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的建设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2019-11-28
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深刻把握国有企业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认真研究工作中面临的新挑战,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凝聚思想共识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把国有企业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把国有企业领导人定位为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骨干和治国理政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来源,把党员干部、职工队伍定位为党执政的基本队伍,这是我们党对国有企业及其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定位和认识。但在实践中,还存在对国有企业“两个基础”认识不到位,把“管资本”为主片面理解为只管资本,不管企业、不管队伍,忽视国有企业政治基础、执政骨干和基本队伍的定位。有的以实用主义态度看待党建,把党的建设看作搞好国有企业的“工具”,合则留、不合则弃,没有看到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个别甚至抛掉了国情党情,认为国外企业没有党的领导也能搞好,质疑国有企业党组织和党建工作的独特优势。这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的根源在于理论上的不清晰,缺乏应有的政治思维、政治定力。理论上不解决,认识上就难以清醒,实践中就难以深入,必须通过扎扎实实的理论建设予以彻底廓清和回击。
治理体制融合的要求
推动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有机融合,建立体现党对国有企业全面领导的公司治理结构,始终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概括我们党多年来的探索实践、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两个“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明确要求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2016年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以来,国有企业着力在“融入”上下功夫,在“内嵌”上做文章,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上取得阶段性进展。但是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效融合上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破题。具体工作中,部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存在“形似而神不似”问题,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还存在“两张皮”现象,党组织履职缺位、越位、不到位情况并存。比如,一些企业对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和董事会“战略管理、科学决策、防控风险”关系把握不准、权责边界不够清晰。比如,对落实“一肩挑”,有的由上级企业班子成员兼任下级企业董事长的也简单搞书记、董事长“一肩挑”,有的分子公司没有董事会,也搞书记、董事长“一肩挑”,或者党政“一肩挑”,有的为搞“一肩挑”而简单把党委书记转为“副书记”。比如,对落实党组织研究讨论前置程序,有的该上党委会的不上,有的不分大事小事都上,前置程序与董事会、经理层办公会如何衔接有待完善。如何把握好议事链条延长与保证决策效率的关系,仍是一个亟待突破的难点问题。比如,外部董事仍带有“安置”性质,优秀人才不愿来、进不来。一些企业的职工董事制度、职工监事制度还不够完善,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履职能力还需提升。如何做到既旗帜鲜明发挥企业党组织作用,又充分调动其他治理主体积极性,迫切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的要求
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专业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要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经过多年探索,国有企业在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上取得积极进展,但选人用人机制不活的问题始终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很多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回潮,“体制内”身份固化,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有的企业选人用人视野狭窄、手段单一,存在论资排辈现象。有的企业选拔任用程序执行不够规范,“一言堂”、程序“空转”现象仍有发生。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分层分类考核体系,任期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方式应用不够,激励政策不能适应改革需要,激励效果不够明显。有的企业对改革政策把握不准、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应对不力,把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结合做成了“单选题”,在推动二者结合上迈不开步子,职业经理人制度没有取得实质突破。同时,容错纠错机制还不够健全,对干部失误、过失缺乏理解和宽容,不利于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和激情。总的来看,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不到位,与董事会、经理层依法行使用人权不充分的问题并存。
加强自身建设的要求
建设坚强的战斗堡垒永远在路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不断改善和加强。但是,一些党员干部对管党治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管党治党意识不强,贯彻落实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存在上紧下松、“沙滩流水不到头”现象,基层党建“三基建设”仍是薄弱环节。有的基层党建自拉自唱、自我循环,党建工作不能有效融入生产经营。有的基层党组织活力实效不强,一说搞活动就是开会读报念文件“老三样”,党员随时看着“手机报”,基层天天在出“黑板报”,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有的基层党建工作制度不健全,工作没章法,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严肃性、规范性不够。有的对党建责任考核认识不够,虽然考核了,但指标繁琐,唯分是举,有的层层加码,容易引发形式主义。有的不注重职工的思想动态调查研究分析,思想政治工作“责任田”撂了荒。随着年轻党员高学历比例逐渐加大,党员队伍呈现出思维方式活、知识层次高等特点,思想更具独立性、个性化、差异化,这些新变化对开展党内活动、教育管理党员、服务员工发展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企业必须尊重市场规律、注重市场价值,这对避免商品交换原则渗透到企业的党内政治生活提出了新的挑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加强自身建设,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
形成监督合力的要求
强化监督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对加强国有企业监督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整合监督力量、形成监督合力。如何把党内监督与业务监督等结合起来,建立协同高效的大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的部门和岗位的监督,是国有企业监督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当前,国有企业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巩固发展,但也要看到,有的企业党组织主体责任缺失,监督主体履职能力不足,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跟不上形势要求。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违规违纪行为呈现多样化、复杂化、隐蔽化,预防、监督和查处这些行为需要监督人员具备更加过硬的工作本领。有的企业的监督体制缺乏统筹协调,监督力量分散,党内监督与业务监督融合不够,监督力度、效果大打折扣。有的企业虽然探索构建了“大监督”体系,但操作中存在监督同级难、监督上级更难的问题,使得“大监督”格局流于形式。有的企业监督成果共享不足,业务监督中的一些重要监督信息资源不能及时共享,容易形成“信息孤岛”,难以发挥整体监督效能。有的企业监督制度不健全,未建立起监督、评价、追责机制,制度缺失或“牛栏关猫”问题突出。有的企业制度执行不力,将制度挂在墙上、作为摆设、成为“稻草人”。这些都迫切需要整合企业内部监督力量,健全外部监督机制,提升监督效能,加快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同时,也要积极研究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新一轮国家机构改革,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外派监事会撤销的背景下,国有独资、全资公司集团层面是否设立内部监事会的问题;比如,在监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监督(监察)体制如何与之相适应的问题。
股权结构变化对党建工作提出的要求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随着改革推进,国有企业产权结构逐步由过去国有独资或绝对控股,转变为多元参股或股权高度分散化,企业的股权结构、组织形态、经营模式、用工方式等也出现新的变化。未来,国有企业将更多地以混合多元形式存在,一个企业究竟国有股占多大比例算“国有企业”将越来越模糊,这些企业的党建工作亟待研究。很多企业反映,与以往“纯而又纯”的国企相比,不同股权比例、不同层级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功能定位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在哪儿,工作要求有什么不同,这些都亟待明确。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基础薄弱、制度建设滞后,与改革发展要求不相匹配,发挥党组织作用、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的制度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有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在党的建设中简单套用国有企业的标准,忽略了两者的不同。同时,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队伍来源广泛,构成复杂,思想基础、利益地位、文化背景差异比较大,如何发挥党组织作用,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面临的新任务。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入,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变化,党员教育管理、党组织活动开展,以及党组织设置、引领企业发展、服务职工的形式与载体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
境外环境差异对党建工作提出的要求
加强国有企业境外单位党的建设,是确保境外国有资产安全和员工队伍廉洁的根本保证。2016年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后,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境外单位党建工作不断加强,总体上党的组织都建起来了、党的工作基本覆盖了、党员作用也体现出来了,但也存在工作不平衡现象。有的国家和地区,受政治环境、宗教文化、法律制度等因素影响,党的活动方式难以适应,党员教育难以正常开展,党组织活动难以保证,经营地域分散、党员人数较少的单位的这些问题更加明显。一些境外单位业务分布广、产业链条长、授权决策额度大,党组织监督距离远、到位难、监控弱,存在多重安全风险、经营风险和廉洁风险。有的境外单位注册公司、承揽项目多以市场代理方式进行,存在“名义股东”现象,党组织监督难度大。有的境外党组织领导体制不顺畅,工作机构设置不健全,管理模式不适应,党建工作力量不足、能力不够。在国有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形势下,消除境外单位党建工作盲区,是国有企业党的建设需要突破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