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研究
2019-11-27张瑾
张 瑾
(江苏省海门市少年宫幼儿园,江苏海门 226100)
引 言
根据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立足生活,为幼儿提供贴近生活实际的科学教育活动内容,在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同时,帮助其积累生活经验,提高生活能力[1]。但是,目前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许多教师对“生活即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实施,依然停留于肤浅层面,没有实现教育与生活的真正融合。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渗透现状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其教育理论体系建设中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即“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2]”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这一理念重新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在幼儿教育中,科学教育活动是培养幼儿科学素养、锻炼幼儿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科学知识,因此,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融入幼儿科学实践活动中,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理论与实践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出入,目前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来看,“生活即教育”理念的渗透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例如,教师对生活中科学知识的提炼能力不足,难以结合生活现象为幼儿设计生动、有趣、可操作性强的实验内容,从而影响了幼儿对生活中科学知识的探索;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的自由度较低,更多的是依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实验与观察,缺乏自主思考、自主表达的机会,难以体现教学主体的作用;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缺乏情感支持,教师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科学知识的讲解上,却忽视了幼儿情感的发展,从而影响了“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渗透。基于此,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重新调整教学理念,深入挖掘教育活动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幼儿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全面发展。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生活即教育”理论的实践措施
(一)完善科学教育活动目标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也不例外。人的发展是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进步。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单纯地让幼儿通过科学教育活动获取科学知识已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幼儿科学精神的初步建立,强化人文情感则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3]。基于此,幼儿园教师应将科学活动融入生活中,让幼儿的知、情、意、行在探索科学的过程中得到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为科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奠定基础。
(二)构建科学教育活动内容
陶行知先生在阐述“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中,提出“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4]。基于此,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立足现实生活,构建活动内容,在生活中提炼科学知识,进而引导幼儿实现生活情感迁移,提高其对活动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沉浮》一课的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先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鼓励幼儿说一说哪些物品放在水中会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然后为幼儿提供石子、橡皮泥、牙膏皮、空药瓶、小黄鸭等常见物品,指导幼儿亲手操作,观察并记录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最后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浮力的知识,从而实现生活现象向科学知识的转化。
(三)创设科学教育活动情境
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人们探索知识的过程就是依托已知情境不断建构的过程。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根据“生活即教育”理论,结合建构主义内容,为学生创建生活化的情境,让幼儿从单纯的科学知识讲解中解放出来,在动态情境中深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我的鸟类朋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幼儿介绍了不同的鸟类,如麻雀、燕子、百灵、啄木鸟等,以激发幼儿的兴趣;然后将幼儿带到大自然中,利用自然情境激发幼儿对鸟类的情感,从而提高幼儿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优化科学教育活动过程
科学教育活动的实现过程就是幼儿探求未知、获取真知的过程。在“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应注重操作过程,让幼儿在科学探索中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结果,而是对整个参与过程的体验。例如,在《泡泡都是圆的吗?》的实验设计中,教师将实验的主动权交给了幼儿,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泡泡的形状,最后通过科学探索验证自己的描述。这样的教学设计侧重于幼儿的参与过程,让幼儿在更加自主、开放的氛围中实现了综合发展。
(五)促进科学教育活动沟通
在“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而让幼儿在活动中实现与他人的互动和沟通,则是提高其交往能力、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数据显示,个体在学习24小时后,通过互动交流能够将知识的巩固率提升到50%。基于此,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的互动、讨论、交流提供充足的机会,让幼儿自主阐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在互动沟通中激发其灵感,提高其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性。
(六)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的延伸环节
课后延伸是巩固科学实验过程、提高幼儿运用科学解释生活能力的必要环节。在“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应注重设计延伸环节,不仅能让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还能将科学实践延伸到生活中。例如,在教学完《我从哪里来》一课后,教师在活动开展时用动画为幼儿播放母亲从怀孕到生产的过程,以完成初步的知识渗透;在活动后安排延伸活动,让幼儿与父母交流,让母亲说一说在怀孕到生产过程中的细节,让幼儿深刻地理解母亲的伟大,从而增进亲子关系。
结 语
总之,随着现代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生活即教育”理念已逐渐渗透其中,并成为指导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理论。在目前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一些教师对“生活即教育”理论的认识不深,在活动设计中缺乏合理控制,影响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基于此,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从目标、内容、过程等角度出发,设计充满生活气息的科学活动,让幼儿在参与中理解科学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发展生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