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高校中国画艺术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

2019-11-27李晴

智富时代 2019年9期
关键词:传承中国画山东

李晴

【摘 要】新千年以来,山东高校的中国画教育呈现出了新的态势,涌现出了新的问题,如文化上的不自信、教学方式程式化、学生学习被动化、考核方式老化等,作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见解与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当下高校的中国画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关键词】山东;高校;中国画;传承;策略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誉满世界的“中国三大精粹”之一。作为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艺术种类,它是艺术家将客观物象与自身主观精神的交融与统一,是客体的视觉形象与主体的哲学思辨结伴而行的艺术表现方式,更是历代画家认识社会、感悟人生的精神载体,折射出中华民族踯躅而行的文化渊源。如何将中国画艺术有效的传承与发展下去成为当代中国画教育的首要问题。山东作为中国十大文化之省中的翘楚,其高等院校的中国画教育呈现出了新的态势。

一、山东高校中国画教育现状研究

调查发现,截止到目前,在山东省的各高等院校中,只有山东艺术学院设置了独立的中国画专业,山东大学、泰山学院、青岛大学、齐鲁师范学院、曲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美术学专业及山东工艺美院、青岛农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绘画专业也下设了中国画方向,致力于培养能够继承传统、立足当代并且有创新精神的绘画艺术人才。山东艺术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山东艺术专科学校,60年来的建设与发展使其艺术学科非常的健全,加之其雄厚的师资力量,尤其是中国现代著名书画家关友声、黑伯龙、张彦青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推动,都为其中国画专业的设置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油画、素描等诸多艺术样式的涌入,对中国画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加之国画专业毕业生让人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式,致使山东省的很多院校开设了更具兼容性的绘画、美术学、艺术学等专业,这些专业或多或少都设置了中外美术史、山水、水墨、工笔花鸟等中国画相关课程,从一个侧面推动了中国画艺术的传承发展。

值得肯定的是,开设中国画及相关课程的山东各高校都普遍重视文化艺术间的学术交流,邀请兄弟院校及国内外重点院校的知名教授、各类文化学者、民间艺术家来校做学术报告逐渐形成一种风气,这些活动无形中推动了中国画创作研究在各高校中的优势互补,对于提升其国画学科的建设水平、拓宽学生的艺术思维及文化眼界都具有积极作用,对于中国画艺术在横向方面的传播与发展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向,使国画的传承更具包容性与开放性。

但是,山东高校国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容小觑的,比如,多数选择国画专业的学生是从素描、速写、水粉的西式美术考试下走出来的,无论是在传统文化的修养上还是在自身的笔墨功夫上都远远落后于古人,这就导致他们画面上呈现出来的笔墨肤浅化、急功近利化,无论是在诗书画印的结合上,还是在作品的虚实相生方面都缺少一定的文化内涵,经不起深度推敲。再者,各高校在中国画的教学中大都沿袭了临摹-写生-创作的教学模式,在工笔、山水、花鸟等课程的教学中先由任课教师带领学生临摹古人的优秀作品,学习历代画家创造出来的铁线描、披麻皴、双钩设色等绘制技巧,然后组织学生到太行山、婺源、沂蒙山等实践基地取景写生,最后,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绘画理论及绘制技巧进行艺术创作。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授课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且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学生笔下呈现出来的仍多是枯山瘦水式的传统再现,作品缺少强烈的现代性、艺术性。

二、山东高校中国画教育发展策略

首先,坚守国画的“文化自信”。文化的自信、文化素养的提高是中国画创作提升的根本。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名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一直肩负着弘扬社会正能量,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及文化导向的作用。山东省的国画教育要立足山东特色地域文化,扎根于齐鲁文化的深厚土壤,将齐鲁文化的精髓融入山东高校的国画教学,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内化为中国画的指导思想。在具体的实施中,各高校可在国画教学中开设传统文学赏析、历代优秀碑帖临摹、诗词鉴赏、篆刻艺术等课程,从理论及实践上提升学生在文化层次尤其是诗书画印方面的内涵修养。

第二,山东高校的中国画教育需要向多元化、内涵化发展。如由任课教师定期带领学生集中观看故宫博物院、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等国家级及各地优秀的绘画展览,将各地博物馆、美术馆变为实地教学的第二课堂,对于《富春山居图》、《清明山河图》等中国画中的传世名作不但要让学生去看,而且要引导大家用心去思考及感悟,研究其独具特色的用笔用墨用色,体会作品所散发出的华夏文明的亘古辉煌与精华璀璨,让作品以无言的宏伟乐章融入学生心中,提升同学们对于国画艺术的感受力,使国画学习不再是一种从历史年轮中走来的束之高阁式的僵硬的被动式学习,还是一种历史的震撼、文化的倾听,坚定大家学习国画的信心。

第三,转变教育理念,多措并举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型转向主动创新型。如菏泽学院在国画教学中开设水墨构成课,以传统水墨的艺术精神重新诠释舶来品中的构成艺术,使中国画中的水墨艺术更具现代性,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山东理工大学的美术学专业开设了实验水墨课程,引导学生将水墨艺术在当代的无限可能性进行了多元尝试,使学生对传统水墨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这无疑是对当代国画教育的创新性探索。

第四,采用更加灵活客观的课程评价方式,让市场参与考核。学生的结课作业及毕业创作的考核都应该采用更加客观有效的衡量方式,如潍坊学院在课程考核中,对学生在草图绘制、方案整改、结课答辩等环节分别给予一定比值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无论在作品的设计构思阶段还是最终表现阶段都能审慎对之,保障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学生还要给予自身作品一个自评分数供教师评定参考,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能够积极关注自身作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最后,作品以课程展览的形式展示给全院师生,师生对于满意的作品给以投票,这种方式大大提升了学生课业成绩的客观性,形成了有效的激励形式,使学生在创作中积极关注人们的审美趋向,致力于创作出大眾喜闻乐见的艺术品。除此之外,国画作品直接走向社会,变展厅为艺术品市场也成为当下的一种考核趋势。绘画传达着同学们对于自身、历史、生活的鲜明看法,起着创造美、传承美、凝聚正能量的文化作用,束之高阁没有实际意义,参与市场更有利于其文化价值的实现。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已开此举,他们将展厅中的作品展览与线上线下交易相结合,并通过电视台、咨询服务公司等加以推广,引导大众主动去欣赏美、体验美,这些举措都有利于中国画艺术的深远发展。

综上所述,山东高校中国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国画教育中呈现出来的种种问题也只是冰山一角,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除了要坚守文化自信,从授课方式、教育理念、课程设置、课程评价等方面与时俱进之外,还要以谦卑的态度继承传统、立足当代,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与时代精神,并且从中国画独特的媒材、载体、审美思想等众多角度寻找突破点,尝试将中国陶瓷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等与中国画进行多元结合,以发展的眼光、开放的眼界吸收外来文化,推动山东省中国画艺术的飞跃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祖凤.当代高校国画教育之我见[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4).

[2] 张莉君.论当前高校国画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0):172-173.

专项课题:本文系山东省2018年度“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山东省中国画艺术高校传承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Z201810147)。

猜你喜欢

传承中国画山东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