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中创设德育情境提升孩子的核心素养初探
2019-11-27雷振军
雷振军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二附小 广东 深圳 518040)
引言
德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体现在,一思维严谨,包括全面缜密、有理有据、一丝不苟、遵规守则;二理性精神,包括独立思考、质疑反思、探索创新、求真求实;三数学审美,包括对称美、简洁美、奇异美;四爱国主义,包括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
数学核心素养是以数学课程教学为载体,基于数学学科的知识技能而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包括:推理、抽象、建立模型等,关键能力包括:数感、数学运算、几何直观、数据分析、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
小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主要力量,肩负着国家富强的重要使命。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在我国最早是于2014年提出的,但是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教学内容都没有进行有效整合,直到2016年,课题组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成果发布会,确定了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核心素养教学的基本框架,并不断对其进行细化,将奠定学生文化基础、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加强社会参与作为核心素养教学的主要内容。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比较强,在小学时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核心素养,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带来极大方便。
1.创设德育情境,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下,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加强对学生创造力和数学思维培养的重视程度。比如,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创设德育情境,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以“克与千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以下课本,然后标出其中的重点内容;然后教师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对学生的自学效果进行检验,比如可以设置问题“对课本阅读完之后,你们了解了什么是质量单位吗?”“我们周围的物体的重量怎样才能用数学表达式表达出来?”,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会跟着教师的提问而不断变得开阔,就会结合生活实际来思考这些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思维的热情,也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经过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就能够解答以上问题,然后教师再继续提问,让学生思维更加开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除了电子秤、天平这些工具,我们还能有什么其他的方法来称物体的质量呢?”,就会引发学生新一轮的思考,因此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效果,也能帮助学生学以致用[1]。
2.创设德育情境,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数学学科的主要特点,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来说,还要参考学生的理解能力,只有让学生手和脑充分被调动起来,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重点强调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就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将理论说教式转变成实践引导式,通过组织相关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手脑协调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还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以小学数学教学中“九九乘法表”的教学为例,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难点,也是教学重点,死记硬背的方法只能让学生一时记住,之后就会忘记,而且还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数鸭子”和“青蛙跳水”等游戏,当学生所说的数字是几的倍数或者是几时,学生就要对应的学几次鸭子叫,让学生在这种放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
3.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也是核心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显然,这与德育教育的内容相一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适时的融入德育教育的内容。但是怎样才能更好的将二者结合进行教育呢?对于小学数学学科的教育来说,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生活化的应用题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小红家每月生活用水消费为5吨,小华家每月消费6吨,那么一年以后小红家比小华家少用多少吨?这类问题不但能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能让学生就节约用水的问题进行思考,当然,教师要想就此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教育,还可以提问在三年后、五年后、十年后两家的耗水情况,引发学生对节约用水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而让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3]。这种教学方法就很好的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小学数学实践中,也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就需要结合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和核心素养培养等方面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综合设计,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同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