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价值重塑到课型深耕:精品教研组建设的校本探索

2019-11-28王培颖姜仁建

中小学管理 2019年10期

王培颖 姜仁建

摘要上海市闵行区汽轮小学在数学教研组建设过程中,基于教学教研中的共性问题,重塑“教学研究要促进学科教学与学生生命联结”这一价值理念;并以课型研究为突破口,通过骨干示范引领、集体深研实修、提炼典型经验等举措,推动研究的日常化、制度化、精品化;同时通过建立区级教研训基地等校际联动研修网络,推动研究成果的辐射与共享。开展课型研究不但有效提升了学校的教研工作水平,也使教师们获得了真实意义上的生命成长。

关键词教研组建设;课型研究;现场学习力;“教结构·用结构”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9)10-0013-03

开展教研工作是教研组建设的核心任务。当前我国中小学中教研工作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但是如何找好研究突破口并持续推进,以提升教研工作的效果和品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上海市闵行区汽轮小学(以下简称“汽轮小学”)是一所与共和国同龄的学校,初为工厂职工子弟学校,1997年转制到闵行区教育局。多年来,汽轮小学注重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精品教研组,并通过多样化的研修活动,不断引领教师基于日常教学中的“真问题”开展“真实践”和“真研究”。尤其在我校数学教研组建设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课型研究这一突破口开展持续研究,不但有效提升了教研工作水平,也使教师们获得了真实意义上的生命成长。

一、价值重塑:教学研究要促进学科教学与学生生命联结

价值定位决定着行动导向。以教研组建设为例,在开展工作之前,我们势必要对教研工作的根本价值,各学科的教育价值及其能够发展人的哪些素养等本源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否则就缺少了有效的价值引领。2009年,我校曾对教师的教学问题进行查摆,发现绝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依然圍绕着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进行,而很少站在“教育者”的高度来指导实践。教师们也经常会上各级各类公开课、比赛课,但由于这些课是经过反复试教、精雕细琢的,脱离了日常教学的真实性,因此难以在实践中推广并促进日常教学的改进。

此外,通过反思我们还意识到:在已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是围绕“教学点”展开备课和教学,而缺乏对知识结构的深层认识。在教研工作中,侧重点也往往是研究一节课如何上、如何设计教学过程,而对于为什么选择这个内容、这一节课的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对师生的成长有何促进作用等本源性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研究内容价值思考的缺失和对知识结构把握的割裂,使教师们过多关注零散知识的理解应用、授课过程的完整精致,最后的结果是教师只能上出“一节好课”,却不会上出“一类好课”;学生会用好“一个知识”,却用不好“一串知识”。最终导致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课程,学科育人价值自然无法得到发挥。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的教学工作需要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发展的意愿、结构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对于研究方法的把握、思想文化的感悟以及各学科独特思维方式的形成。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势必要改变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教学轴心的观念,努力向每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转化;改变学科教学与学生成长需要割裂的误区,认真分析、把握各学科对于学生成长的独特价值,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重组,最大限度地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经验世界的联结。

二、实践跟进:以“课型研究”推动课堂教学整体转型

理念达成统一后,当时我校数学教研组遇到的主要困难就是教师们理论素养不高和实践反思重建意识及能力差等问题。为此,我们带领教师围绕“提升现场学习力”和“提升校本学研力”加强系统学习,将理论融汇于日常“学-思-行”和“实践-反思-重建”等研究性变革实践中。经历了价值重塑与队伍锤炼,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自然成为教研组关注的核心问题。考虑到前期教研组已经积累了大量成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例,但还未充分挖掘、放大这些典型课例的研究价值,于是我们选择以课型研究为突破口,攻克教学改革难点。

1. 组建骨干团队,先期示范引领

“课型”是结构化的教学目标、结构化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内在有机组合关系的总称。每一课型都包含对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要素及其关系的整体性理解。[1]课型研究是改进教学方式的重要抓手,它能够帮助教师对某一类课型的育人价值、教学过程结构、推进逻辑以及教学原则等进行整体把握,从而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课堂教学的转型。

我们开展课型研究的第一步是成立核心骨干团队。核心骨干团队先是对数学教材进行深度研读,基于教材某一领域或某一单元知识结构的内在关联进行整体梳理和系统长段策划,跳出已往知识点教学的认识框架,努力从更深层次认识和开发知识间的内在结构并使之产生联系,从而使课型研究从已往的“点状”研究逐步进入整体策划。

在此基础上,核心骨干团队主要围绕“小学数学学科‘线·面·体类结构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展开课型研究,这其中既有骨干教师的参与,也有教研员的“下水课”,同时分不同层面开展课堂教学课型展示活动。在此过程中,我校数学教研组逐步摸索出一些课型研究方法,并且进一步辨明了课型研究的价值与方向。

2. 集体深研实修,推动教学转型

经过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型展示后,我们开始引导更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索展示,将课型研究具体化到日常教学中。同时,我们将所有骨干教师的优质课型、课例进行梳理汇总,形成可以学习模仿的“范本”。教师们有了可以参照和比对的榜样,对课型研究的认识开始不断更新。

这一阶段,教研组主要通过“四定、三段、五意识”开展研究。所谓“四定”,就是定人(课型执教教师)、定向(梯队人员培养方向)、定时间(课型研讨日期)、定主题(课型研讨主题)。“三段”,第一段是研究前确定研究主题;第二段是过程中经历第一、第二、第三棒的集体备课和展示以及反思重建的过程,最终形成比较完善的课型;第三段是在研究后,主要是经过集体反思、专题研讨形成案例或数学资源库。“五个意识”,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要具备“开放意识、互动意识、资源意识、提升意识和结构意识”。

与此同时,我们还以课型研究中的问题记录与分析为切入点,要求教师进行自我剖析,共同研究教学改进方法。为此我们开展了“四通”行动,即“通备课通学情,通听课通课型,通研讨通问题,通设计通评价”,以典型课例和专题课教学教研为媒介,结合本组实际开展教学研究。同时在华东师范大学吴亚萍教授的指导下,我们认识到,要能够从学生素质养成的长远意义上去备好一类课,上好具有关联意义的每一节课,依据学生是否有素质养成来评课。教师们通过一次次的磨课、听课、评课活动,教学水平明显提升。

每次课型展示后,我们还会组织教师开展基于课型教学反思的学习交流与分享,在此过程中对反思要点进行逐条内化。我们还开发了课堂教学反思评价表,要求教师仔细对照进行反思;并邀请专家、教研员、骨干教师轮流主持并承担解读和指导,帮助教师形成课型反思的内容框架、思考路径、要求指向。在对话交流中,我们倡导“讲真话、摆真问题、提真建议”,多讲问题和缺点,少讲长处和优点。通过一次次的交流对话、思维碰撞,教师们对课型研究的认识不断走向深入。

3. 提炼典型经验,打造教研品牌

经过一次次的课型研讨展示后,数学教研组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课型,此时进行必要的梳理和提升,并扩大研究应用范围,进而形成学科教学变革的特色与品牌,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为此,数学教研组围绕课型研究中存在的共性、典型性的“点”展开长过程的专题反思,并提炼出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范式。

例如:在“形概念”课型研究中,我们发现几位教学骨干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关键词:结构,提出要“教结构、用结构”。即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把某一领域教学内容的起始或单元的起始课看作“教学结构”阶段,后续的看作“运用结构”阶段。在“教学结构”阶段,教师要善于运用探究方式,让学生从现实问题出发,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和建构知识,充分感悟和体验知识间具有内在关联的结构性存在,逐渐形成学习方法结构;而在“运用结构”阶段,则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运用学习方法和步骤结构,主动拓展掌握与“教学结构”类似的相关知识。

以“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为例,我们以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学为“教学结构”阶段,努力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结构;以三角形、梯形及其他图形面积计算教学为“运用结构”阶段,引导学生运用方法结构进行主动迁移和类比创造。在此过程中,教师借助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帮助学生对面积的大小及其相应的度量单位建立整体认知,把握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内在关联,使学生在掌握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同时真切体悟渗透其中的转化思想(化未知为已知),由此开发和提升了学生的类比模仿等创造能力,并帮助他们建立起关系分析的思维习惯和方式。

那么对于“教結构·用结构”这种教学范式,我们如何对其进行更加清晰的界定?在做课型推广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在不断追问和思考下,我校的《小学数学“形概念”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指导手册》产生了。数学教研组的教师们从2013年7月正式策划,从列出提纲到选择课例,利用寒暑假时间反复推敲、构思、修订,前后经历了整整三年。

三、强己达人:依托校际联动研修网络推动研究成果辐射共享

十年来,我校数学教研组以“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究、专题小结”为基本研究路径,重点围绕“计算课型”“规律探究课型”“形概念课型”和“统计课型”,摸索出课型研究方法,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转型。在此过程中,教师们对课型的育人价值、资源的生成利用、课堂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提升点都逐步清晰,并形成了举一反三的教学转化能力。同时教师们开始突破对于“课型”意义的探究,关注从单元视角整体把握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与每个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关注年段、学段横纵之间的整体性建构,以及不同学科间的育人价值开发及实践逻辑等问题。这样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引领教师不断走向研究的深入和生命的自觉。

在开展课型研究过程中,我校数学教研组还注重通过校际联动,不断扩大研究范围,提升研究成果的辐射力。2011年2月,我校数学教研组成功申报闵行区小学数学教研训基地,同年9月又成立了“新基础教育”生态区(是指以“新基础教育”合作学校<合作学校是“新基础教育”特质最为明显,发展水平最佳的学校>为组长学校,与周边十多所成员学校结成生态群,将“新基础教育”成果辐射到成员校,实现所在区域学校共同发展的生态式做法)。在此基础上,数学教研组采用“走出校门,联动研修”的方式,成立数学研究核心团队,把研究落地到各个成员校,通过指导、磨课、实践、反思、重建等方式,以成熟课型带动区域内学校共同发展。我们还以生态区建设为核心研修网络,重点围绕“小学数学学科‘线·面·体类结构的教学策略研究”展开实践研究,从项目驱动到自主创生,不仅将教学研究改革的着力点放在研究之事的达成上,还放在了教师团队的发展壮大上。

在此过程中,数学教研组也达成了三个发展目标:一是连续两年被评为“区优秀教研组”,并形成校内互动、校际联动的深度融合共生的研修生态;二是积累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改革课型,将研究过程中呈现的经验和案例汇编成册,作为各梯队教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手册;三是实现研究方式的重心下移,有向开放,形成了教师梯队整体推进的格局。未来,汽轮小学将进一步推动教研组研究的日常化、制度化、精品化,在提升自身核心内生力的同时,达成个体与群体的互惠共生、学校与区域的协同发展,使“研究着工作”成为教师的生存状态,并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与超越!

参考文献:

[1]卜玉华.课型研究:架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J].人民教育,2016,(Z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