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建造课程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2019-11-28孙程程
孙程程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125105)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教职成〔2016〕第9号) 预测,到2023 年,海洋工程设备及高技术船舶和高档数控机床的人才缺口为266 000 人。可见,船舶行业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他们能够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科技船舶的发展、突破豪华游轮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全面提升LNG 运输船等高科技船舶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他们还需掌握集成、智能、模块化设计和关键配套设备制造的核心技术[1]。
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我们可以看出,当前船舶行业正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对高校船舶专业学生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专门培养船舶高素质专业人才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也应适应企业的要求进行改革。
1 船舶建造课程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基础
1.1 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
船舶建造是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较小,因此开设相关课程的院校较少。在课程改革建设中,各院校的建设经验不足,没有较为成功的模式可供参考。目前,全国同类高职院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尚处于摸索阶段,教学模式仍然是理论与实践相分离,以单纯课上授课为主[2]。
2016 年12 月,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 船舶建造课程开始线上教学资源建设,2017 年3 月开始逐步投入使用,到2017 年6 月线上资源建设全部完成。经过两轮的教学运行,教学效果很好。2017 年5 月,船舶建造课程被选为学院课程改革“理实一体化”试点课程,经过一年的建设,教学效果显著。因此,船舶建造课程开始尝试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采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该模式能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完美结合,教师的课堂授课与课下引导同步进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1.2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的研究保障
学院是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建设单位,也是中央电教馆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立项单位,学院的“实验校”建设成果被中央电教馆评为全国29 个优秀案例之一。近年来,学院与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合作,实行“混合式”课程改革,成效显著,88 门课程上线运行,95 门网络课程正式运行。具有学院特色的“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已在院内外推广使用。
学院具有良好的校内实训基地和实训设施,可将教学结合生产实际,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整个教学团队不只是单纯由授课教师组成,还有教辅人员、实训车间的实验员和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人员安排上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首先,经验丰富的外聘教师在船舶相关企业主要从事分段制造、分段搭载、工艺编制等工作,他们不但有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而且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其次,校内授课教师队伍由教授、副教授、讲师组成,他们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职称、学历结构合理。教学团队成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每年至少两次去企业挂职锻炼,实时掌握企业岗位需求动向和最先进的造船工艺,将学院的课堂教学与工厂的实践相结合。此外,学院还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同时还与国内很多大型船舶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保证教学质量。
2 船舶建造课程混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注重船舶建造的工艺性和实用性,课程的结构设置更加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配置比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突出实践操作和教学平台的利用,合理划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线上教学、线下教学的比例。
2.1 混合式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实施[4]
整个教学过程打破原有的按章节授课的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岗位能力。以船舶建造过程中的几个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5],完成在校学生与船厂技术人员身份的转换。
以船舶建造课程(二) 为例,捡料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分段的结构及钢材变形、表面缺陷产生原因,最终掌握分段的零件组成和船体钢材预处理方面的知识。部件装配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平台和胎架的相关知识及胎架的制作方法,了解拼板的工艺过程,最终掌握T型梁倒装法装配步骤、肋骨框架的装配焊接、分段部件的装配工艺过程。分段装配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船体建造焊接变形的原因、预防措施及矫正方法,掌握典型分段装配要点。检验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船舶表面处理的类型和等级要求,熟悉船舶防腐与涂装的工艺。船舶总装及下水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分段船台装配过程及其装配特点,装配中的注意事项,船舶下水的几种类型,并能根据各类型的特点编制相应的下水工艺流程,熟悉交船过程,并对整个学期的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具体教学内容如图1 所示。
图1 船舶建造课程 (二) 教学内容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船舶建造课程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主要授课内容和培养目标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通过重新搭配各个章节的内容,围绕捡料、部件装配、分段装配、检验、船舶总装及下水五个典型的工作任务,使之构成一条完整的船舶建造“流水线”,方便学生在学校实训车间里完成相应的实践操作,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同时,每个学习情境的内容与学生在船厂的专业岗位实际工作相一致,课程教学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6]。
2.2 混合式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体系
船舶建造是一门考试课程,传统教学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课程的主要衡量标准,占总成绩的80%。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取消课程的期末考试一次定终身的方式[7],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加大学生平时实践部分的成绩比例,让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想动手、会动手”,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总的来说,将成绩分成线上成绩和线下成绩两部分。线上成绩主要包括学生在线学习时长、参与讨论的活跃程度、课程作业和在线测试的正确度、课后拓展的完成情况等几部分,需要教师和平台共同完成,占总成绩的25%。线下成绩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分数、课程参与程度分数和期末考试分数三部分,占总成绩的75%。课堂表现包括出勤评估和课堂活跃性评估两部分。出勤主要考核学生缺课、迟到、早退、病事假情况以及是否遵守理实一体化课程学习过程各项规章制度等,占总成绩的10%;课堂活跃性主要考核学生所在的课程小组讨论问题的活跃程度以及学生个人在课堂上参与讨论的情况、回答问题次数及正确性,占总成绩的15%。课程参与程度分为课前、课内和课后三部分,占总成绩的50%。课前主要是线上考核。课中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本课程共有四次实践教学内容。其中,二年级下学期是船体放样,主要指的是型线放样、外板展开、构件展开及样板制作。其中,型线放样又包含理论型线放样(需要注意横剖线图、纵剖线图和肋骨型线图的型值和型线) 和肋骨型线放样(需要注意艉轴出口处、艏柱和肋骨根部的型线)。三年级的上学期是钢料加工、船体小组立装焊和船体大组立装焊,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专业素养、效率观念及协作精神,合理的操作步骤和操作准确性,实验报告格式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完整,操作是否准确等。课后,需要在平台上进行考核。实践操作参与程度所占的比重很大,占总成绩的25%。以往考试课程成绩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80%左右。因此,学生往往忽略掉平时课程的学习,认为只要期末复习好,平时课程不用认真对待,到最后,整门课程学生只学会了“背题目”。船舶建造课程打破传统的考核模式,削弱期末考试成绩比例,加大过程考核的成绩比例,使学生重视平时学习,引导他们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加入实践考核,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在实践中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使他们真正掌握实践操作技能[8],从而达到船舶建造课程的培养目标。
实践证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素质大大提高。学院船舶工程系学生在2019年第十四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一组、三等奖六组;在2019 年全国职业院校船舶与海洋工程装配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船舶建造工业新的就业形势要求,船舶建造课程创新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教育指导思想[9],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弱化期末考试、重视平时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考核手段,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内实训基地场地、实训设施以及网络教学平台,使课程教学密切结合实际生产。船舶建造课程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使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更加合理,培养的专业人才更加适应船舶工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