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软产业创造新红利,才能赢在未来—读《新红利:赢在下一个四十年》
2019-11-28彭忠富
文=彭忠富
软性制造是新时代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势所趋,一件商品软价值越多,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就越强,一个经济体创造的软价值越多,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程度就越高,只有把握软性特征才能创造软价值,培育软资源,发展软产业,从而赢在未来。
书名:《新红利:赢在下一个四十年》
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经济增长,主要是要素投入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中国在这一类型的增长模式中享受了三大红利,即人口红利、土地红利、高储蓄红利。但是下一个四十年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储蓄红利、技术红利的确越来越少,劳动、土地、资本的供给结构和供给成本不再如前四十年,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红利也用过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还能不能重复高速增长的故事?
滕泰、刘哲、张海冰最新出版的《新红利:赢在下一个四十年》一书是供给侧改革方面的最新成果。全书从新供给主义角度探寻产业升级转型、跳出传统经济困局之道。
作者深入剖析热点经济现象,指出观念转型才能推动产业升级,打破传统经济困局需要借力新经济,还分析了如何正确认识和实施供给侧改革,并对未来中国经济状况作出展望。第一部分着眼红利褪去后的中国经济,分析目前的复杂性与新特点。第二部分打破对互联网等新经济的质疑,提出再造新红利,必须认识到软价值、软产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提出,促进传统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借力新经济,发展软产业。第四部分总结供给侧改革在实践中的问题,提出改革要点。第五部分以万博新经济研究院的数据为依据,分析各省营商软硬环境,聚焦优势、短板,助力地方发展。第六部分分析中国经济未来的结构、风险与机遇等。
从提高生产效率,到提升产品质量,再到提升产品价值,这是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当传统汽车制造业聚集地底特律经济长期萧条之际,奔驰公司业绩却呈现出稳定增长态势。奔驰公司前总设计师说,他们卖的不是车,是艺术品,只是碰巧它会跑。事实上,全球制造业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已远远超出了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改善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这种几乎可以重新定义制造业变化的新特征,就是“软性制造”。
如果说,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主要靠商品的硬价值,那么,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则更多地要靠软价值。一件商品蕴含的软价值越多,其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就越强;一个经济体创造的软价值越多,这个经济体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程度就越高。
十多年前,诺基亚、摩托罗拉的价值主体是硬价值。乔布斯推出的苹果手机,不仅是通话工具,而且蕴含了更多的体验、品位、审美和时尚元素,更好地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很快就后来者居上。由此可见,进入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制造业单靠质量过硬、功能完备、价格低廉,已经不能满足审美、社交、自我认同等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建议,为了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制造业应从“软性制造—软需求—软价值”的角度重新定义所生产的产品。对于全球制造业而言,这无疑是一次超越传统技术进步和管理改善的革命。作者认为,中国应该实施软性制造战略,这就是新时代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道。首先,引导中国制造业围绕更多、更深、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主攻方向,开发软性资源,增加软性投入,发现既有软性需求,发掘潜在软性需求。其次,引导中国制造业转变竞争策略,提升软价值创造能力。第三,引导中国制造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更多软投入代替硬资源投入。第四,引导中国制造业由生产性思维向创造性思维转变,挣脱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束缚。
软性制造是新时代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势所趋。乔布斯用苹果手机重新定义了手机,马斯克用特斯拉重新定义了汽车,摩拜重新定义了自行车,经过一定的量变的积累后,人们就会发现,这个企业的价值创造源泉已经主要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人的资源;价值创造已经主要不是依靠简单劳动,而是更多地依靠智慧;这家企业就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束缚,进入“用智慧创造财富,用体验实现价值”的新范式。
本书特别以小米发展历程为例,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如何实施软企业战略。小米的经验是:先有公众价值,后有盈利模式;消费者也是价值创造者;通过弯曲、立体的路径实现价值;高度重视软资源;以“快”应对“不确定”和抓住核心人才这个“理想黑体”。
另外,后工业化时代是一个软价值时代,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成为财富的主要源泉,财富创造的方式一旦被更新的技术进行改造以后,所导致的人们就业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也是非常大的。新技术革命下就业将呈现出一些软性特征:一是软就业使得社会组织逐渐分散化、平台化。二是软就业下个人的工作时间更自由、更有弹性。三是软就业使得个人“独立”创造财富成为可能。四是通过软就业一个人可以拥有多重职业身份。
下一个四十年已经拉开帷幕,作为政府、企业或个人,只有把握新经济的软性特征,才能创造软价值,培育软资源,发展软产业,从而赢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