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具匠心

2019-11-28赵灵馨

课外语文·下 2019年10期
关键词:朗读教学

赵灵馨

【摘要】朗读教学向来是语文课堂的教学重点。它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整篇文章。经常朗读文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但“读”在现阶段语文课堂中还存在一些发展误区,课堂上无须太过花哨的朗读教学形式,简单合理已足够。应合理运用朗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朗读教学;朗读重要性;朗读误区;合理朗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素养中最核心的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意味着要使学生能将自己心中所想之物准确地变成所绘之物。因此,每个语文教师注定要倾尽全力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和智力的目的。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就是让学生“开口”,学会朗读。

一、“读”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

朗读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章。朗读过程就是熟悉文章、感知文章的过程。在预习一篇陌生的课文时,学生能通过朗读快速了解文章内容。如学习《最苦与最乐》时,通过将默读与快速阅读相结合,学生能迅速找到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最苦是负责任,最乐是尽责任”。

朗读过程也是调动课堂氛围的过程,如果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人在讲台上高唱“独角戏”,学生只是机械地听,久而久之,课堂就会变得毫无生气,学生学习动力也会消耗殆尽。

经常朗读文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长期的朗读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将文章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提升语文素养。但这种变化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经过时间累积慢慢积淀而成的。当学生拥有了较好的语感,他能很敏感地感知到作者行文语言的风格,唤起自身的情感体验,感受文章传达出的情感。同时,学生语感提升尤其体现在文言文“断句”上。古人的語用语法和现代汉语大相径庭,学生面对一篇陌生的文言文大多心存畏惧感和距离感,因此文言文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短板,在朗读过程中也经常出现学生因断句出错而闹出笑话现象。究其本因,就是缺少“语感”。而这语感,就需要通过朗读来训练。文言文通常语言简练,铿锵有力,读起来朗朗上口,适宜引导学生通过多次朗读来领会个中含义。

二、“读”在现阶段语文课堂中的发展误区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一线语文教师们都致力于加大朗读在课堂中的比重。然而语文教师们却往往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而不是给学生“讲”书。赋予学生“读”的权利才是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体现,也只有如此,才能让课堂真正具有活力。

教学过程中的朗读应是水到渠成的、自然而然的,并不是生硬地为了实现朗读教学目标而去朗读。我们经常能看到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毫无缘由地读课题的现象,这种盲目的课题朗读只是教师的自我安慰,觉得自己这堂课上实施了朗读教学,对学生体会文章情感内容提供不了多少帮助。

教师们在进行朗读教学时,经常容易忽视个体朗读情感。每个读者心中都有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同理,每个人对文章的解读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对于课堂上出现不同情感处理的朗读,教师更应以包容的态度去看待。反观现今的朗读教学,常常只让几个朗读好的学生“撑场面”,其余学生只是坐着“静静聆听”。这种现象在公开课上尤为严重。为了增加课堂的视听效果,教师往往让朗读水平好的学生做示范,别的学生只能默默接受,根本没有参与朗读的份儿。久而久之,那些经常朗读的学生似乎成了班级朗读的“标准”,他们怎么读,其他学生就应该怎么读。其实,朗读是学生自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应注意到学生的个性特色,不要为了“作秀”而忽视对每个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

朗读教学中存在的最大一个误区是教师容易被“热闹”的朗读假象所迷惑。笔者曾在教学《孙权劝学》时,在文中提取出孙权、吕蒙、鲁肃等人,以“东吴智囊团”为群名为这三个人物创建“微信群”,根据课文内容相应地提取出每个人物在微信群中的发言,并让学生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对话朗读。这种以微信群聊为主要形式的创新型朗读形式虽然一开始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但检验发现,这种兴趣只是“假性兴趣”,学生们并不能很好地掌握课堂的重点知识。教师如果沉浸在自己制造的像泡沫般梦幻美丽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里,不能掌控好课堂秩序,让学生“肆无忌惮”地“充分发挥”,反而会本末倒置,影响学生对文本情感的深入理解。因为这种看似热闹、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朗读教学实则是片面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打扰了学生对文章重点内容的学习,是教师自欺欺人行为的体现。而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被搁置这一现象,教师们并不一定能察觉到。就拿上文笔者《孙权劝学》的朗读教学来说,当时笔者对学生充满激情的朗读颇为自豪,但经过习题的检验,却发现效果惨不忍睹。教师将角色扮演的朗读方式视作新型教学方式,用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但是学生的自控能力尚且不足,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了游戏当中,这种长时间的游戏式教学容易让他们不能集中注意力,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由此,鉴于以上朗读教学误区的存在,教师应结合课堂实践,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朗读教学,合理地运用朗读,促进语文课堂教学。

三、合理地运用朗读,促进语文课堂教学

纵然朗读在语文课堂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应盲目地滥用朗读,也不应只为应付完成朗读教学目标而随意设置。肖培东老师提出“只想浅浅的教语文”,意即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紧扣文本语言,以这样的语文活动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朴朴实实、简简单单、真真切切,就是语文课了。因此课堂上无须太过花哨的朗读教学形式,简单合理已足够。通过合理运用朗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不是花架子,它是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重要手段。因此,朗读目标要明确具体。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在听,而是忙着板书或思考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心中无数,更谈不上朗读指导,那这种朗读就毫无意义。朗读前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标。比如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顺课文,也可思考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在初读的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理解的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文本环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在每个阶段提出不同的任务和要求让学生去完成,学生的思维才会随着课堂的推进不断活动,从而加深对文本情感意蕴的理解与体会。

朗读教学要明确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朗读领会读者传达的思想感情才是重中之重,切莫让朗读形式喧宾夺主,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朗读的形式上去。如在学习《卖油翁》时,可分角色进行朗读。请几组学生分别朗读,让学生自己分析这样处理人物语言、语气的理由,在充分剖析自己朗读处理方式的同时,深入理解文本,与文章人物产生共鸣,分析人物性格形象。此时教师若能及时引导,启发思考,学生定会有不小的收获。但教师如果追求课堂形式的翻新,比如让几个学生来演情景剧,这就有点舍本逐末,罔顾课堂教学重点了。

总之,通过朗读,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使阅读真正活起来。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声情并茂,培养了语感和情感。 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课堂朗读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类似文本的学习。良好思维朗读教学可以为学生树立“例文意识”,在以本为本的基础上学会举一反三,从而有效地打通学生语文学习的“任督二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晓云.合理利用朗读,提高教学效率[J].吉林教育,2015(Z2).

猜你喜欢

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
探究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与训练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优化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策略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