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协商中成长
——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的培养研究

2019-11-27黄芳芳

读与写 2019年18期
关键词:幼教协商同伴

黄芳芳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青街畲族乡中心幼儿园 浙江 平阳 325400)

前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对孩子行为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和调整,要求幼教人员在对孩子进行教学、培养和指导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协商的提升性作用,着重培养孩子的协商行为,让儿童明确在成长过程中与别人学会协商,成为自身快乐学习的重要方式,并且通过协商行为的产生可以加强对自我的全面认知,将自己放置在一个全新的发展层面之中。对此,幼教人员要重视对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的培养,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

1.在榜样中懂得同伴协商

幼教人员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角色,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来对儿童进行科学的示范引导,从而促使儿童在最短的时间之内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同伴协商状态之中。对此,幼教人员要与儿童进行深入交流,了解每位幼儿的喜好侧重点,并根据需要的不同开展相应的同伴协商内容讲解与训练。

例如,幼教人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对幼儿的同伴协商事情进行讲解,按照组内质异的原则对儿童进行合理分组,首先将同伴协商的来历对儿童进行示范讲解,随后儿童在小组范围内由教师进行同伴协商实践练习,通过这种生生互动交流讨论的方式能够促使儿童更好的参与其中,对儿童的兴趣激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榜样可以帮助儿童进行进一步的兴趣激发,通过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来对儿童的思想人格、行为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激发儿童的参与动机。

2.在情境中体会同伴协商

要创设以同伴协商为基础的情境,加强同伴协商内容与生活实际之间的有效联系,激发儿童的同伴协商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儿童同伴协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同伴协商项目的实施与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对此,幼教人员需要立足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础之上,对同伴协商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和综合处理,根据同伴协商课程教学的内容创设难度适中、趣味浓厚、探究价值较高的教学情境,促使儿童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其中。

同时,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同伴协商内容进行提问,以供儿童、幼教人员之间进行进一步的交流讨论,从而延伸同伴协商情境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幼教人员要加强对儿童的引导启发,注重师生、生生、师本、生本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儿童同伴协商过程中的深入交往,来促使儿童扩展自身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进而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和同伴协商意识。一方面,幼教人员可以开展园内讨论活动,在同组互质原则的指导之下,对儿童的探究小组进行合理划分,保证每个小组间整体水平的趋同,小组内部儿童层次的多元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儿童的思维进行全面整合,迸发出不一样的同伴协商火花;另一方面,幼教人员要开展同伴协商课堂交流活动和课后同伴协商实践探索活动,来实现儿童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融会贯通。

3.在生活中践行同伴协商

生活实际是幼儿得到能力提升、行为规范的主要阵地,幼教人员要与幼儿的父母加强交流,保证幼儿在家庭生活之中、社区活动之中可以同样做到与其他幼儿进行同伴协商,或者同龄人进行同伴协商。幼教人员要对同伴协商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和优化配置,促使同伴协商培育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更好的提高幼儿同伴协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此,幼教人员要指导幼儿善于从生活实际之中发现同伴协商的快乐,同伴协商的主题、父母与幼儿的交流内容要更加的贴近生活实际,依托生活中的实际场景或细枝末节来向幼儿展示同伴协商是无处不在的,以此来提高幼儿生活化的同伴协商能力。同伴协商作为学前教育阶段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同伴协商的培养、同伴协商素养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幼儿还处于成长的初始阶段,但是仍然有部分问题难以理解,对此,幼教人员可以在同伴协商理念的基础之上开展相应的专题教育活动,在激发幼儿同伴协商热情和学习兴趣的同时,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将同伴协商理念深入落实到实际的学前教育之中。

总结

学前阶段孩子的习惯、思维和做法都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所以家长、教育者如何引导,幼儿就会如何发展。所以想要给予幼儿良好的环境,保证幼儿能够和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家长及教育者需要关注到幼儿各个方面的情况和特点,并且在这样的情况下,正确的教育幼儿,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这样幼儿才能够处理好与同伴的关系,促进幼儿健康的成长。

猜你喜欢

幼教协商同伴
双周协商座谈会:新时代政协协商制度创新的重要载体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幼教产业复苏在即,2020年CPE中国幼教展 助企业打好翻身仗
CPE中国幼教展365云展会启动,足不出户采购幼教新品
寻找失散的同伴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协商民主的生命力在于注重实效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领导干部选拔与协商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