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增彩
2019-11-27姜德玲
姜德玲
(甘肃省民勤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甘肃武威 733399)
引 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实现了资源共享。信息技术融合了计算机、电视机、通信、摄影和声像等方面的技术,既可以输出影像、声音等文件,又可以对一些声音、图片进行处理,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还承载着学生语文学习和传承文明的双重功能。文本、图形、图像、影视等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图文并茂、直观逼真的教学环境,使课堂教学带有更强的新颖性、直观性、趣味性和逼真性。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一)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信息技术能够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静态为动感,化抽象为具体,化宏观为细微,视听结合,声像并举,将学生带入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激发他们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人生的境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利用学生的兴趣特点,播放了《三个水泥匠》的短片,并启发学生思考:究竟是什么给三个水泥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短片形象生动,逼真地再现了生活情境,强烈地叩击着学生的心灵。带着问题,学生积极进入文本内容的阅读,并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习效果可见一斑。
(二)培养形象思维
语文教学的内容,有些远离生活枯燥抽象,尽管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还是无所适从。利用信息媒体,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能够使教材中的无声图片和文字鲜活起来,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丰满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例如,在教学《风雪山神庙》《三顾茅庐》等章节时,就可以播放影视作品中的相关情节,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性格、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等的理解和欣赏,有助于化抽象为具体,化古板为鲜活。
(三)加深情感认识
新课程的设置,使教学目标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因此,教学活动不仅要为学生积累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人文思想。例如,教学《我的母亲》一文时,老舍在文中记叙了母亲的身世、遭遇和为人处事等,表达了对母亲的挚爱、感怀和思念之情。笔者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感受母亲的舐犊之情;学习文本,让学生配乐朗诵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母亲的优秀品质和对“我”的血汗灌养;理解主旨时,让学生观看二十四孝图片,又播放“为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片,让学生领悟平凡伟大的母爱,也愿天下儿女,回报母亲一缕浓浓馨香;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制作与母爱有关的卡片,创设交流学习的网页平台,让课堂的构建在课外得到有效延伸。
(四)拓展学生的视野
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是时代的发展,是教育教学的进步,也是课堂教学的迫切需要,它不但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还可以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开拓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尽情畅游,收获更多,提高更快[1]。教学《威尼斯商人》一文时,笔者将世界名著中描写吝啬鬼文章的精彩章节插入多媒体,让学生比较夏洛克、葛朗台、阿巴贡和泼留希金等人物的个性,领会对古代读书人严监生和威尼斯商人夏洛克的描写方法,通过纵横比较,古今对比,学生对小说、戏剧的情节、人物、语言、环境、主题等就会有比较全面的把握,对文学作品中吝啬鬼形象的认识也会更加全面深刻。
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教材是奥妙无穷的。既有语言的精彩,又有情感的渗透;既有文体的示范,又有思维的启迪;既有人文的积淀,又有传统的昳丽;既有空间的超越,又有时间的跨越。语文教师就应该和学生共建知识体系,共享课堂美妙。课堂上,应该是学生知识构建的摇篮,是学生精神成长的源泉,是学生品行修养的殿堂,是学生提升情操的芳草地。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让情感在课堂积淀,灵感在课堂闪现,真正实现课堂高效,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渲染气氛,润物无声
巧妙利用电教媒体,渲染气氛,激发求知欲望,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在新课导入时,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潜在的智慧,还可以酝酿课堂的精彩。例如,在教学《读书人是幸福人》一课时,笔者搜集到大量与读书相关的图片,古代的苏秦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贫困山区儿童破旧的课本、残缺的课桌、简陋的教室与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睛,希望工程标志等。学生看完这些图片,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于无声中感到读书是幸福的情愫,学习比平时更认真,读书比往日更起劲。
(二)平等互动,返璞归真
以往的教学,教师通过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以及自身的知识积淀,把内容传递给学生,长久以来,学生始终是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单调性、乏味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丰富多彩的知识技能需求,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2]。利用信息技术,以学生为中心,把计算机网络、教材等辅助资料作为学生获取知识、探索问题、协作讨论、交流认知的工具,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问题搜集资料并寻找答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情感升华,画龙点睛
语文学科的本质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充分认识人的生命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达到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教学《三峡》时,笔者首先播放三峡的视频,并配有描写三峡的古诗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感受到三峡气吞山河和瑰丽磅礴的气势,上升到作者热爱美丽山川的真挚情感的理性认识,由水的感观到人的世间,由水的自由奔放到民族的博大精深,思想得到了升华,情感得以渲染。
(四)自主能动,学会创新
课堂要尽量还给学生,让学生施展才能,供学生自主创新。语文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使教学手段和方法焕然一新。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唤起学生的趣味,激发学生的思维,来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点燃创新的火花。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炼概括,跳跃性强,给人留有驰骋想象的空间。例如,在教学《静女》一诗时,由于学生的眼界狭小,见识短浅,想不出诗中的意境,因此,笔者先让学生欣赏画面,配以柔美的音乐,再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即兴表演静女的神态、动作、表情。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的翅膀,演得惟妙惟肖。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学生既掌握了诗的意境,又把握了诗的情感。
结 语
总之,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面对逼真的画面、优美的情景,学生学得自如;面对便捷的资料,时空的交融,教师讲得轻松。信息技术实现了教育的绿色板书,它既是一把释疑的钥匙,又是一个提高的平台,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又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拓展了知识的深度,为语文课堂锦上添花,为语文教学增光添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