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教材,把握本质属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与探索
2019-11-27董萍
董 萍
(黑龙江省鹤岗市教师进修学院,黑龙江 鹤岗 154100)
把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这是在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提出来的。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6年9月,在小学一年级开设了《道德与法制》这门新课程。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今新课程已经实施了近三年!
《道德与法制》从字义上我们也可以知道,主要是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加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其实《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也有法治教育的内容,但更名改版之后的《道德与法治》对法治教育有了更为明确的要求。课程名称的更改意味着法治教育的加强,或者说改名本身就是加强法治教育的具体措施。新教材突出了“道德与法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新教材不仅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还明确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中蕴含的道德法制。如:通过教材中陈述道德生活故事,日常生活中的规则的培养,这些都是建立在学生生活基础上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设定的。规范意识必须从小培养,《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这方面加大了培养意识和力度。
《道德与法治》课是让学生懂得以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它必须联系学生的真实生活,让学生知道《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对他未来生活的意义,这样就能把规范的落实变成习惯的培养,这也是本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的落脚点要贴近学生生活,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也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但是我们老师对课程理解的立意一定要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是精神文明领域的范畴。
新教材给了教师更多的创造空间,所以教师要依据教材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通过多样的活动引领孩子走进他们的真实生活。如二年级《大家排好队》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排队的重要性,一位老师这样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活动。教师拿出了课前准备好的一小箱子,非常神秘地说:“这里面装着宝贝,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想来看的同学到前面来吧!”大家可以想象当时的场面是什么样子的,当然了,乱成了一锅粥了,待学生回座之后,老师问学生:“你们看到里面的宝贝了吗?”有的学生兴奋地说:“看到了”,有的说:“没有看到”,有的还撅着嘴说:“不但没有看到,还被其它同学挤到了。”孩子们的语言和表情真情实地表达了他们的内心想法,但此时老师并没有停止他们的讨论,让他们自己感受一下当时的体验。问学生刚才的活动中,有什么感受啊?把他们在课堂上的体验变成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这样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不仅走进了日常生活情景,还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排队的重要性。
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必须根植于学生的生活,而且立足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二年级《试种一粒子》这节课当中,种子和孩子们的生活有点儿远,脱离孩子的生活,有的孩子对种子不太了解,教师必须让孩子亲自去体验,观察种子,试种种子,让孩子有自我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因此教师可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试种自己喜欢的种子,课堂上让学生说说种种子前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自己是怎么种的,小组交流一下自己种植的步骤和侍弄种子的经验、方法,最后布置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种子或小苗变化,并制作观察时间表,做好记录,让学生体会到种子发芽的过程是一个耐心等待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每一个小生命都需要我们细心地呵护。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才是真实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是真实的发展,这样的真实发展才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追求的理念。
《道德与法制》课程改版以后的教材更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三年级的课程中增加了很多调查,采访,调查问卷的内容。可能很多老师把这一部分给忽略了,或者一带而过。可我认为应把这部分内容作为重点。例如《我眼中的老师》的第二课时中有一个调查表,调查老师一天都在干什么?还有一个对老师的采访。一位教师用了近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去调查采访,学生采访回来汇报说:原来老师一天不止要给我们上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参加培训、研讨、论坛,还要接待家长。通过调查和采访学生们感受到了教师对学生那份浓浓的爱,从而增添了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所以说我们上课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在实践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再如,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有这么两点,一是讲究卫生,二是讲究礼仪,还要健康饮食。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要有针对性,针对孩子们的实际进行教学。平时孩子们都知道吃饭要洗手,但实际上大多数孩子都不会洗手,洗的不干净。这课重点就应放在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洗手,把六步洗手法通过看一看、比一比、学一学、做一做这样有层次、有递进地安排,做到了学,就是真学,学什么?学学生需要学的、学学生能够学会的、学学生有用的,学学生真正能解决他生活问题的,我觉得这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落脚点。这样的学习和安排,才叫做真正的学习,有效的学习。
准确认真的研读教材,深入细致的解读教材,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解读好新教材,把握本质属性,是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的敲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