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试”到“悟”
2019-11-27刘琼
刘琼
小学生思维能力不足,知识结构不完善,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容易出现各种错误,对学生后面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实际上,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犯的错误是一种高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合理应用这些错误“资源”,开展化错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对知识的正确认知。
一、“试误”视角下的化错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化错策略,首先就要让学生犯错。因此,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应该尝试给予学生犯错的机会,可以针对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为学生布置陷阱,引导学生深思、探索,从而将学生的错误转化为重要的教学资源。[1]值得注意的是,试误并不是鼓励学生去犯错,去盲目尝试,而是要从试误过渡到成功,慢慢增加学生的无误反应,慢慢转化为固定刺激和反应之间的正确连接,通过试误来填补学生学习的认知缺口。例如,在“植树问题”相关知识的教学中,由于植树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涉及不封闭路段两端都植树、不封闭路段两端都不植树等具体情况,学生在解题时很容易出错。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出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有一条长900米的公路,在公路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30米栽一棵柏树,需多少棵柏树苗?教师一给出这个题目,很多学生立刻用900÷30=30来计算,得出需要30棵柏树苗。教师给学生提供犯错的机会,然后针对学生的错误思路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这类题应该遵循“间隔数=总距离÷株距,棵数=间隔数+1”的结论来计算,所以这道题的答案应该是31棵。
二、从“试误”到“顿悟”的转化
在小学数学的化错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试误”到“顿悟”转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犯错的机会并不是为了让学生犯错,而是在学生试误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顿悟是学生突然理解知识或者掌握解决问题正确方法的过程,它和学生的试误并没有冲突,试误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顿悟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但是,从试误到顿悟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在试误的过程中明白道理,获得知识,知其然顿悟其所以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上文的“植树问题”中,教师给出题目让学生解答,学生的解答过程是试误的过程,而要让学生顿悟,得出“间隔数=总距离÷株距,棵数=间隔数+1”的结论,就要求教师加强指引,帮助学生从试误到顿悟转化。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线段,在线段的起点画一个点代表种植了一棵树,然后间隔一段距离再画一个点代表又种了一棵树,边画边说“隔30米种了一棵树”。当教师在线段上画了4个点时,线段已经只剩下最后一点距离,此时教师就可以发问:“种树就此结束了吗?公路的末端要不要种树呢?”经过教师这样一引导、一发问,学生便恍然大悟:“噢,原来在公路的末端还要种一棵树。”此时学生就可以发现之前解题的错误,再次进行解题,实现从试误到顿悟的转化。
三、“试”与“误”的化错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思维发展不成熟、认知能力不足等,總会出现各种千奇百怪的想法,解题时容易出现各种答案,很多时候学生的想法和思路甚至和正确的认知结果完全相反。[2]此时教师一定要将学生的这些错误转化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促使学生在错误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思考,并鼓励学生正视错误,理解错误,并勇敢改正错误,悟出正确的结果和结论。在化错教学中,教师要承担调控者和引导者的重任,合理利用学生所犯的错误,并积极帮助学生化解错误,让学生所犯的错能够在数学课堂上发挥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例如,在学习“两位数的加法”时,学生可以通过算法口诀来计算出答案,将个位数和个位数相加、十位数和十位数相加。但是在实际的计算中,一些学生总是忘记进1,从而导致结果出错。此时,教师就要利用学生所犯的这种错误,让学生针对正确和错误的思路进行争辩,并将计算的过程分解,从而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四、结语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所犯的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教学资源来开展教学,从“试”到“悟”,先给予学生犯错的机会,然后引导学生实现从“试误”到“顿悟”的转化,在“试”与“悟”中充分发挥错误资源的教育价值,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江西省芦溪县芦溪镇第二小学)
参考文献
[1] 唐玉玲. 慧眼识“错”,化“错”为美——例谈“化错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J]. 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 2017,(26):74-75.
[2] 李培芳. 化错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重建[J]. 教育探索,2018,(2):45-48.
责任编辑 李杰杰
E-mail:7318364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