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9-11-27房天营
房天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创新意识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精心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好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把学生带入到探究问题的环境中去,为学生提供具体的问题场景,让学生有解决问题的欲望。创设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学能力得到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得到落实。情境创设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才能真正发挥教学情境的作用。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体积与容积》时,就创设了“乌鸦喝水”的问题情境。上课伊始,问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教师特意带来了一个动画片,想看吗?”接着播放《乌鸦喝水》的动画片。动画片看完后,紧接着提出问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当有学生说:“小乌鸦真聪明。”抓住这个回答追问:“小乌鸦聪明在哪儿呢?为什么小石子放入瓶子里,水面会上升呢?”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原来小石子“占空”,也就是占有空间,进而引出“体积”的概念。
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是抓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围绕问题深入思考,为下面新知的学习开了好头。同时,这个情境也有利于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创设这样的情境能一举多得,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都起重要作用。
二、激发动机,培养学生的信心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时刻处于主动探究的状态,时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所学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知识储备或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这样学生学習起来才能循序渐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才成为可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你的回答很有思考性,大家还有什么新的想法?”“你的发言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谢谢你!”“你很会思考,思维活跃,老师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发现。”诸如此类的评价,一定会为学生打开智慧的大门,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同时,也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信心。这样的课堂才是智慧课堂,才能培养出更具有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学生。
三、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有些教师认为数学课只要学好数学知识,训练学生思维,没必要让学生进行活动和动手操作,好像课堂上让学生活动就缺乏了数学味,就不是上数学课了。其实恰恰相反,有效的数学活动对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和思维训练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数学活动在教学时比较难组织,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势在必行。课堂上,教师要敢于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课堂上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算一算等实际活动,学生自己发现了同一个圆内所有的直径长度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的关系等。实践证明,只要敢于放手,给学生提供机会和必要的引导,学生往往会带给我们意外的惊喜。
四、巧设开放题
开放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决定了创新能力的强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补充不同条件,解决不同的问题”等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小学数学教材中就提供很多这样的素材,只要教师认真读懂编者意图,教学中加以实施,就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在教学五年级“数学好玩”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时,在介绍完有关“鸡兔同笼”问题有关的数学史之后,就出示一道题:“今有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让学生大胆猜测,尝试解决,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在汇报方法时,学生就出现了画图法、假设法、列表法、方程等多种方法。对每一种方法的理解,采取让学生当“小老师”的方式,让学生讲解、质疑、解疑,整节课探究氛围浓厚,课堂气氛和谐。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在数学素养方面得到提高,语言表达、问题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都会明显提高。
总之,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再靠教师的“满堂灌”,而是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从现在做起,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学生也会慢慢发生变化。只要坚守,学生就一定能学会学习、创造。◆(作者单位:安徽省砀山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邓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