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代文献探析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选穴规律

2019-11-28王彩霞潘伟娟郝重耀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颈项腧穴面瘫

王彩霞,潘伟娟,郝重耀

(1.山西省针灸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 2.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晋中030619)

针灸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少,是目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首选方法。在取得与西医药治疗相同疗效的前提下花费更少[4],因而更受到患者的信赖和推崇。因此,系统地了解其取穴规律对进一步认识该病、提高疗效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笔者以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作为信息检索工具,分别以“面瘫”“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瘫”“贝尔麻痹”“口”“卒口僻”及“吊线风”等为检索关键词,系统查阅2014年至今近5年与周围性面瘫相关的文献资料。

1.2 纳入标准

所选用资料均为对临床治疗的记录,包括临床报道和名医验案等,治疗中所涉及选穴均用于治疗周围性面瘫。

1.3 排除标准

检索到的文献是对动物实验的研究和记录,或涉及对周围性面瘫相关评价指标的研究,或是对其诊断方法的评定;文献中所涉及的穴位为针对中枢性面瘫或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周围性面瘫的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首先,对检索到的文献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整理;然后,对筛选后留存的文献应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将其中涉及的治疗取穴按照头面、颈项、上肢、下肢和躯干的身体分部进行分区记录,记录内容包括身体部位的名称和各部位穴位的名称;最后,将所记录内容分别汇总。

2 结果

应用上述方法共检索出1011篇文献,经筛选有473篇符合标准可供参考并参与统计。

2.1 周围性面瘫取穴的分布概况

对所取腧穴按照身体部位进行整理和记录,结果如表1。

表1 周围性面瘫取穴的分布概况

头面部腧穴的应用比重最大,占总数的38.60%,使用频次最高,占总穴次的74.72%;其次为上肢部和下肢部,合计总频次占19.30%,其中上肢部略多于下肢部;颈项部和躯干部穴位选取较少,穴位数各占11.40%,在使用频次上颈项部(4.98%)略多于躯干部(1.00%)。

2.2 周围性面瘫取穴的分部汇总

在上述统计结果的基础上,笔者对身体各部位的穴位选择进行了汇总,包括各部位选取的穴位和各穴位的累计使用频次。

2.2.1 头面部取穴情况 头面部腧穴应用最多的是地仓、阳白、颊车、四白、翳风和迎香穴,占头面部穴位使用总穴次的48.97%(2203/4499),占总穴次的36.59%(2203/6021),其中单地仓穴的应用就占总取穴的7.31%。结果见表2。

2.2.2 颈项部取穴情况 颈项部应用最多的是风池穴,占颈项部取穴的78.33%,占总穴次的3.90%,其次是大椎和完骨穴。结果见表3。

表2 头面部取穴情况

表3 颈项部取穴情况

2.2.3 上肢与下肢取穴情况 上肢部应用最多的是合谷穴,占四肢部取穴的35.11%(408/1162),占总穴次的6.78%;下肢部取穴应用最多的是足三里和太冲穴,占四肢部取穴的31.58%,占总穴次的6.10%。结果见表4、表5。

表4 上肢部取穴情况

表5 下肢部取穴情况

2.2.4 躯干部取穴情况 相较而言,躯干部穴位的选择最少,以关元、气海和中脘穴为主,占总穴次的比重低于0.65%。结果见表6。

表6 躯干部取穴情况

3 讨论

3.1 周围性面瘫的取穴以近部取穴为要,以远端配穴为辅

从经络来看,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时,便可导致面瘫发生。从取穴配穴来看,本病治疗多以近部取穴为主,再适当配以四肢、躯干部的远端腧穴来进行治疗,如此上下、远近配穴,既可疏通经络,又可通调周身气血,从而增强治疗效果。

首先,头为“诸阳之会”[5],本着“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在治疗本病时头面部穴位是必不可少的,在临床治疗中该部位的取穴种类和频次都是最高的。颈项部与头面相连,亦可作为就近取穴应用,发挥近治作用,对病情恢复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另外,上肢部和下肢部为手、足阳经循行部位,因“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该部位腧穴的应用亦十分重要。这两个部位的腧穴均为远端选穴,与头面部的就近选穴有很好的远近、上下配合作用,对病情的恢复有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而躯干部腧穴多为疾病恢复期调补正气之用,对于病情的恢复有良好的巩固作用。

3.2 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原则是祛风通络和疏调经筋

周围性面瘫的发病多与风邪侵袭、气血不通等因素有关,其面部功能异常多与相关阳经的功能障碍有关,其基本病机是局部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

回顾所整理的腧穴,即是针对其基本的病因病机来配合应用。如头面部应用较多的地仓、阳白等穴,这些穴位的选取多涉及病变部位,有较好的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疏风清热的作用,对调和头面部气血、疏通局部经络、祛风散邪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颈项部的风池穴,不仅有很好的祛风作用,对调畅局部气血和通络舒筋亦有较为突出的作用[6],更有大椎穴与其配合应用,可加强祛风效果。上肢的合谷、曲池等穴多在治疗本病风热证型时配合应用,可有效清散热邪、疏通经络。而对合谷穴的选取还体现了“面口合谷收”[7]的应用,与近部的翳风穴相配可更好地发挥祛风通络的作用。下肢足三里穴不仅可作远端配穴,还可作为保健要穴发挥调补正气、恢复气血的作用。太冲穴不仅本身可以疏肝行气、活血清热,还多与合谷穴配合,合称“开四关”,两穴一气一血,一阳一阴,一升一降,相互为用,协同作用较强,可有效调畅气血、通达经络。躯干部关元、气海等穴对调畅气机、固肾培元和健脾益气等都有较好的效果,与近部取穴配合应用可更好地巩固疗效。

从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取穴及其在治疗中发挥的作用不难发现,在治疗本病时是以祛风通络、调畅气血和疏调经筋等方法为原则,以此来更好地从整体上辨证论治,把各部位腧穴更系统地配合应用,来保证疗效。

3.3 颈项部腧穴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有可观的应用空间

笔者发现,颈项部腧穴虽亦发挥近治作用,但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重视程度较低,纵然头面部腧穴在治疗本病时发挥着首要作用,颈项部的作用亦不可忽视。颈项部穴位可有效疏通经络、祛风散邪,是连接头面和四肢、躯干的桥梁,对改善头面部气血状况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临床专家如文洪教授即对此十分重视,独创项部横向取穴方法治疗眩晕、中风等病,且取得突出疗效[8]。故而,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或可作这方面的延展,可适当加强对该部位腧穴的应用,更好地发挥穴位的作用,更全面地与其他穴位配合来治疗,在保证针灸有效治疗本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疗效,以期能更好地促进病情的恢复。

4 结论

综合来看,按照身体分区来系统了解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取穴现况,能更直观地理解其治疗的原则和方法,更好地体会其对病情恢复的促进作用。同时,作为一项发展性的医疗技术,更好地提高疗效也是每个医生的追求,可以在现有的治疗基础上,对其他取穴或方法多加尝试,寻找更优的治疗方法。

猜你喜欢

颈项腧穴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超声检查NT增厚在胎儿染色体异常筛查中的诊断价值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胎儿颈项透明层值与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的关系分析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
颈项强直疼痛治验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