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情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2019-11-28徐业芹刘蓓蓓

上海护理 2019年11期
关键词:置管胎龄异位

徐 微,王 楠,徐业芹,丁 培,顾 瑞,刘蓓蓓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4)

静脉输液治疗是早产儿较常见的治疗方法,而住院期间反复的外周静脉穿刺一方面会增加患儿疼痛,另一方面反复的疼痛刺激也可导致后期患儿出现认知、情感、运动、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碍[1]。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目前新生儿科应用较为广泛的输液通路,且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性高、可长期留置等优点,对减少反复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保护患儿血管有重要价值[2]。但PICC置管后可能会出现静脉炎、血行感染、导管异位/移位等并发症。其中,导管异位的发生率超过20%,甚至高达60%[3]。异位导管可引起输液外渗,导致静脉炎、血管堵管、血栓形成等[4]。如何有效降低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成为目前国内外护理学者急需解决的难题。目前,国内针对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分析2017年4月—2019年2月于我院置入PICC导管早产儿的导管异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置管长度与体质量的相关性等,以期为提高早产儿PICC置管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7年4月—2019年2月于本院新生儿监护室行PICC置管术的早产儿80例。纳入标准:在本院行PICC置管;置管操作由本院护士完成;签署PICC置管知情同意书;置管时胎龄<37周。排除标准:相关临床资料缺失者;患儿生存时间在1周以内者。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80例新生儿中,男40例,女40例;胎龄 26.0~36.5周,平均胎龄(31.0±2.2)周;体质量 340~2950 g,平均体质量(1488.0 ± 380.0) g。

1.2 PICC置管的实施

1.2.1 PICC置管方法 ①测量置管长度:采用传统的体表测量法,即使患儿平卧,头保持中立位,将患儿手臂外展与躯干成90°,测量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3肋间的长度确定为置入导管的长度[5]。②选择导管型号:在输液速度允许的情况下,选择最小、最细型号的导管穿刺。③确定穿刺部位:根据置管前相关评估,上肢静脉选择贵要静脉,下肢静脉选择腘静脉进行穿刺。

1.2.2 置管位置判断标准 于置管后接通输液系统之前进行观察判断。①上肢置管导管异位的判定方法:X线摄片显示导管尖端未在上腔静脉位置而是处于颈内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以及其他血管内的位置上;②下肢置管导管异位的判定方法:X线摄片显示导管尖端未在下腔静脉位置,而是处于肝静脉、肠静脉、肠系膜静脉以及其他血管内的位置上。

1.2.3 质量控制 ①穿刺:均由具有5年以上新生儿科工作经验的临床护士完成,且均接受了为期3个月的院内培训,并获得PICC穿刺资质;②数据收集:在充分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数据收集标准进行统一;研究实施前对数据收集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资料收集;具体实施中要求护士将所获得的资料及时记录在PICC护理记录单和此次研究相关记录表上;③数据录入:数据资料双人核对后录入。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用例数、构成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比较;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80例早产儿PICC置管异位情况 见表1。

2.2 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原因的单因素分析 见表2。

2.3 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发生PICC导管异位为因变量(是设定为1,否设定为0),将置管时早产儿的胎龄、日龄、体质量、置管部位、置管时有无机械通气、置管外露长度作为自变量。自变量赋值方法:置管前有无机械通气:1=有,0=无;置管部位:0=贵要静脉,1=腘静脉;胎龄、日龄、体质量、外露长度以实测值选项赋值。结果显示,置管时胎龄≤32周、日龄≤3 d、体质量≤1500 g,置管时行机械通气、置管部位为上肢(贵要静脉)、置管外露长度>2 cm此6项为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独立影响因素,见表3。

表2 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原因的单因素分析

2.4 PICC导管置入深度与早产儿体质量的相关性分析PICC置管无异位的早产儿置管深度与体质量的相关性。结果可见,经上肢贵要静脉成功置管的25例患儿体质量与置管深度呈正相 (r=0.697,P<0.001);经下肢腘静脉成功置管的39例患儿体质量与置管深度也呈正相关(r=0.811,P<0.001)。

3 讨论

3.1 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3.1.1 置管静脉 研究结果表明,在早产儿PICC置管中,经贵要静脉置管的异位发生率较经腘静脉置管异位发生率更高,与相关研究结果[6]一致。有研究指出,PICC置管导管到位率最高的前两条静脉分别为贵要静脉和腘静脉[7],且上肢PICC置管的导管异位发生率较下肢更高。可能是因为经上肢贵要静脉到达上腔静脉,需经过静脉角,在夹角角度较大的情况下容易引起导管置入时发生异位[8]。

表1 80例早产儿PICC置管异位情况 [n(%)]

表3 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1.2 置管时患儿体质量与胎龄 研究结果显示,纳入研究的80例早产儿平均胎龄(31.0±2.2)周,平均体质量(1488.0±380.0)g,且不同胎龄,不同体质量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时胎龄≤32周,体质量≤1500 g是导管异位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早产儿或未成熟儿是指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其出生体质量大部分在2500 g以下[9]。早产儿因其体质量偏低,多数身长较正常足月儿短且静脉长度也较短,间接影响了PICC置管长度,从而影响导管异位的发生率[10]。但具体影响机制尚需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3.1.3 置管时患儿日龄与机械通气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置管时不同日龄早产儿 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时日龄≤3 d是异位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置管时日龄≤3 d的患儿出生后内环境不稳定,水肿较为严重,组织含水量高,血管走形欠清晰,易引起置管长度测量偏差[11]。同时置管时行机械通气的患儿病情一般较重,患儿体位受限,转动头部等动作可能会受到影响,不利于穿刺置管时的体位摆放,继而易出现导管异位。

3.2 PICC导管置入长度与患儿体质量呈正相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上肢贵要静脉和经下肢腘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患儿中,置管深度与体质量均呈正相关(P<0.05)。但由于此次究纳入的样本例数较少,故该结果仍有待增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

4 小结

早产儿行PICC置管是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静脉通路维持方式,能有效减少外周静脉穿刺次数,提高临床治疗效率[12]。正确的导管尖端位置是保证PICC正常使用的重要条件之一[13],而置管后导管位置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能否确保导管位置的准确性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前提[14]。管理层应做好PICC专科护士培训,护士应尽可能准确评估置管长度、进行多学科协作,积极预防并及时发现导管异位的发生。

猜你喜欢

置管胎龄异位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经阴道超声在异位妊娠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不同胎龄胎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特性比较
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不同胎龄早产儿宫外环境下脑发育的多中心观察性研究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中西医联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80例临床观察
不同深静脉临时置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B超引导定位法和体表定位法在肿瘤患者股静脉置管中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