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
2019-11-27范晓燕
范晓燕
(福建省莆田市第四中学 福建 莆田 351100)
怎样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现,是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促进高中学生全面发展和高中地理教育事业持久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这四个方面。本文以这几点为教学目标,就如何进行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展开论述。
1.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主要是指地理学科学习中一种比较基础的认知方法,是指人们必须要具备的分析、解释、预测人地关系的系统特点和问题的方法与能力[1]。在研究理论方面,地理知识有着较高的共性。即使是同一个纬度上的事物,南北区域的差异性比较明显,东西区域也有很大的差别。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分析、对比和探究,以此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2]。例如,在讲解“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地理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同一个海区的东部与西部,为什么有的是寒流,有的是暖流?”“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的洋流为什么方向是相反的?”要想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必须查阅资料,深入且全方位了解这些区域,在这个基础才能一一对比其异同,进一步发现诸如气压带、风带、地形、地势等个性化影响因素。在这个分析、对比和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
2.设计合适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地理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人们在进行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活动中必须要具备的一种能力和品质[3]。高中学生只有在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地理实践力,才能利用地理工具很好地完成实践目标,并且对地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地理眼光认识并欣赏地理环境。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地理教师既要给学生讲解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还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设计合适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地理实践能力。例如,在讲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开放性的探究任务,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实地走访等方式对所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进行调查。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对学生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将其融入到教学体系之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此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3.展开小组合作探究,优化学生综合思维力
在地理学科学习中,综合思维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种思维方法,主要是指全面、系统、动态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也意味着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特别是在解决一些具有较强复杂性地理问题的时候,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温室效应的现象、原因以及具体的防治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温室效应、地球环境、气候变化等知识点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掌握,地理综合思维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进一步锻炼和强化。
4.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念,主要是指人和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崇尚的是一种平等的、融洽的相处观念,是和谐社会构建必须要遵循的指导思想。我国传统经济发展一直以来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主,虽然近些年在经济建设和自然改造方面取得较高的成就,但是环境污染、生态失衡问题却越发突出。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地理教师要适当地引入生活现象和生活事件,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中对地理和人类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一个明确的掌握,以此增强学生人地协调观。例如,在讲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说一说人类哪些活动对水循环中的一些环节造成影响,这些影响是负面还是正面的,有哪些启发,对于负面的影响应当如何改善等,逐步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以此发展学生人地协调观。
结论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要积极迎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加大对核心素养的探究力度,在这个基础上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案进行优化,将核心素养有效渗透到地理学科的教学之中,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地理教育事业健康持久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