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2019-11-27⦿陈刚
⦿陈 刚
国家督学成尚荣曾说,教师成长需要五块基石:读书、思考、实践、研究和总结。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多平台,教师研修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笔者立足学校实际,从多元研修活动来谈学校在转变教师行走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以论坛为平台,提高了教师反思能力
“双小论坛”是我校教师交流教学思想、提升教育智慧的神圣殿堂。我们倡导讲坛的理念——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强调讲坛的目的——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成为展示骨干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平台。
学校以双小论坛为载体,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激励教师不断探究、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除了以教师个体开展的抽签选题即兴演讲、主题讨论外,还增加了以案例研究为主题的论坛活动,把教学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作为老师平时的研究内容,并把论坛与老师的主题阅读相结合,每次活动一个主题,老师根据主题要求,或谈自己在教改中的探索和收获,或讲述教育教学故事、或进行读书交流……老师的典型经验和教育教学艺术,启发了更多的老师运用新观念、新思路艺术性地管理班级、教育学生。“教学论坛”既给教师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又能互相启迪,促进老师深度思考。
二、以网络为平台,构建了网上交流新形式
依托教研组网站,为评课、反思、交流、分享等创建研修网络平台,激发了教师思维的碰撞,达到教学研究取长补短的目的。
我们学校的教研组网站主要有三大板块内容:一是好文推荐,老师们将自己读到的优秀文章上传于网上,供其他教师学习阅读;二是开放课、教研课栏目,其中有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研讨记录等;第三是优秀案例、反思及专题小结,包括优秀的备课资源库、精彩课堂反思、小课题研究、学期教学小结等;第四是“留言讨论区”,通过网上的主题帖教研的方式,避免了平时集中教研活动时间有限的问题,各教研组将主题沙龙延续到教研组的网站的“留言讨论区”,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进行研讨交流,其他老师参与网络主题研讨的形式,拓宽教师的参与面。
通过如上栏目的设置,有效地进行了网上集体备课、评课、教材研读、课题研究、外出学习交流、读书感悟沟通,为加强校本教研提供了有效的“共享”交流平台。现在,我校27名青年教师们都能把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所思所感上传到博客,使简单的想法得以理论化提升,并把一些好反思,及教学感悟等同过自己的博客及时共享博客群。博客群也正在成为我校青年教师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
三、以读书为平台,提升了教师理论素养
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再学习,要求教师们既要读知识性的专业书、教育教学名人的书,又要读管理类的书,因为好书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钥匙,好书是解读人生的工具,好书是决定胜负的武器。学校拨出专项经费购买了教师爱读的书籍,而今学校图书馆的藏书不断丰富,为教师沉下心来读书提供了条件保障,好好读书,读经典,读名著。阅览室全天候为老师开放,供教师阅读或借阅。每年十月,学校都坚持为每个教师征订一本教学类的相关杂志,帮助其准确把握本学科的前沿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学校每个学期都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沙龙活动”,“读书论坛”,分享读书的快乐,交流读书的收获。此外每学期还开展“行政共学理论、教师共享体会、学生共读好书、家庭共闻书香”系列读书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学校“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自主读书。我们在太仓教育博客网上建立了双小青年教师共同体博客群,青年教师们把读后的感受通过博客群开展交流互动。通过这样一个个扎实有效的活动让全体教师的学习方式由“要我读”逐渐转变为“我要读”。
四、以“开放课堂”为平台,培养了教师的合作意识
一般的农村教师都存在“自我保护”意识,他们不太愿意开放自己的课堂,让其他教师“指指点点”,生怕自己出丑。在同一个年段组内,开展“开放课堂”的研修机制,促使教师经常性的向同事开放课堂,课后进行研讨,大家开诚布公,热烈讨论,分别从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师生活动等方面指出优缺点,并以微记录、微思考的形式提出教学意见与建议,并及时将研讨记录和教学设计上传教研组网站作为资源共享。这样的研讨方式,可以使教师少走弯路,及时找到自己的不足并改正提高。教师经常和同事交流课堂教学经验,讨论集体备课内容,使同组教师在锤炼中逐步成长,提高教学水平。
学校通过多元研修活动,不但促进了老师们的专业发展,更是在活动中改变了老师教学,通过师生共同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态环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开放、互动、活化、浸润、合作的课堂逐渐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