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五有”策略 增强学生深度学习内驱力
2019-11-27
●
课堂回放:一位教师在“学会承诺”的教学中,让学生观看《家有儿女》中的一个片断:刘星为了筹集300元钱买生日礼物,绞尽脑汁,先将家里的游戏机偷偷低价卖出,接着又卖网球拍,终于在林宁生日时送上了自己的那份大礼。
播放完视频,教师提问:你们是如何看待刘星兑现承诺的这些行为的?请简要说出理由。如果你是刘星,承诺之后又会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后分享观点。
生1:刘星的做法不正确。
生2:刘星做法正确,不顾一切实现自己的承诺。
生3:生2的观点不正确。
生4:我认为将承诺变为现实,友谊保住了,刘星没有做错。
(学生对此意犹未尽,教师开始急于点拨)
教师:刘星的人品可以肯定,行为不可以认同。
听后反思:这节课整体设计得比较好,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可是,给听课教师留下最大的遗憾是授课教师对上述的教学环节处理不到位,没有有效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意外生成资源。这也警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思考和探索如何科学地、艺术地处理学生的意外回答、真实展示和生成资源。我认为要想变意外为自然的生成,变尴尬为灵动的精彩,教师要把握“五有”原则,灵活建构思想品德生态课堂。
一、教师要“有识”
教师要认识到上述生2与生4的回答是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这种资源恰恰反映了学生的需求,暴露了学生的真实想法。如果教师能及时抓住这些资源,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思考,突破教学目标,还避免了教师为突破教学重难点苦苦寻找探究材料的辛劳。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契机,将学生的思维碰撞引向白热化,使学生思维处于山重水复的境地,使学生真正达到“我要学”的境界。
对于上述案例,教师可以智慧地处理,在学生产生思维碰撞时,学会等待,站得高些,望得远些,让学生的思维和想法完全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在辨析明理中求发展。在现实生活中,作为刘星的同龄人,学生在承诺与友谊的两难选择中,出现支持刘星的想法虽然有些超过教师的预设,但却合乎学情,是学生的真实表现。面对学生出现的偏差或错误,教师不要简单否定,也不要直接告诉,而是将教的舞台、学的空间让给学生。教师几句点拨性的引导,就能让真理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辨析中,渐渐显露了出来,真可谓“理越辩越明”。这样,就能真正体现生本的课堂、动态的课堂。
二、教师要“有胆”
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敢于突破自己预设的束缚,变预设为参考,及时调整教学流程,基于学生的生成建构课堂,这才是真实的课堂、生态的课堂、有意义的课堂。从教师的教育情商来看,胆识来源于教师的宽容;从教师的教育智商来看,胆识来源于自己的精心备课。教师不要回避学生的意外回答,更不要害怕学生的意外回答,要有虽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胸怀与自信。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学会忍住“阵痛”,即使学生的回答太出格了,也要拥有一颗宽容之心。
上述案例暴露了教师在公开课上放不开、不敢放、怕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心理。其实,作为听课老师,我是多么希望授课教师能够在此处放下思想的包袱,大胆取舍,灵活应对,享受课堂灵动的快乐。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敢于横刀立马”的精神和气魄对待教材,因为作者的建构无论多么完美也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所以,教师要坚持“两眼一心”。一眼看教材,尊重新教材,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但不能把新教材看作是不容置疑的教学标准与蓝图;一眼看学生,把握学生的阅历、话语体系,捕捉学生真实、鲜活和个性化的经验。“两眼”缺一不可,都要服从“一心”,即以生为本。
三、教师要“有能”
教师要有能力变通,结合教学目标重新组织教学,保证教学的自然过渡和目标的有效达成,在学生生成的基础上要么设计科学的问题,要么在学生产生疑问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要么引导其他学生回答或者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其一,教师要“能”在课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起点,一切教学效果的体现都是教师预设与教学生成的统一体。所以,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必须重视教学预设,科学使用教材。无论教材是谁编写的,教材体系永远都是遗憾的艺术。所以,我们在解读教材体系的过程中应当主动建构教学体系。如果课堂教学是从备课开始的话,那么,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应当始终注重挖掘教材内容的教育价值,这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当始终要抓住的一个点。
其二,教师要“能”在课堂。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上,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观察学生的生成并据此引导点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所有的课堂活动都必须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学习。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观点加以整理,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总结或点拨,这样就能有效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其三,教师要“能”在课后。现在,有些教师走出教室的时候信心十足,好像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然而现实却与此反差很大。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及时把教学过程中的意外生成及自己的即兴发挥记录下来,进行充分反思,反思生成中的成功点,反思生成中的失误点,反思生成中的创新点,反思生成中的达成度,从而检验自己预设的有效性。
四、教师要“有情”
教师要学会及时评价,对资源的生成者给予鼓励,对其他学生产生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坚持一段时间,将会有更多的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有更多的学生敢于并善于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例如,在教学“人与人是平等的”时,有些学生对“人与人是平等的”存在争议。教师表现得很冷静,要求学生整理自己的观点,然后举手发言。让学生敞开心扉,教师才好有针对性判断和评价。但还有个别同学谈到了以权谋私、贫富差距等问题,这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该教师并没有急于回到问题本身,而是暂时抛开了问题,充分肯定了同学们具有非常强的社会责任感。可见,教师巧妙围绕教学主题,将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有效结合,充分发挥教学主题的主客体有效统一,往往会收到意外的惊喜。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挖掘学生的生成性资源。
在课堂上,教师要表现出应有的自信,用和蔼的态度、激励的语言和亲切的引导化解各种观点的冲突,挖掘学生观点的真正价值,不要急于用自己的观点去取代学生认知的过程,因为知识的获得不能靠灌输。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培养方向是双向的,其根本是学生内因作用的发挥,教师的建构只是为学生的自我建构提供了可能。学生只有亲力亲为,才能把别人的认识变为自己的生命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智者,更是有宽广胸怀的贤者,以一颗柔软的心对待成长中的孩子,以一种悦纳的心态对待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因为,这种烦恼成就了学生发展的平台,让学习困难的同学消除了内心的自卑和局促,从而感受生命存在的价值。
五、教师要“有度”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生成资源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所以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学会取舍,讲究实效。教师要清楚哪些生成资源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有用,哪些资源虽然有研究价值但与本课的教学目标不相符,但可以转化或储存,以备以后的教学中加以采用。但是,教师也不能矫枉过正,把学生所有的错误当资源,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不可能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教师只有在对学生各种错误信息进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取舍拓宽,意外或错误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资源。
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不断建构的,在建构中师生共同成长。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双向的,既是不断向外探究生活的过程,又是不断向内探问自己灵魂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在深度思考中建构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实现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跨越,促使学生的自我监控、反思、表达、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教师要真正看清学生眼中的那片美丽的风景,相信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呵护他们敢于超越自我、超越文化的创新精神。在肯定、理解、欣赏的同时,引领他们从错误走向光明,从课堂走向远方,从现在指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