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面结合
——让文言文教学“文”“言”并举
2019-11-27刘晓红
刘晓红
(河北省迁安市第三中学 河北 迁安 064400)
受习惯思维影响,很多高中生一提到文言文就头疼,语文教师教学也倍感煎熬,文言文一度成为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难题”。在大教育及新课改形式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文言文不再是学生惧怕的对象,文言文拉近了高中生与古人的心灵,让高中生深刻的体会到先人们千百年来的本真。新课标强调:高中生学习我国古代优秀文学成果,通过自我感悟增加文化底蕴,用当代人思维追忆文言文,注重在实践中举一反三。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做到点面结合,一方面保证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另一方面要使高中生领略文言文的风采,正确把握“文”和“言”的度。本文通过具体的文言文教学案例,提出文言文教学中应该做到“文”“言”的并举,从而确保文言文的教学效率。
1 学“文”中思考“言”
“文”和“言”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应该做到因文悟言和因言释文,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鉴赏水平。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千古名篇,其中文言文作品更是脍炙人口,高中生应提高重视,在教师的带领下扎牢基础,提高能力。比如讲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文章讲述的是秦兵威逼郑国城下的危急时刻,出现了烛之武这位关键人物,他的谋略是动之以“利”,晓之以“理”,最终使秦国反过来帮助郑国抗晋。课堂教学时,语文教师先为学生分析故事结构,共分为四部分:秦晋两军围困郑国、烛之武临危之时出谋划策、烛之武评智说退秦师、晋军撤离郑国。然后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文章结构精巧,情节丰富,引人入胜,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秦国帮助晋国围攻郑国的核心目的不外乎就是获得领地,秦国本和郑国无怨,这一事实成为烛之武打破秦晋围郑埋下伏笔。高中生一边跟随教师学习文章的思想,一边思考着文章的词句,会收到更好的理解效果。高中生能够快速掌握通假字“共”、“厌”、“说”,古今异义“贰”、“东道主”、“使者”等知识。
2 理“文”后归纳“言”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想做到“文”“言”并举,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对于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可以先讲授“文”这一层面,然后再集中归纳语言现象,这样有助于高中生自主学习,快速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文言文认知技能。比如讲人教版高中语文《劝学》这一课时,这是《荀子》的第一篇,文章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所代表的教育观点,展现了荀子文学作品的特色。教学时,语文教师给学生介绍了历史背景和荀子的简介,引导高中生通读全文并找出中心论点,学生们很快就找到了:学不可以已。教师为学生详细解释这句话含义,每个人都要持之以恒的学习,充实头脑,完善自己的品格。学生听后非常有感触,能够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接下来语文教师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阐述了“积累”、“坚持”、“专一”等道理。有利于培养高中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高中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后,再回到课本学习文章,就会觉得轻松多了,对于文章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有了深刻的认识,增强了文言文学习效率。
3 解“文”时品味“言”
高中生学习文言文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应该深入的学习文言文蕴含的知识和道理,达到举一反三和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营造浓郁的文言文学习氛围,加强学生文言文的积累,培养学生对古文言文之美的感知能力和体验能力,真正扭转“学生不爱学,教师教不好”的局面。比如讲人教版高中语文《滕王阁序》这一课时,教学时语文教师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我国四大名楼的图文资料,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哪四大名楼,以此活跃课堂氛围。然后带领学生进行段落鉴赏,重点学习段落的结构和构思,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抓住作者的情感。《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自有独到之处,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使学生感受美、发掘美。很多学生说出了文章中的千古名句,如不能解释完整或出现异议,教师紧跟着为学生矫正这些名句的意思。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学生欣赏文言文的能力,还分析了文章中出现的字词,训练了高中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为了提升高中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可以让高中生将文章中出现的名句改写成一篇百字的散文,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应该既重“文”——把握文意,感悟作者思想感情,又重“言”——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做到“文”“言”并举,让文言文教学彰显语文课程魅力。高中语文教师要加强对文言文主题的多元解读,构建高效、开放的文言文教学情境,给学生们牵一条知识“线索”,培养高中生的古文言文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