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重道远 砥砺前行
——《安顺学院学报》“屯堡学研究”专栏建设追溯及其成效

2019-11-28郑朝彬

安顺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屯堡安顺学报

郑朝彬

(《安顺学院学报》编辑部;安顺学院人文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一、筚路蓝缕“破天荒”

《安顺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当时名为《安顺师专学报》。初为综合版,后分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1期开始再次改版为综合版。2002年第2期开始更名为《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开始更名为《安顺学院学报》,至今仍为综合版。在刊期方面,1983年仅出版1期(12月创刊),1984年至1989年为半年刊,一年出版2期(其中1985年第2期因故未出版,只有1期);1990年至2007年为季刊,2008年至今为双月刊。

表1 1994年至2007年《安顺学院学报》刊发屯堡学论文统计表

(注:数据为0的年度和刊期未列入)

《安顺学院学报》与屯堡学研究“结缘”是在1994年。当年3月出刊的《安顺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刊发了安顺师专中文系教师范增如的文章《贵州安顺地戏并非傩戏》[1],这在《安顺学院学报》的出版历程上可谓是“破天荒”。从1994年到2008年创设“屯堡文化”栏目之前,《安顺学院学报》共刊发屯堡学研究论文13篇(见表1)。

二、砥砺前行上台阶

1.“屯堡文化”栏目建设

2008年8月,在《安顺学院学报》第4期创设了“屯堡文化”特色栏目。当期刊发了2篇屯堡学研究论文:一是《安顺日报》原副总编宋茨林的《是历史遗存还是现代包装——〈屯堡重塑〉中的“热点”与“冰点”》,该文主要对Tim Oakes(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和吴晓萍(贵州民族大学教授)主编的《屯堡重塑:贵州省的文化旅游与社会变迁》一书进行了评价[2]。作为回应,《安顺学院学报》“屯堡文化”栏目刊发了 Tim Oakes和吴晓萍两位教授共同撰写的《屯堡文化的价值——与宋茨林先生商酌》(2009年第2期)和《再谈“屯堡重塑”——与宋茨林先生商酌》(2010年第1期)两篇文章。二是安顺学院教师张定贵的《安顺屯堡文化价值要析》,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和谐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对屯堡文化的价值进行了论述[5]。从此之后,一直到2017年6月《安顺学院学报》第3期将“屯堡文化”栏目更名为“屯堡学研究”专栏之前,共刊发屯堡学研究论文56篇(见表2)。屯堡学研究逐渐成为《安顺学院学报》的重要组稿方向和出版工作的重要内容。

表2 《安顺学院学报》“屯堡文化”栏目刊发文章统计表

(注:数据为0的年度和刊期未列入;2017年第3期至第6期未计入)

2.“屯堡学研究”专栏建设

《安顺学院学报》特色专栏“屯堡学研究”是《安顺学院学报》编辑部在原有特色栏目“屯堡文化”(从2008年第4期开始)的基础上,与贵州省屯堡文化研究中心(屯堡研究院)、贵州省屯堡研究会、中国明史学会屯堡研究分会联合建设的特色栏目,主要刊发明清卫所及屯堡研究、安顺(延及贵州)乡土文献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屯堡学研究”特色栏目的建设,并责成《安顺学院学报》编辑部快速推进专栏建设工作:2017年3月,经过向分管校领导熊国敏副校长请示,并报请时任主编刘雷校长同意,《安顺学院学报》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赴凯里学院期刊社、《铜仁学院学报》编辑部等考察学习办刊经验(尤其是特色栏目建设),返校后分别向分管校领导熊国敏副校长和学报主编刘雷校长汇报情况,并开始“屯堡学研究”特色栏目的筹建工作;2017年4月至6月,学报编辑部多次和贵州省屯堡文化研究中心协商,并由贵州省屯堡研究中心召集屯堡研究专家讨论特色专栏的名称、文章主题等内容,经过专家讨论并报学报主编刘雷校长同意,最后将栏目名称定为“屯堡学研究”,并确定于《安顺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正式将特色栏目“屯堡文化”更名为“屯堡学研究”,组稿工作暂时由贵州省屯堡文化研究中心吕燕平主任负责;2017年7月至9月,学报编辑部与贵州省屯堡文化研究中心协商,开始筹建“屯堡学研究”专栏编委会,同时与校内有关专家沟通,初步确定了“屯堡学研究”专栏编委会人选,并报学报主编刘雷校长;2017年10月27日,“屯堡学研究”特色栏目专题讨论会在学报编辑部会议室召开,学报主编刘雷校长、学报编辑部分管领导熊国敏副校长、科研处处长张来以及专栏编委会成员人选王芳恒(副校长、学报编委、“屯堡学研究”专栏编委会主任人选)、吕燕平(贵州省屯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屯堡研究会秘书长)、吴羽(安顺学院旅游学院院长)、孟凡松(安顺学院科研处副处长、贵州省屯堡研究会副秘书长)、张定贵(贵州省屯堡研究会副秘书长)等专家参与专题讨论会。经过此次专题讨论,确定了“屯堡学研究”专栏编委会的建立和特约稿件稿费支出等事宜,并确定由学报编辑部撰写专题报告向学校汇报。2017年11月23日,“屯堡学研究”特色栏目建设初步方案及“屯堡学研究”专栏编委会设置名单经过院长办公会讨论通过。2017年11月30日,“屯堡学研究”专栏编委会召开会议,讨论2018年组稿工作,并同贵州省屯堡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项目负责人王芳恒副校长(“屯堡学研究”专栏编委会主任)就“屯堡学研究”特色栏目建设经费进行协商,商定从贵州省屯堡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经费中拨入一定经费作为“屯堡学研究”特色栏目建设经费,专门用于“屯堡学研究”专栏的特约编辑费和特约稿费,具体实施方案由学报编辑部会同贵州省屯堡文化研究中心、贵州省屯堡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组协商制定。2017年12月1日,经学校党委会研究决定,同意“屯堡学研究”特色栏目建设有关事宜。2018年,学报编辑部和“屯堡学研究”专栏编委会根据组稿需要,增补了杜志明(人文学院教授、博士)作为专栏编委会成员。

从2017年第3期开始,《安顺学院学报》“屯堡文化”栏目正式更名为“屯堡学研究”。从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屯堡学专栏”共计刊发屯堡学论文46篇。

表3 《安顺学院学报》“屯堡学研究”栏目发文统计表

(注:2017年第1期、第2期未计入)

三、磨剑十年终见效

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重视下,在学校个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安顺学院学报》编委会以及学报编辑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安顺学院学报》“屯堡学研究”专栏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年均发文量有所突破

《安顺学院学报》与屯堡学栏目的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94年至2006年,尚未设立屯堡研究相关栏目;第二阶段是2008年至2016年,创设了“屯堡文化”特色栏目;第三阶段是2017年至今,把“屯堡文化”栏目升级打造为“屯堡学研究”专栏,并建立了专栏编委会,投入了专项资金。在这三个阶段,《安顺学院学报》屯堡学研究论文出版有较为明显的进步:与前一个阶段相比,后一个阶段均在年平均发文量上有较大突破(见表4)。

表4 《安顺学院学报》屯堡学栏目建设三个阶段发文数对比表

(注:为便于计算,第二阶段只统计到2016年,将2017年第1期、第2期纳入第三阶段统计)

由表4可以看出:在第一阶段(1994年至2006年)的13年中共刊发为13篇屯堡学研究论文,有8年度刊发了屯堡学研究论文,有5个年度未刊发屯堡学研究论文,年平均发文量为1篇;在第二阶段(2008至2016)的9年中,每年都刊发了屯堡学论文,发文总数为52篇,年平均发文量为5.8篇;第三阶段(2017年至2019年)的3年中,每年都刊发了屯堡学研究论文,年平均发文数为16.7篇。相对于前一个阶段而言,后一个阶段都有了突破性的增长。

2.作者范围和层次有所突破

首先,从总体上看,1994年1月至2019年8月,《安顺学院学报》共刊发屯堡学研究论文115篇,就第一作者而论,如表5所见:单位署名为安顺学院者共计75人次,占作者总人次的65.2%,单位署名为省内单位作者共21人次,占作者总人次的18.3%,单位署名为省外单位作者共18人次,占作者总人次的15.7%,单位署名为国外单位者仅1人次,占作者总人次的0.8%;学历层次为博士(含在读博士研究生)者共19人次,占作者总人次的16.5%,学历层次为硕士(含在读硕士研究生)者55人次,占作者总人次的47.8%,学历层次为本科及以下(含未注明学历)者共41人次,占作者总人次的35.7%;高级职称(含副高级)作者共55人次,中级职称及以下(含未注明职称)者共50人次,分别占作者总人次的47.8%和52.2%。

表5 《安顺学院学报》屯堡学研究论文作者分类统计表(1994-2019)

(注:1994年1月至2019年8月,《安顺学院学报》共刊发屯堡学研究论文115篇,此处只统计第一作者情况,均为作者刊发文章时的第一单位署名)

其次,从时间段上来看(如表6),在2008年以前(即设立“屯堡文化”栏目之前),单位署名非安顺学院的作者(含未署名单位者1人)仅4人次,且都是省内单位。2008年至2016年,即“屯堡文化”栏目设立期间,有国外单位(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作者1人次,省外单位作者5人次,省内单位作者6人次。从2017年成立“屯堡学研究”专栏编委会至今不到两年时间,省外单位作者有12人次,省内单位作者也有11人次。非安顺学院作者人次有突破性的增长,说明屯堡学研究的影响力逐渐提升,《安顺学院学报》“屯堡学研究”栏目也逐渐被学术界关注。

表6 《安顺学院学报》屯堡学研究论文作者单位(非安顺学院)署名情况统计表

(续表6)

类别单位名称作者姓名文章发表时间(刊期)省内单位未署名沈福馨1995年第1期安顺地区(今安顺市)文联帅学剑1994年第3期、1996年第1期贵州大学袁本良2006年第1期彭 华2010年第3期《安顺日报》社宋茨林2008年第4期杨友维2008年第6期贵州民族学院(今贵州民族大学)吴晓萍2010年第1期贵州师范大学王红银2012年第1期徐 艳2012年第3期石 峰2018年第1期陈忠松2018年第1期梁 坤2018年第2期安 红2018年第6期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彭德桥2012年第2期安顺市屯堡文化学会陈文杰2018年第2期任君黎2018年第2期贵州省屯堡文化中心包志怀2018年第3期安顺市社科联高守应2018年第6期开阳县文化馆何先龙2019年第1期安顺职业技术学院杜应国2019年第4期

(注:1.此处只统计第一作者情况,均为作者刊发文章时的第一单位署名;2.沈福馨未署单位名称,但确定其人并非安顺学院教职工;3.同一单位以首次出现时间为序)

3.学术影响力不断有所提升

组建了“屯堡学研究”专栏编委会后,聘请了部分屯堡学研究专家学者作为编委会成员,并投入了专项经费,“屯堡学研究”专栏的文稿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学术影响力也有较大提升。

在第一阶段所刊发的13篇文章,总引用频次为132次,平均被引频次为10.2次,总下载量为3117次,平均被下载239.8次(各篇文章的被引频次和下载量详见表7)。在这一阶段,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章为范增如的《安顺屯堡史话》[6]一文,达26次;下载量最高的为吕燕平的《安顺屯堡文化——黔中喀斯特环境中的汉民族地域文化景观》[7]一文,达501次。

第二阶段刊发的56篇屯堡学论文,总被引频次为142次,平均被引频次为2.5次,总下载量为8689次,平均下载量为155.2次(各篇文章被引频次和下载量见表8)。在这一阶段,被引频次最高的为赵世钊和吕燕平合著的《乡村旅游开发中村民权益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安顺屯堡村寨为例》[8]一文,达15次,下载量最高的为张定贵的《安顺屯堡文化价值要析》[9]一文,达502次。

表7 《安顺学院学报》屯堡学研究论文影响力统计(1994-2006)

(注:引用频次和下载量的统计截止时间为2019年8月31日)

表8 《安顺学院学报》“屯堡文化”栏目论文影响力统计

(续表8)

序号论文标题作 者刊期被引频次被下载次数14安顺鲍屯人的生态文化观彭 瑛2010年第1期29415安顺屯堡数字化建设探析吕燕平2010年第2期112116论屯堡人的孝道思想李昌礼2010年第2期011817屯堡人招赘婚俗的变迁及其社会影响———以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村为例彭德桥2010年第3期422818族群记忆及认同建构———屯堡人清明“上大众坟”的人类学考察彭 华2010年第3期626819对屯堡文化词汇英译策略的解读周爱琴2010年第4期06620从他组织到自组织———论安顺市Ⅰ村改革开放30年乡村治理的变迁张定贵2010年第4期223921明代屯田下的黔中精神文化颜建华杨 武2010年第5期312122屯堡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整合胡赤兵2010年第6期72623屯堡乡土小说创作的文化透视李昌礼2011年第1期17124略论清代贵州改卫归流孟凡松2011年第2期928725生态学视角下的屯堡族群动态陈姝凝2011年第3期29826非宗族传统资源的现代利用———以安顺市鲍屯村为例曹 婕梁胜初2011年第4期08027屯堡文化空间探析吕燕平2011年第5期628428文化生存范式下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以贵州安顺鲍屯村为例彭 瑛2011年第6期419829明代贵州民屯刍议王红银2012年第1期214030屯堡文化的传统哲学内涵何小英2012年第2期07731安顺屯堡族群的非宗族性考察彭德桥2012年第2期17632明王朝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徐 艳2012年第3期016933屯堡说唱文学的艺术特色李昌礼2012年第4期211234文化心态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以屯堡文化为例郑朝彬2012年第4期316835屯堡文化中的伦理价值观任兰兰2012年第6期08236明朝安南卫武职调入与卫军来源孟凡松2013年第1期617537安顺屯堡山歌的艺术表现叶晓芬2013年第3期210838屯堡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隐患探析———以贵州省平坝县“天龙模式”为例陈 斌韩 雷2013年第3期116439论屯堡建筑功能的变迁潘桂芳2013年第4期314040论明代卫所武职承袭———基于威清等卫选簿的考察孟凡松2014年第1期4237

(续表8)

序号论文标题作 者刊期被引频次被下载次数41屯堡农耕文化中的畜禽养殖文化———以平坝灰鹅为例马 明黄海燕刘 颖2014年第2期05642屯堡区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杜成材2014年第3期417743发掘屯堡文化教育资源拓展思政教育途径吕善长潘桂芳2014年第5期26344平坝白云陈氏入黔始祖陈旺史事考述孟凡松2015年第2期08545屯堡区域开展定向体育旅游的可行性分析王丽平余 群2015年第2期19246屯堡饮食文化的人类学透视杜成材2015年第5期11647诗词创作与文化叙述———屯堡文化的文学性观察李昌礼颜建华2015年第6期04948论“著作权法”中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观———以“安顺地戏”案为例张雅东王霄燕2015年第6期011949屯堡妇女服饰变迁的社会性因素考察苗青青2016年第2期26550安顺地戏剧本句式的特征———以《安顺地戏剧本选》为例宋积良2016年第4期15351贵州地戏文化“走出去”译介探究李向民2016年第4期012152屯堡建筑木雕的文化背景探析何 谦陈登文2016年第5期17053安顺地戏文化的现代转型与传承汪庆春2017年第1期217454“快旅慢游”背景下安顺屯堡旅游的升级研究王智勇潘桂芳2017年第1期112955明代平越卫职役来源地初探任 柳2017年第2期08156滇黔武职选簿所见洪武平滇战事探析李旭亮2017年第2期028合计1428689

(注:引用频次和下载量的统计截止时间为2019年8月31日)

在第三阶段刊发的46篇屯堡学文章的总被引频次为16次,平均被引频次为0.3次,总下载量为2172次,平均下载量为42.2次。在这一阶段,被引频次最高的是石峰的《“边汉社会”及其基本轮廓——以黔中屯堡乡村社会为例》[10]一文,达3次,下载量最高的为吴羽和陈斌合著的《屯堡文化旅游开发价值探析》[11]一文,达149次。

表9 《安顺学院学报》屯堡学研究论文影响力统计

(续表9)

序号论文标题作 者刊期被引频次被下载次数2从天地君亲师信仰看小传统风貌的屯堡服饰张志春2017年第3期1453地域超越、时间区隔与资料建设———论屯堡学建构中的几个问题 王 涛2017年第4期1314新型城镇化与贵州屯堡文化自觉的路径选择韦明顶2017年第4期0515洪武廿二、廿三年贵州新设卫所旗军来源再探 孟凡松李旭亮2017年第5期2616论安庄卫指挥使陆秉家族对贵州镇宁的贡献吕善长邱 玥2017年第5期0127屯堡文化形成的自然地理机制 冯开禹张 磊方 曌2017年第6期0898屯堡土地伦理观对贵州村落土地利用的启示———以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屯村为例殷清慧2017年第6期0909学科论视角下屯堡学的构件和构建 张定贵2018年第1期03910清代改卫归流研究刍论孟凡松2018年第1期010211苗岭走廊与明代屯军后裔族群研究吕燕平2018年第1期08512“边汉社会”及其基本轮廓———以黔中屯堡乡村社会为例石 峰2018年第1期39913引戏入仪:安顺地戏的形成路径陈忠松2018年第1期011314屯堡聚落的典型特征空间探讨王 念周政旭胡 杰2018年第2期18615安顺傅家寨山体军事遗存的空间布局与功能 梁 坤2018年第2期03816平坝卫韩氏家族及其对地方的贡献述略陈文杰2018年第2期01817“佛头”传承对屯堡族群的影响探析 任君黎李德贵2018年第2期13418论洪武时期滇黔卫所中的北方民族武职群体 李旭亮孟凡松2018年第3期06219明代靖难新官入黔考述———以武职选簿为中心 包志怀孟凡松2018年第3期23620明代贵州诸卫靖难新官考述———以居中二卫、下六卫为例吕善长2018年第3期22821贵州前卫莽哥卜花家族史事考述 郑朝彬2018年第3期01822清代东南四省卫所裁撤研究 王涛2018年第4期05023安乐州女真徙居时间与身份略述 沈一民2018年第4期027

(续表9)

序号论文标题作 者刊期被引频次被下载次数24安顺顾成文化遗产调查研究崔丽芳李艳红2018年第4期01925明清安顺屯堡新娘“起更衣”探源 何小英2018年第4期05226屯堡文化旅游开发价值探析 吴 羽陈 斌2018年第5期014927景村联动视域下的屯堡乡村旅游开发 杜成材2018年第5期06828安顺屯堡村落保护与民宿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彭 瑛2018年第5期113329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市民化探索———以贵州安顺旧州屯堡人为例 苗青青2018年第5期07630明代贵州诸卫新官考述———以“上六卫”“西四卫”为例任 柳孟凡松2018年第6期14531西堡沙氏土司史略高守应2018年第6期02332明代平越卫职役军事履历考述———兼论武职选簿的民族史料价值 张丽娟孟凡松2018年第6期03733明代播州杨氏土兵与贵州卫所的互动 安 红陈季君2018年第6期03534安顺屯堡刊刻契约文书探析吕燕平2019年第1期03935安顺屯堡民间契约画押形式初探杜成材吕燕平2019年第1期02636明代贵州卫许氏家族史事考述何先龙2019年第1期01837屯堡社区并村与村名文化探析王文杰2019年第1期04138论卫所与屯堡研究之通路———第十九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首届明代屯堡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孟凡松2019年第2期03639明代武职家族地方影响初探———以威清卫为例吕善长孟凡松2019年第2期01640汪公民俗地方化与屯堡村庄治理秩序的生成陈 斌2019年第2期01241元明清“湘黔滇驿道”建置过程及路线变迁黄菡薇2019年第2期02242从明代禁戏政策及清初武戏兴起看屯堡地戏的形成张定贵2019年第3期0643屯堡佛歌探析宋积良2019年第3期0544安顺屯堡工匠与屯堡族群的系统建构吴 羽2019年第3期01545小村庄与大历史———《九溪村志》序杜应国2019年第4期0046屯堡碑刻、文书辑录(一)吕燕平2019年第4期00合计162172

(注:引用频次和下载量的统计截止时间为2019年8月31日)

总之,从平均被引频次和平均下载量来看,第一阶段刊发的屯堡学论文最高,因其刊发时间较早,传播范围比较广,且占据学术研究先发优势。尽管第三阶段的文章由于刊发时间比较晚,平均被引频次和平均下载量均不高,但从整体上看,学术质量要高于前两个阶段,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第3期刊发的《贵州前卫莽哥卜花家族史事考述》[12]一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8年第5期进行了论点摘编,这在《安顺学院学报》的出版历程中尚属首次。

结 语

“屯堡学研究”专栏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重视下,在《安顺学院学报》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和“屯堡学研究”专栏编委会各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本专栏从无到有,到逐渐壮大并取得一定成效。当然,《安顺学院学报》“屯堡学研究”专栏在建设中面临的困难也不小,专栏建设的推进机制也还在进一步探索之中。这需要《安顺学院学报》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和“屯堡学研究”专栏编委会各位专家进一步攻坚克难和不懈努力。总之,《安顺学院学报》“屯堡学研究”专栏建设虽然成效初显,但仍然任重道远,尚需进一步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屯堡安顺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安顺学院获批新增两个本科专业
乡村振兴·安顺宣言
情定安顺的“白衣天使”
致敬学报40年
寻味贵州——安顺
安顺屯堡地戏
屯堡人的春节
屯堡遗风
屯堡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