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关注效益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初中社会课的兴趣
2019-11-27
●
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技术。作为一名初中社会学科教师,每天实践在课堂教学之中,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呢?我认为社会学科教学要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具体来说,社会学科教学要尊重和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感有必要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并在喜欢和期待中体会社会课学习的乐趣。因此,每位社会学科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风格,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出一堂堂个性鲜明、有声有色、富有特色的社会课。为此,我进行了探究。
一、兴趣导入,新颖激趣
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实践都已表明,在一节课当中,学生在最初的3—5分钟注意力最涣散,他们还处于上一节课的影响中或课间感兴趣的活动上。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呢?课堂导入很关键。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不同的兴趣导入。例如,在介绍印度时教师可提问:“同学们都喜欢看《西游记》吗?”顿时,学生情绪高昂,讨论热烈。接着,我用多媒体播放其中的精彩片段,再提问:“唐僧去西天取经,西天指的是现在哪个国家?”然后导入新课。
二、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方法都有它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即使是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果一直单一地使用,也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及视觉、听觉上的疲劳。但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认识水平、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目的等有所选择,并进行整合,则能使学生在不同状态下有序地学习,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一节课上,教师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调配,如传统的讲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参观、调查法等。一节课如果有声有色,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优化知识结构,加强纵横联系
社会学科涉及古今中外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知识容量大,而且知识的连续性和联系性较之其他学科更为突出。一堂社会课的教学内容往往由几个知识点构成,章节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各知识点之间、各章节之间、历史与社会和思想政治课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把这些联系有机地体现出来,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对教材的教学顺序做出相应的变动,通过加强知识点间的纵横联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加强知识点间的纵横联系,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面向全体,分层优化
教学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为学生的成长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们在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课堂纪律。一个班的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师不能以相同的目标、相同的要求对待,教师要因人而异,分层次教学。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大致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业、考试要求等方面做出具体要求。这样,能够让每一个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四、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效果
课堂教学艺术丰富多彩,归根结底是创造条件使学生在思维活跃、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习。提高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社会学科教师对教育的热爱,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一位死气沉沉、精神不振的教师,又怎么能够使学生提起精神听课呢?又怎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教师优美的、充满激情的语言,能调节课堂气氛,创设情境。这样,就能产生一定的艺术效果,使全体学生全神贯注,关键之处能让学生欢欣鼓舞,师生情感在情意融融的课堂中激荡。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用爱憎分明的感情,真挚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表情、动作,去叩击学生的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