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2019-11-27王人仙
王人仙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北门小学 江西 上饶 334000)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推理性极强的学科,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分析、比较、推断等能力都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因此,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承载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任,通过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1.调动思维积极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说明,有疑才能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才能使他们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在教学时通过谈话、设问、提问、实验等各种方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引起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兴趣。根据“创设情景,积极感知,形成认识”的原则,在教学中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主动地探索知识,在探索中不断充实完善原有的认识结构。应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成功的机会,增强思维度,让学生积极思索并解决问题。
2.建立思维整体性
数学思维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它的统一性,数学本身就是用统一的理论概括零散的事实,把概念、理论及看似互不相关的东西在同一理论体系之中表述,而一个体系的建立常常是从一组公理出发形成的整体性的逻辑的演化与组合。由于小学生语言区域狭窄,更缺乏数学语言,而他们的思维活动对语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概念教学,讲清每个概念,每个算理。
如解决应用题:五(1)班共有学生54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4:5,男、女生各有多少人?教师可启发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找出条件和问题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几种解法:解一:按比例分配解5+4=9,女生:54×5/9=30(人)男生:54×4/9=24(人);解二:按归一法解男生:54÷(4+5)×4=30(人)女生:54÷(4+5)×5=30(人);解三:按和倍问题方法解5÷4=1.25,男生:54÷(1+1.25)=24(人)女生:24×1.25=30(人);解四:按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解4÷5=80%,女生:54÷(1+80%)=30(人),男生:30×80%=24(人)。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教学中,教师应逐步建立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善于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用不同的知识去剖析数量关系,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3.开展启发式提问
俗话说:学成于思,而思源于疑。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而言,启发式的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和思考的有效途径。从根本上讲,数学的学习本来就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思维活动,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则是构建复杂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通过不断地启发式提问,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思维能力不断得以提升。在启发式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以下几点:首先,问题的提出应当具有启发性,而不是传统化的一问一答式,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和思考空间;其次,提出的问题应当结合教学的内容,并有所拓展,让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不束缚,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第三,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应当充分扮演好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积极的引导,让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4.掌握技巧方法
第一,演绎归纳法。定律、公式是数学知识里的常见内容,定律和公式一般都可以通过演绎、归纳法提炼出来。演绎、推理、归纳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常见法,老师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过程要注重让学生掌握这一方法。比如,在教学除数与被除数时,先给学生展示60÷5=12,35÷5=7,100÷5=20,25÷5=5…通过演绎、推理与归纳,可以得出个位数为5或0的数都可以被5整除,然后依据此方法演绎、归纳出其他个位数能被整除的数的特点。
第二,分类比较法。教学中,对分类比较法的培养,主要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分类,然后找出各类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系,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掌握知识的脉络和总体框架。比如,为了让学生区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一般会用表格的形式将三种数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清晰地表示出来。
第三,概括抽象法。概括法就是将同一本质事物整合为一个统一体,抽象法就是从诸多客观形象中舍弃边缘属性、剔除模糊性个体而剥离出的具有普遍性的逻辑形式。比如,在教学结合律时,通过一道算术题,3×6+5×6=(3+5)×6,可以得出a×b+c×b=(a+c)×b。这就是概括抽象法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数形结合法。利用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清晰明了的揭示出数学知识的本质,从而实现快捷解决数学问题的问题。因此,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实践中,老师要善于借助直观形象的图形来表述数量关系,以指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