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有效生成—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19-11-27汪成建
汪成建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果园小学,陕西安康 725000)
引 言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得到了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可和使用,但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形式化、程式化严重,缺乏实效性,情境单一,缺乏针对性,没有情感投入等,从而大大影响了情境教学法应有价值的真正发挥。因此,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通过特定的情境更好地自主生成,更好地阅读,成为一线教师重点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之一。
一、联系实际生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阅读热情
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而生活中也有着源源不断的知识需要学生学习和探索。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只有将学习的材料和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有效的联系,学生才会感到亲切,才会有归属感,才会更感兴趣。而小学语文阅读本身就是一个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因此,教师应根据阅读内容的需要、学生的诉求、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欲望,帮助学生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有效的衔接,使学生的知识储备、阅读能力、阅读素养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1]。
例如,在教学《太阳》一文时,笔者改变了之前教师讲学生听、回答问题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而是利用投影灯的光源来模仿太阳刚刚升起时,光芒万丈、光彩炫目的景象,这样一来,学生一下子感觉到自己在生活中天天看到的太阳离自己好近,自然会生出一种探究太阳奥秘的欲望。此时,笔者再进行引导:“同学们,太阳,虽然离我们有三万里远,但是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对于太阳的真实情况我们了解得太少了,这就需要一代代的天文学家去探究和探索它,那么,聪明的你们想不想也探究一些关于太阳的奥秘呢?”有了初步的情境体验之后,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也跃跃欲试了,当然也就顺其自然地进入了对本文内容的学习,学习效率自然也有所提升。
二、选择适当音乐,创设音乐情境,培养阅读兴趣
众所周知,音乐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很容易在情感上使学生产生共鸣,而且还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同时,音乐也是现代学生比较青睐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力量之一。而阅读的内容比较丰富,描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也多种多样。实际上,很多形象的展示、情感的传达只靠语言、生活、图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巧妙地选择音乐,用音乐特有的感染力来带动学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层次含义,达到更理想的阅读效果。
例如,在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开国大典的盛况,感受到人民群众对党、对领袖、对祖国的热爱。笔者在开展文章内容教学之前,就给学生播放了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通过曲子铿锵有力的节奏、明亮雄伟的旋律,让学生明确整节课的感情基调,并通过曲子的跟唱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之后再对课文内容进行细致的讲解,学生当然会兴致勃勃、激情满满,在认真的学习中,他们对《开国大典》的写作结构、描写手法、表达的情感也有了更深刻的把握。
三、讲究语言艺术,创设语言情境,提高想象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谁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由此可见,语言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新课程标准也要求一线语文教师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努力给学生带来更多样化、更精彩的课堂。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新教师,我们在实际创设语文阅读情境的过程中,在注重巧妙地应用多媒体、教具、学具、现代信息技术等一系列的教学工具来创设情境的同时,也需要讲究语言的艺术,通过有效的语言艺术来构建更精彩的阅读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定的情境,最终收获更理想的阅读效果。而这一方面要求语文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通过语音、语调、体态、表情、动作、手势等传达方式来呈现出更好的情境创设效果;另一方面,需要我们注重语言的形象性、多样性、启发性、情感性,给予学生正面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语言进行合理的思考和想象,感受到更真实有效的情境。此外,教师还要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给予学生发言和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也能够参与情境创设,最终达到更理想的阅读效果。
例如,在教学《听听,秋的声音》一文时,笔者就为学生创设了语言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请大家根据老师的话在脑海里想一想秋天,之后呢,需要大家说说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好不好呀?
生:好!
师:清晨,打开窗户,飘进来一阵凉爽的风。舒适,流遍全身;田野中,黄叶纷纷飘落,随着阵阵秋风翩翩起舞,冥冥之中,秋天的脚步声……向远眺望,上坡上浅黄淡绿,再也没有了夏天的浓墨郁绿;向果园望去,红彤彤的苹果,黄灿灿的橘子,紫莹莹的葡萄挂满枝头,热闹极了;庄稼地里,金黄色的玉米一片连着一片,农民伯伯哼着小曲,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根据笔者的描绘,学生的脑海里都勾画出了秋天的景象,此时,笔者再带领学生仔细地听文章中所传递的秋的声音,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想,学生都十分开心,也能够积极踊跃地参加。
四、注重肢体语言,创设表演情境,促进多元发展
与其他阶段的学生相比,小学生的模仿力极强,而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根据所阅读文章的内容进行模仿并对其进行表扬,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通过表演,也能够让他们收获更理想的阅读效果。
例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笔者带领学生学习完文章的内容后,就让学生分别扮演晏子和楚王,并根据学生自己对这些人物的了解来进行表演。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领悟和模仿,学生对晏子和楚王的性格也有了更好的认识。当表演晏子在大殿上和楚王较量这一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抓住“瞅”“冷笑”“严肃”“装作为难的样子”“故意笑了笑”这些关键点,之后再根据学生的表演来进一步提问,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晏子来拜见楚王时,楚王没有仔细端详他,而是“瞅”一眼,还冷笑一声。因此,通过表演情境的创设,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文章内容的学习,而且也收获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结 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使用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明确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和使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心理特点,根据阅读需要努力创设多样化、多元化的情境,通过情境教学法这一有效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自主生成,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文所提到的生活情境、音乐情境、语言情境、表演情境,是笔者用过的,感觉比较可行,虽然不够具体和完善,但愿意抛砖引玉。当然,在以后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和探索中,笔者还会继续研究,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