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中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
2019-11-27周琳
周琳
摘要:我们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不仅包括内容分析,更包括形式分析。通常情况下,音乐作品的形式主要有节奏、旋律、音色和曲式等。在音乐作品中,各个形式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交互交织、相互渗透的。
关键词:音乐教学 音乐审美 形式要素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首要任务主要是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教什么”,其二是“怎样教”。这两个问题在实践中是相互交织的。对中学生来说,不仅仅要掌握音乐作品的内容,更要理解构成音乐作品的各种元素,也就是要理解、认识音乐的形式。从形式入手,能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音乐。
一、节奏——触摸音乐的内在灵魂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可以说,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有了节奏也就有了音乐,音乐是为节奏而存在的。作为教师,应设计一系列节奏训练,比如节奏游戏、节奏律动、节奏创作等活动,从而有效地培育学生的节奏感。
对中学生的音乐教学,教师应选择合适的内容,比如,可以结合歌曲节奏展开训练,结合自然声音展开训练,结合器乐演奏展开训练,结合作品的风格开展训练等。以结合歌曲表达内涵开展教学为例,教学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笔者首先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表达内涵,因为只有了解到歌曲是表达对教师职业的崇敬之情时,学生才能自觉地舒缓歌唱,才能体现出歌曲的柔和、明快、整齐的节奏。当学生理解了音乐作品的内涵,也才能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的形式,深情地投入到歌曲的演唱之中,并通过节奏将歌曲的意蕴表达出来,将歌曲的意境营造出来。
通过节奏,音乐所蕴含的轻松、愉悦、喜悦等感情,就会得到抒发;音乐所体现的欢快、悲伤等美感,就会缓缓地流淌。通过节奏感的训练,不仅能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知,更能发展、提升学生的乐感。当学生聆听到富有节奏感的乐曲时,能迅速找到乐曲的节奏点,这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旋律——感受音乐的内在情绪
所谓“旋律”,是由系列不同(或相同)音高的乐音以特定的高低、节奏联系起来的一种音的序列。从旋律入手,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内在情绪。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旋律线,让学生触摸到音乐的走向。所谓“旋律线”,是指音乐进行时高低起伏的线条。旋律线能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包括音的高低、时值长短、情绪变化等。
比如,指导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应理解作品巧妙地运用大提琴与小提琴音色高低的不同,演绎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以爱情为主题,《梁祝》的旋律线呈现出波浪式的行进,在轻柔弦乐的背景上,长笛吹出优美动人的旋律;双簧管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春光明媚,鸟语花香,青山绿水;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奏出了爱情主题……主奏婉转迂回,既有江南小调的“起承转合”,又有戏曲的韵味。学生在聆听、哼唱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这段旋律由“两个长句”“两个短句”“一个结束句”组成。然后,让学生结合旋律线展开具体分析,发现第一、第四句呈现“波浪式上行”,而第二、第三、第五句呈现“波浪式下行”。通过旋律线,能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旋律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旋律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内在情绪、情感。一支优美的旋律,往往时而平缓流畅,时而抑扬顿挫,时而婉转悠扬,时而跌宕奔放,能让学生沉醉其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节奏、节拍等,引导学生捕捉音乐旋律,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让学生心随律动。
三、音色——建构音乐的表达形象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在自然界中,不同的音体发出的声音各有不同。在音乐教学中,如果运用不同乐器演奏,或运用不同演奏技巧,那么音色是不同的。
比如我国古琴名曲《流水》,对于古琴,部分学生比较陌生,因为这种乐器演奏属于我国的“非物质遗产”。古琴,又称为“七弦琴”,属于弹拨乐器,其音域宽广、音色深沉、深邃、悠远、空灵、细腻,往往能演奏出余音袅袅的效果,具有一种沧桑感。从音色上看,古琴有散音、泛音和按音三种音色。其中,散音浑厚如钟、泛音玲珑剔透、按音则时而清越明净、时而沉浑洪亮。此外,古琴的演奏技巧如滚拂、滑音等,也能产生丰富的音色。由于古琴的独特演奏能形成不同的音色效果,因此能有效地建构音乐的表达形象。在聆听古琴演奏时,学生不仅能体验到古琴曲的淡泊、优雅与深邃,还能感受到古琴曲的深远意境,从而深切地感受到古琴曲对大自然壮丽山河的赞颂。
“音色”又称之为“音质”“音品”,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同样是音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中的节奏、旋律等表象性要素外,还要引导其关注音色。不同的器乐、不同的演奏技巧,都会形成不同音色。对于音色的认知,能提升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及鉴赏能力。
四、曲式——把握音乐的结构形式
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音乐的结构形式,探寻具有共性的格式,这就是曲式。通常情况下,乐段由两个或四个乐句构成,其特点是平衡、匀称感强。曲式具有结构美、韵律美的特质,是音乐作品成功的保障。在音乐学习中,划分曲式就如同语文课的“段落划分”。
在音乐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二段曲式和三段曲式比较容易区分,但对二段曲式与复乐段曲式结构、再现二段曲式结构与三段曲式结构则容易混淆。因此,教师必须丰富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比如当学生从音乐素材、乐句比例、和声终止等方式来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时,就能区分二段曲式与复乐段。在讲解再现二段曲式时,教师可以引入《人民海军向前进》等经典歌曲;在讲解三段曲式时,教师可以引入舒曼的《梦幻曲》、格里格的《阿妮特拉舞曲》等。如此,教师通过日常教学的引入、启发和点拨,能让学生认识到各曲式特质。当学生对曲式结构有了一定的理解、认识,教师就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分析,比如朱践耳作曲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等等。
在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时,学生不仅能认识到音乐作品的创作技法,更能体会到作品的风格。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法、分析法、比较法等,主动分析曲式结构。通过分析,增进学生的音乐知识。当学生能对不同风格、技法、特质的音乐作品进行研究时,就自然形成了深刻的音乐感悟。
当然,在音乐作品中,各个形式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交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当音乐中的各个形式要素相互作用、相互结构时,就构成了音乐。从某种意义上说“形式比内容更为重要”(歌德语)。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形式分析、感受、思考与实践,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學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唐颖青.情感教学在中学音乐中应用分析[J].音乐时空.2015(19).
[2]唐苗苗.谈流行音乐对中学音乐教育的影响[J].华夏教师.2018(35).◆(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要塞中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