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文本比较阅读下的 “联读”与“联写”
2019-11-27秦奕洁
秦奕洁
导 读:
比较阅读是多文本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选取一组或几篇有相似点的文本进行比较“联读”,通过对比阅读,可以在比较中发现选文内容主旨和表达方式的异同,扩大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提炼习作的链接点和训练点,从而达到“联读”向“联写”的过渡,使读和写紧密结合,同步推进。
随着大语文时代的到来,传统单篇课文精耕细作式的阅读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核心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多文本阅读是增加阅读量、提升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有效方式。
多文本中的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在比较、对照和鉴别中进行思辨和深入阅读,品析和运用写法,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联读”增加阅读广度和深度,“联写”则延续“联读”的效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那么,在多文本比较阅读中如何进行“联读”和“联写”呢?
一、“联读”中的整合与对比
(一)文本整合,找准相似点
对于同一个主题的文本来说,不同作家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在思想、选材、立意等方面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立足单元进行整体教学,也可以选取部分文章或几个片段进行“联读”,还可以调整原有教材内容的顺序,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重新组织进行“联读”。
在多篇文章的比较阅读中,找准文章中的相似点,是整合多篇文章的关键。如六年级上册“地球家庭”单元中,《瑞恩的井》和《黑孩子罗伯特》两篇文章都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呼吁人们消灭种族歧视。两位小主人公有很多的共同点,又有所不同,可以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节课上同时处理,在对比中深化对“地球家庭”的认识。
在“联读”时,选取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深化对作品的认识。北师大版教材中选取了老舍先生的许多文章,如《老北京的春节》《草原》《养花》等,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前后对比阅读,在对比中感受老舍的写作风格。
教材中还有许多文章写的是同一个人,多篇文章放在一起比较阅读,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人物的理解。教学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可以“联读”作家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对比之中,鲁迅先生的形象更加全面化、生动化、具体化,便于学生全方位地去了解人物形象。
有些文章虽然在主旨上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在写法上却极其相似,比较阅读便于学生总结写法,融会贯通。《小抄写员》全文最大的写作方法就是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这样的心理活动有什么作用呢?对比“联读”六年级上册的《穷人》,学生定会恍然大悟——心理活动的矛盾冲突正是为了突出人物的高尚品质,这时教师再引导孩子在习作中学以致用。这就是写法上的“联读”。
当然,选来作比较阅读的几篇文章,或内容相似,或主旨相同,或写法相近,或是同一作家的几篇文章,或是出自同一本书的几篇文章,或不同观点的几篇文章,或是由一篇文章和整本书的“联读”……在筛选、甄别、重组中,老师有意识地去启发孩子发现文本之间的共同点,形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扩大了阅读的广度和语文的视野。
(二)议题引领,找准探讨点
几篇文章“联读”必然要摒弃对一篇文章精讲细练的做法,要加强整合,同时推进。如何将几篇文章有效地链接在一起同时推进呢?这需要我们在比较中发现几篇文章之间有没有一个共同的链接点,通过一两个重要的核心问题来统领多篇文章的学习,就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联读”的一组文章要聚焦在一个点上,议题要非常明确,具有涵盖性、包容性、集中性。
比如统编版一年级上册《秋天》《小小的船》《江南》《四季》,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四季里的美景,我们可以从聚焦四季美景入手展开“联读”,设计核心问题:文章重点写了四季中的哪些景,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让孩子们从不同角度寻找不同季节里的景物,借助图表,逐一梳理,有效整合。再如六年级上册“高尚”单元的几篇文章:《一夜的工作》《白桦林的低语》《杨震暮夜却金》《穷人》。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写,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高尚的含义。老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核心问题:他们的高尚之处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高尚之处的?核心问题要聚焦共性,求同存异。多篇文章放在一起整体推进,学生就会发现每篇文章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每一个议题的深入思考也都使孩子对主题的认识更加全面。
(三)多元对比,找准异同点
多文本“联读”有共同点,也必然有不同点。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文本之间的异同,揣摩内容、语言、思想、表达方式、人物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和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便于在总结、归纳、对比中形成语文素养。
对比人物,提升对人物形象、单元主旨的认识。同样以《黑孩子罗伯特》和《瑞恩的井》为例,两篇文章“联读”后,老师可引导学生探究罗伯特和瑞恩两个孩子有什么不同之处,在对比之中,可以看出,种族歧视仍未消除,热爱和平、祈求平等仍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单元主题就得到进一步的彰显,孩子的思考会更加深入。
对比写法,总结出作者语言方式、表达技巧等的特点。以“往事”单元为例,五篇课文都运用了倒叙的写作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几篇文章的开头、结尾。小学生对于白描手法接触不多,在学习《采蒲台的苇》时,不妨把运用白描手法的课文片段罗列出来,与《报纸的故事》中运用白描手法的片段进行对比,孩子很快就会发现,白描手法主要是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对比之中,学生一定会对这种特殊的写作方法有深刻的印象。
选准比较阅读的异同点方法很多,恰当地抓住异同点,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突破原有的阅读局限,将薄文读厚,拓展思维的深度。
二、“联写”中的迁移与运用
葉圣陶先生曾指出:“读与写的关系密切。善读必易于达到善写,善写亦有裨于善读。”读和写,作为两种不同的语文学习方式,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以“联读”做基础,学生就有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更有利于“联写”的运用。
(一)读写迁移,找准链接点
如何从“联读”迁移到“联写”呢?这就需要老师在对比中发现读和写的链接点,搭建从读到写的桥梁。
“联写”的链接点可以是对主题的延伸,也可以是对情感的升华。如“生命”单元五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表达对生命的理解,教师不妨让学生来写一写“生命的价值在哪里”,提升学生对单元主题的深刻思考。或是从《琥珀》一文入手,写一写“你是如何看待生与死的”。读写的链接点可以紧扣主题展开,也可以针对某一篇文章、某一个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去思辨,去比较,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联写”的链接点可以是对文本的补充,也可以是对情节的想象。很多文章中有留白,恰当的补充情节,展开想象,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走进文本。比如在教学《小抄写员》时,设计这样的一个链接点:“当满头白发的父亲看到儿子替自己抄写签条时,他心潮澎湃,他的心里会怎么想呢?”这样的练习既是对文章的补白,又是对心理写法的运用。
(二)读写运用,找准训练点
鲁迅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但是,作品中的“应该怎样写”,一般读者又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文章中哪个片段写法巧妙,哪些写法值得运用,老师需要将这些训练点提出来,对学生进行专门训练。
从片段入手,寻找“联写”的训练点。如不少文章中有大量的景物描写,《荷塘旧事》中美丽的荷塘美景,《第一支笔》中风雨交加的环境烘托,《小英雄雨来》几个片段的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都是不一样的。老师可以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发现景物描写在烘托气氛、铺垫情节、渲染心情等方面的作用,从而设计让学生进行专门的景物描写练笔,进行写法的运用,从读文迁移到习作练笔。
从篇入手,寻找“联写”的训练点。课文中的不少文章在谋篇布局方面很有特色,可以进行结构式“联写”,总结文章的写作方法、训练要点,从而加以运用。《梅香正浓》借物喻人的写法,《花脸》的倒叙写法,《丑石》先抑后扬的写法,《拾穗》的油画赏析写法等,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有价值的宝贵经验,抓住这些训练点,循序渐进,就做到了课内学法、课外用法,阅读和习作浑然一体。
多文本比较阅读使多篇文章整体推进,增加了阅读的厚度,在比较中引领学生将感悟、品读、归纳、学法、用法融为一体,从读迁移到写,达到阅读与习作融会贯通的目的,充分体现出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价值取向。
(作者单位:河南省灵宝市河滨小学)
責任编辑 胡波波
E-mail:134086332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