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年级培养有效预习习惯策略探究
2019-11-27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第一实验小学王淑缘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第一实验小学 王淑缘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做到“以学定教”,并将其贯穿于教学始终。“以学定教”要求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做到先学后教。“预习”不仅符合“以学定教”的要求,还对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生成有所助益。
一、二年级学生知识水平浅薄,学习主动性未养成,预习更多地以朗读、标自然段、组词等简单易操作的任务为主。到了三、四年级,随着孩子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预习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程度进行因材施教,成了教学中值得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难题。笔者在三年级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的有效预习,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略有方法,现分享如下。
一、提高预习意识,强化预习习惯
三、四年级的孩子学习自主性更强,对周围事物开始有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因此当该学段的学生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会更愿意主动、积极地进行预习,并逐渐养成习惯,因此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不断向学生灌输预习的重要作用。在建立预习习惯的初始阶段抓住模范典型学生,通过课堂表现及学习成绩变化进行对比凸显其预习效果,让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有切身体会。上新课前,让同桌间互相检查落实,偶尔在全班临时抽查设置预习抢答环节,进一步检查学生的情况。教师要及时激励,口头激励与物质激励双管齐下,巩固孩子的进步,让预习活动真正落实,养成习惯。
二、细化预习步骤,课堂强化训练
教学中,多数老师提出的预习要求不太合理。比如,有的老师布置预习作业只提出“预习某一课”,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有的三、四年级的预习要求还跟一、二年级一样,没有考虑孩子的知识发展水平;有的预习要求过于烦琐,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操作困难。因此,建立一套孩子易于接受、容易操作的预习方法对学生的有效预习习惯的建立作用极大。笔者基于班级全体学生的知识水平,结合课程标准对中年级语文阅读学习的要求摸索出预习课文“五步法”:(1)默看课文2 遍,标段(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初步学会默读”);(2)理解字词(在课后的生字栏尝试组词);(3)朗读课文3 遍;(4)写读感备注(针对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词语可直接在书中动笔做批注);(5)提出自己的疑问。我将以上几个步骤归纳为:默看标段——释义组词——朗读写感——提出疑问。
为了让孩子们快速记住预习五步法,我在三年级开学前一个月将预习五步法长期写在黑板上,前两个礼拜上每一节新课前,提前抽出一节课作为预习指导课。在第一节预习指导课上向学生详细讲解每个步骤的具体做法。在课堂预习的过程中巡视观察,及时给予帮助。学生感到难度较大的是写读感做批注这个环节,我尝试给予几个可套用的句式,如:“我感觉这个句子(词语)怎么样”“这个词语用得真好,因为……”“这个段落(或句子、词语)让我体会到……”“我觉得这个地方还可以这样写……”等等,解决了孩子初次接触这样的预习方式而产生下笔难的问题,久而久之孩子就知道如何结合课文内容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经过半个月的坚持训练,孩子们基本上能掌握预习五步法,随后我便逐步让他们在课前进行预习。
三、区别课文内容,设置“预习单”
语文课程中每个单元模块都有其要求的语言训练点和单元主题,每一篇课文的文章写法都有其独特点,尤其部编版新教材在这方面的特点更加明确。因此将单元主题、语言训练点、文章写法特点等渗入预习作业中,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质量,对孩子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也颇有帮助。因此除了预习五步法外,老师有必要结合单元要求、每篇课文的特点设置具有针对性的预习作业。所以,笔者从三年级起便有了设计“预习单”的做法。对每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进行分析后,以书面形式呈现一些预习题目,它需要学生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学习,并将思考所得反映在预习单中。如果某个单元的课文十分适合群文阅读,笔者则根据单元要求及文章的共同特点进行预习单的设计。比如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童话故事,《去年的树》和《那一定会很好》故事基调、故事主角命运具有可对比性,《在牛肚子里旅行》和《一块奶酪》故事主角的性格特点鲜明,所以在预习单中,前两篇课文可设置对比表格,后两篇课文可提问:“这两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同时提出:“四篇文章有什么共同点?”让孩子们通过多篇课文的对比阅读进行思考。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的文章也很适合设置群文阅读的相关预习内容。
四、区别学生素质,小组合作预习
每个孩子的知识水平不同,因此“五步预习法”+“预习单”预习模式,并不能要求每个孩子都做到令人满意。因材施教的道理同样适用于预习任务的布置。多数学生能完成“五步预习法”的预习内容,而“预习单”的任务设置,往往对孩子的学习力、知识水平提出较高要求,因此在激励孩子的机制中,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而进行,不仅要做到优秀即表扬,更有做到进步即表扬。同时,为了解决个别孩子的“预习困难”,我在三年级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结合课堂表现进行座位调整和分组,4 人一组,搭配成学习共同体,个别需要帮助的孩子会搭配到能给予帮助的同学的组中,该组别为异质型,成员间能互相给予帮助,让需要帮助的孩子在短时间内能有较快的提升,尽快跟上班级的预习节奏。而班级组别中多数为同质型,组内成员在预习中,知识水平差不多,具有共同的预习目标,能互相促进习惯的养成,形成公平的竞争,对比进步,在问题的讨论中更加平等和谐。分组搭配并不是从一而终,老师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步水平,及时做出调整,才能最大地发挥分组预习的作用。
有效预习习惯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课课落实、日日落实,更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课课重视、时时重视,在有方法策略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坚持,才能有所收效。