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11-27袁米霞
袁米霞
【摘 要】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科技进步的产物,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人口,人口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据预测到203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4.1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三成左右,探索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方法,让老年人享有欢乐、祥和、幸福的晚年生活,是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对政府执政能力和执政智慧的巨大考验,居家养老服务符合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特点、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充分运用社会的有限资源、实现社会公平的现实选择,填补了传统养老模式的空白,正在我国各地纷纷的开展。针对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对策。
【关键词】居家养老;问题;对策
一、居家养老相关概念
中国大陆在概念上的研究,最在见于袁缉辉(1996),他着力于从养老空间概念对居家养老进行研究,他认为“居家养老”即在自己的家中养老,它与“机构养老”和“入院养老”的主要区别是养老地点的差异,在家中生活和养老称之为“居家养老”,在养老院或老年公寓养老称为“机构养老”。王宏娟、高向华(2008)认为居家养老是一种基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化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的关键在于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家庭负担着核心的养老作用和功能,在养老中起基础性的作用,以社区为支撑点的养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除家庭养老之外的相应的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社区养老服务作为居家养老服务形式的有力支撑,向老年人提供了日间照料和居家照料两大类服务。因此,张红,李会(2008)认为养老服务并不等同于社会养老服务。祁峰(2010)认为居家养老的基础是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保障是政府宏观政策和法律制度,养老场所是家中,依靠的是社区资源和信息化手段,把社区服务投入家庭,把各项养老服务传递给老年人。
二、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资金来源单一投入不足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政府的投入,由于农村地区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地方政府的财力负担较重,导致有些地方政府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上投入不足,并且存在忽视农村养老重视城市养老的现象,农村养老院的资金主要是靠个人关系向政府筹措,使得政府财政投入随意性较强,缺乏完善的政府投入机制;再有,农村集体经济落后,除了上级政府出资外,农村集体经济也是重要来源,但是现阶段有很多农村地区的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甚至是没有,连最基本的农村干部工资及建设都无法完成,对于农村的养老服务就更是无从谈起。
(二)居家养老监管不到位
首先,运营主体不明确,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行主体不够明确而且缺乏稳定性和合法性,有些由老人协会负责运营,有些是村委会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负责,运行主体的不确定性,而且运营主体没有相关的资质,导致工作分工与责任的不明确这些都会影响到居家服务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其次,日常监管不到位,国家没有对养老机构的管理采取强制性的要求,对养老机构的建设和服务运营缺乏一套完整的准入、监管、评价标准和体系。在行业指导、接受监督和行业自律上也非常欠缺。例如很多地方存在着硬件条件不达标,存在消防安全不合格,环境卫生差等安全隐患。
(三)基础设施不完善
居家养老服务应有的设施应包括老年食堂、文化活动中心、医务室、、休息室及老年学习室等。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老龄人口、高龄老人、留守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多。然而相比于城市,由于受经济状况的限制,很多地区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如在医疗服务方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只能给老人提供简单的健康护理,老人在此却不能享受到看病就医的服务。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不完善主要表现为服务设施少、简陋、质量低。
三、完善居家养老的对策
(一)丰富养老资金投入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是挑战更是机遇,要树立养老服务业是事业也是产业的理念;树立养老服务业亟需转型升级的理念,树立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政府承担好“编规划、定政策、保托底、有供给、优监管、强服务”的责任。养老服务必须体现需求导向,花小钱办大事,用统筹和改革的思路,创新的理念整合好现有的资源,提高养老服务的实效性。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提高政府购买标准。从财政收入、彩票受益中适当安排专项资金,提高政府购买额度。鼓励社会捐助,社会力量的庞大对养老事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居家养老监管措施
首先,明确运营主体,在规范基层老年人协会和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下,放宽居家养老型社会组织的登记条件,在社区和行政村中成立老龄协会,老龄协会是社团法人资格的基层老年人组织,有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可开立银行账户,村级老人协会皆为其分支机构。老龄协会协助协助社区和行政村完成包括居家养老、“银龄”互助等方面的工作。其次,加强养老机构监管措施。建立社会养老机构的准入退出机制,配套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各类养老机构纳入到监管范围,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质量、服务资质、服务设施、服务安全等标准,加快出台失能、殘疾等特殊老人的评估标准,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业长效监督、评估、考核的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也是目前农村开展和推广居家养老模式的首要任务之一。没有基础设施,居家养老服务无从幵展,更不用说为老人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居家养老服务也难以提高和多样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既要考虑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也要考虑老人的养老需求。老人除了对医疗服务、生活照料方面服务的有一定的需求外,现在对娱乐、艺术活动、电影、图书等方面的需求也在增大。
四、结论
通过本文研究,可以得到的基本结论是:在老龄化不断加快,农村老人数量不断增加的形势下,老人的养老需求也日趋增大,一系列的养老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何解决好农村老人的养老已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随着人口老年化加快、城市化的发展,家庭核心化等一系列原因,家庭养老的主导地位逐渐变化和减弱,与此同时机构养老也因其弊端发展困难居多。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快、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政府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居家养老模式以试点的形式在部分农村发展起来,但发展并不成熟,暂处于起步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农村急需解决的问题是选择和推广哪种养老方式才能满足老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需求,才能有效缓解和解决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本文认为居家养老是目前相对来说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繁荣养老服务市场[N].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2017-3-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3]袁缉辉.养老的理论和实践田.老龄问题研究,1996.7
[4]王宏娟,高向华.城市居家养老的可行性分析[J].消费导刊,2008(1).
[5]张红,李会.不同家庭结构的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状况探讨——基于安徽省长丰县的实证分析[J],现代农业,2008,(09)
[6]祁峰.中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与展望.经济问题探索,2010
[7]]黄俊辉.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基于江苏名农村老人的问卷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14,(09)
[8]祁峰.中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8页。
[9]邵德兴.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模式研究——以杭州为例 [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