过各类行动项目来具体推进落实各项规划内容,同时明确各项目的责任主体、行动计划和检测标准,实行项目推进、责任跟进、评价改进等举措,以促进项目的真正落地。
自开展“基础教育品质提升工程”以来,通过学习、研究、践行和创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及创造教育思想,我区各级各类学校逐渐形成了独特稳定的办学风格和文化,有效支撑了区域基础教育整体品质的提升。
二、完善工作机制,保障区域教育发展方式变革顺利推进
在推进变革行动过程中,合川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坚持文化引领与质量提升并重,同时通过完善五大机制,保障改革的顺利推进。
其一,科研引领机制。区域推进“基础教育品质提升工程”,离不开科研的有效引领。合川区通过系统管理、创新方法、及时反馈、交流提高、推广成果等形式,形成了包含四个规范、四个层次、四个体现的“三四”区域动态性课题研究网络体系。目前,合川区教科所组织区级教育发展方式变革的研究课题85项,其中包含“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研究”“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行动研究”“新时代学校教学方式改革研究”等区级重点课题16项,以及“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研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研究与实践”等一般课题69项。通过参與课题研究与实践,校长、教师对区域教育变革工作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论认识,教科研和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从而为各校推进变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二,培训指导机制。合川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每年按计划开展赴外省的观摩学习活动,“行知大讲堂”系列专家报告活动,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骨干教师跟岗培训和新进教师“行知品质课堂”教学改革专题培训活动。我们还邀请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家对区域教育发展方式变革工作进行指导,并成立区级专家指导小组对实验学校开展入校指导。此外,我区每年还会召开3次区级工作推进会,即特色学校建设推进会、特色课程建设推进会、“行知品质课堂”建设推进会,现场展示优秀成果,推介优秀经验做法。
其三,督导评价机制。为确保教育改革成效,合川区每年开展一次“基础教育品质提升工程”专项督导,把教育发展方式变革纳入对学校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内容以及年度考核之中,并将其实施成效作为校长任免的重要参考,以充分发挥督导评价在推动变革中的导向、激励、规范和保障作用。在此背景下,各学校纷纷研究制定本校考核方案,落实各项工作责任。我区还定期开展特色学校评选、授牌工作,每年开展一次“课程创新基地”“精品选修课程”评选活动,以及校、区两级的“行知品质课堂达标课”评价和以“行知品质课堂”建设为主题的“行知式好学校”“行知式好教师”评选活动,以激励学校积极参与变革。
其四,部门联动机制。合川区委、区政府把推进教育发展方式变革作为重大战略任务统一实施推进,牵头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工作协调机制,制定推动教育现代化区级平台建设以及区级层面各项工作和发展方式变革的各项标准规范,完善区级工作实施计划,并且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在此基础上,区编委办、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各司其职,加强协调,合力支持区域教育发展。例如:合川区文化旅游委创立了合川区陶行知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基地总面积约300亩,投资2个多亿,其中设置农旅研学基地、文化研学基地、拓展研学基地、思政研学基地、艺术研学基地五大研学基地,为学生开展学习实践提供了平台。
其五,经费保障机制。在推动区域教育发展方式变革过程中,合川区还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学校投入、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并支持学校、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努力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例如:区政府每年会划拨2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基础教育品质提升工程”,作为教师培训、项目考核等经费;区教委也加强区级层面的资金统筹,为推动项目实施提供资金保障;各学校也加大投入,增加相关预算和经费保障。
三、依托“三大行动”,探索区域教育发展方式变革有效路径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我们认为,教育培养的是适应未来发展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国民,而人怎样学到知识,则决定了他未来在需要时怎样去运用这些知识,以及今后怎样去参与和改造世界。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怎样教、怎样学,与学什么、学到什么地位同等重要。基于此,我们在推动区域教育发展方式变革过程中,将陶行知教育思想渗透至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三大重点领域,最终推动学校教育的整体性变革。
1.“行知文化进校园”:“行知立特”,构建“一校一品”发展格局
学校文化建设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川区在推进区域教育发展方式变革过程中,注重传承和发扬陶行知教育思想,坚持走“行知立特”的区域整体推进特色学校文化建设之路,并出台《合川区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方案》《合川区创建中小学特色学校活动方案》等文件,鼓励并要求不同区域、类型、基础的学校创造性地探索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自2013年全面推进特色学校文化建设以来,全区152所中小学校、幼儿园中已经有17所跻身市级特色学校行列,有116所被评为区级特色学校,基本构建起“一校一品”的发展格局。
例如:合川育才学校用陶行知“爱满天下”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指导学校工作,积极践行小先生文化,探索出以“即知即传,合作探究”为特色的辦学模式。合川龙市中学秉承“为生命成长奠基”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生命教育的学校文化特色,并获得“全国生命教育百佳学校”等荣誉称号。大石中学以“石文化”为脉络,提炼出“大行致广、石以载道”的办学理念,倾力打造特色“三园”(自然生态园、书香生态园、人文生态园)生态学校,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等荣誉。凉亭子小学秉承“以警养德、以警促智、以警健体,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军警办学特色,曾两次代表重庆进京参加全国少年军校阅兵式,并代表全国300多所少年军校参加香港交通安全队童军大会操、访问俄罗斯少年军校等活动。
2.“行知理论进课程”:“新二十三常能”,让学校课程异彩纷呈
培养生活力、自动力、创造力及“常能”是陶行知生活教育学的重要内容。陶行知把课程定位于教育的中心与根本,提出课程应与自然和社会相联结,面向人的终身发展。合川区利用区位资源优势,深挖陶行知教育思想精华,在继承和发扬当年育才学校“二十三常能”的基础上,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提炼出符合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的“新二十三常能”体系框架,聚焦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并以课程方式推动落实。“新二十三常能”体系涵盖了“理性思考、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自我管理、劳动意识、技术运用”等基本要点,内容指向更加明确,既反映了社会需求,也关照了个体需要,既兼顾全球化趋势,也体现本土性要求,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拓展和细化(详见表1)。
同时,为扭转已往课程建设碎片化、无序化的倾向,合川区还出台《关于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对全区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具体要求和组织保障等做出阐述和要求,以引导学校进行课程的整体规划。在此基础上,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建设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例如:合川中学秉承“至诚至爱,于知于行”的办学理念,构建出“诚爱”课程体系,“会表达”成为该校品牌,全国仅5个、西南地区唯一的央视少儿频道小记者站就设在该校,记者站摄制的300多个体验节目已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太和中学秉承“和而大同,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构建出“和达”课程体系,“善展演”成为该校品牌。瑞山中学在“大道惟诚”核心理念指导下,构建出“惟诚”课程体系,“会礼仪”成为该校品牌。合阳中学构建完善了“合阳中学新二十三常能”生活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善制作”成为该校品牌。合川巴蜀小学践行“教育是做的哲学”,建构出“合韵课程体系”,其中“生活探究课程”中的小先生序列课程与“律动社区课程”中的社区生态课程、社区服务课程,将传统文化、学科知识、学生生活高度融合,“能服务”成为该校品牌。
3.“行知思想进课堂”:“行知品质课堂”,促进教与学方式积极转型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学校质量提升的根基。陶行知“为学而做”“为做而教”“教学做合一”等教学主张,指明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学”的要求来进行教学。合川区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和创造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出台了《合川区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大力推进“行知品质课堂”建设,并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需求构建起高效率、高品质的课堂教学新形式。“行知品质课堂”的基本特征是:培养三力(生活力、自动力、创造力),激发三趣(兴趣、雅趣、志趣),强化三动(动脑、动口、动手)。
同时,我们还聘请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深入开展“行知品质课堂”培训活动,全方位为“行知品质课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以着力推动课堂内涵由传统的“教本”课堂转变为“学本”课堂,学习方式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多样主动学习,教师角色由勤奋传授型走向智慧导学型。在此基础上,全区各校均构建起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模式和学科教学范式。
例如:钱塘中学历经三次修订,形成了“DIY互动课堂”教学模式(DIY是“Do it yourself”的缩写,意为“你自己动手”),让课堂成为师生成就人生梦想的舞台。七间中学构建了“和合课堂”教学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互助和谐的人文精神。南滨路小学基于科技创新教育特色,打造出“源真课堂”,并提出“二步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推动科技创新教育,学生在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奖二十余个。小沔小学积极践行农村小班化教育,努力推进“13X课堂”教学模式建设,逐步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稳步提升,学校办学声誉逐步提高,成为合川“乡村教育”的一张特色名片。
(编辑?王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