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听障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创新策略

2019-11-27李远英

读与写 2019年18期
关键词:医教残疾儿童康复训练

李远英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残疾人康复中心 贵州 遵义 563100)

听障儿童的学前教育,是针对听觉障碍儿童开展的教育。听障儿童的表现一般是不同于健全儿童的,由于听觉上的障碍,导致其在语言、认知、情绪和个性发展方面都与健全儿童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针对听障儿童的学前教育和一般教育不同,教师不仅是教师,更是康复训练师。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普及,以及现代化的辅助设备如助听器、人工耳蜗的运用,给听障儿童的康复教育工作提供了技术性的支持。因此,针对听障儿童的学前教育应当不断改革创新,从语言能力、认知能力、沟通能力等全方位入手,不断适应和满足听障儿童的各种需要,促使听障儿童取得不断的进步。

1.听障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创新的理论支撑

1.1 “医教结合”理论。“医教结合”,即教育与医学康复技术手段的深度融合。和传统的康复教育方式相比,“医教结合”更加的全面和细致,要求采用科学的评估和干预方式,运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对特殊儿童的各种疾病进行专项的检查、诊断和治疗,同时,结合特殊儿童的发展特点,将教育、康复训练、医疗等手段,对特殊儿童进行早期的干预,促使特殊儿童能够接近于正常人的生活。“医教结合”是一种先进的、创新的康复理论,将“医教结合”理论整合运用于听障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是实现听障儿童教育与康复有机整合的有效途径。

1.2 “全面康复”理论。在传统的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中,教师和家长们往往过度关注儿童的语言表达和语言清晰度,进而忽视了儿童在表达前对语言的理解,同时也忽略了听障儿童在听觉能力、学习、沟通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和传统的康复训练方式不同,“全面康复”以学前教育为基础,构建以专业康复技术手段为支撑的全面发展的康复训练模式。训练的范围主要包括:健康、科学、语言、社会和艺术五大领域。而针对听障儿童的“全面康复”训练,主要通过听力干预、听觉语言康复和言语矫正,让听障儿童能够聆听、表达以及正常的人际交流。

1.3 “个别化教育”理论。由于受到遗传、成长环境、家庭教育以及个体能动性等的不同而使个体存在差异性。就听障儿童而言,个体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听力水平不同、家庭环境因素、听觉障碍时间长短以及佩戴听能辅具的时间不同而使听障儿童在语言、认知以及听能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而“个别化教育”理论的提出:要求教师在针对听障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中,应当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对不同听障儿童实施差别化的、针对性的教育,促使所有听障儿童以现有水平为基础,向更高水平发展。

2.听障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创新策略

综合以上分析可见:在现代教育背景下,针对听障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应当以“医教结合”、“全面康复”、“个别化教育”理论为依托,采取多元化的教育和康复训练方式,不断提高听障残疾儿童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促使听障残疾儿童的生活能够不断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2.1 强化听能训练是前提。结合以上分析可见:在传统的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中,人们往往过度关注听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语言清晰度,却忽视了听能训练。立足语言输入和输出假设理论的视角:有效的输入,方能实现有效的输出。如果在对听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忽视了听能训练,儿童并没有听清楚对方的语言,又如何清晰的表达呢?因此,为了促使听障残疾儿童能够“说”清楚,首先应当确保其能够“听”清楚。而要想实现“听”清楚的目的,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听障儿童佩戴专业的助听设备,及时了解佩戴之后不同声学环境下的助听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助听设备的助听作用,为听障儿童的听能训练奠定基础。其次,针对听障儿童的康复教室应当通过隔音板等进行声学处理,尽可能降低环境噪音的干扰,为听障儿童营造一个有利于听能训练的环境;第三,在针对听障儿童听能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大声地说、大量重复单词为手段,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视听有机整合起来,强化儿童对语言的理解,最终达到听障儿童能够清晰表达的训练目标。

2.2 创设生活化、个性化教学情境是主要途径。针对听障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不应当是封闭的、保守的和死板的;而应当是活跃的、开放的和富有趣味性的。因此,在针对听障残疾儿童教育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听障儿童学习的兴趣,提高训练效果。首先,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情境的营造,是为了实现“从生活走向语言”的目的,结合听障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语言训练,强化语言训练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性,让听障儿童轻松地学习和掌握语言,让学生积极聆听、表达语言;其次,个性化的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营造教学情境的过程中,针对听障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如听力损害时间的长短,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等的差异,对听障儿童进行针对性的语言训练,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促使听障儿童的全面发展。

2.3 家园合作,充分发挥家长的育人功能。针对听障儿童的学前教育,通过家园合作,充分发挥家长的育人功能,有助于增强亲子情感教育,让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促使听障儿童的健康成长。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家长每周和孩子上一节个别化的课程,让家长充分了解针对听障儿童训练的方法和技巧,了解和孩子互动的技巧,同时,通过家长的鼓励,增强听障儿童学习的信心。此外,康复教师也可以对家长进行指导,帮助家长制定康复计划,并在家庭中加强对听障儿童的康复训练,通过家园合作模式,共促听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在现代教育背景下,针对听障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应当不断改革创新,方能促使听障残疾儿童在语言、认知和学习等方面的进步,尽可能让听障残疾儿童的生活接近于正常人的生活。

猜你喜欢

医教残疾儿童康复训练
草鱼养殖难,“钱”途何在?老渔医教您如何握好“方向盘”,走上高效路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医教协同背景下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成长体系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基于医教协同双主体的人才培养策略探索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给这些孩子一个温馨的世界——宝鸡对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
残疾儿童招生入学要“全覆盖、零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